1700030908
1700030909
当然,政府和制造商确实认识到环境意识问题的重要性,而且谋求通过产品和销售点的交互来应对这一问题。一种惯常做法就是,以标签形式给产品附加环境信息。所谓的“生态标签”的重点在于传递日用品量化的“环境影响”,如洗衣机、冰箱冰柜和吸尘器。这种做法始于20世纪70年代,在国际上已很普遍。[312]
1700030910
1700030911
然而,采用生态标签的做法恰恰强化了我们的论点,进一步表明现代产品及其物质形态本身并不能有效地深化使用者对环境关系的认知。为了弥补这一有效性的缺失,制造商最近给产品标记引入了环境信息界面,其通常形式就是能量监测(见图29)。这一最新发展表明,物质形式完全能够为追踪环境影响提供有效的位点。然而迄今为止,这些影响的表征形式只是从孤立的仪表测量提取的,以地图、表格、曲线图和图像等形式转述的数据汇编。这些数据显示所预设的是存在一个客观属性的世界,这些属性基本独立于人的直接感官,而人通过这些感官感知并逐步了解所处的环境。这样,正如傅拉瑟所预言的那样,这种环境影响监测只会促进物化的设计,并且更难推进使用者感知环境关系。
1700030912
1700030913
1700030914
1700030915
1700030916
图29 丰田普锐斯轿车能耗界面
1700030917
1700030918
注:ENERGY MONITOR:能量监测 ENGINE:发动机 BATTERY:电池摄影:© 黄东景
1700030919
1700030920
最近,有形交互设计已经谋求克服图形显示的感知缺陷。例如,安东·古斯塔夫森(Anton Gustafsson)和玛格娜斯·吉伦斯魏德(Magnus Gyllenswärd)[313]设计的“电源提醒线”(见图30)等原型表明了把人们的注意力直接引到产品运转所依赖的物质能量循环上的方式。这种设计创新开启了种种可能性,值得关注。同时表明,直接感知存在广阔的创意范围。然而,这些与物体的物质文化相比,尚处于概念化阶段。物质文化中的层下设施和表层的分割现象依然存在,并且很难克服。
1700030921
1700030922
1700030923
1700030924
1700030925
图30 电量提醒线
1700030926
1700030927
安东·古斯塔夫森和玛格娜斯·吉伦斯魏德设计的电量提醒线,根据相连电器的耗电情况发光。摄影:© 卡尔·达尔斯泰特(Carl Dahlstedt)
1700030928
1700030929
4.2 建筑设计
1700030930
1700030931
大多数日常建筑都具有相同的特征:表层元件和层下设施原件分割。表层元件意在可感知,层下设施元件意在隐蔽。表层不仅包括与水、能源和电信基本供给有关的界面元件(如控制板、龙头和插座),还包括外表层(如房屋立面和屋顶)和里表层(如地面、墙面和天花板)。层下设施元件包括地基、通风井口以及垃圾、水、能源以及电信信号管道。尽管一些层下设施元件通常具有一些人群(在不列颠叫做“DIY爱好者”)感兴趣的素材,但是大多数层下设施元件主要是为专业技术人员(叫作“手艺人”)设计的。在这种背景下,层下设施元件在日常物质文化中不再重要,结果形成了符合主流审美价值的通用物质形态,但不是直接帮助居民跟踪物质能量循环。
1700030932
1700030933
随着后现代“高科技”风格的来临,随着楼宇服务显示成为主要的审美特征,这些建筑设计传统受到了挑战。在最极端的情形下,表层和技术构件之间的关系遭到颠覆,技术构件被置于“顶部”成为“在上设施”,而不是“在下”(见图31)。然而,这种风格既没有破坏也没有淡化表层和技术结构各物质元件之间的分割。分割仍然存在,只是被倒置了而已。此外,高科技风格的中性、抽象、机器似的形式受到普遍批评,其被指责忽视了历史背景和地域感,而且和人类住宅的通常规模不相适应。这些批评在回归传统形式逻辑的同时,也为后现代建筑设计风格打开了方便之门。[314]
1700030934
1700030935
1700030936
1700030937
1700030938
图31 伦敦劳埃德大厦
1700030939
1700030940
理查德·罗杰斯(Richard Rogers)1986年设计的伦敦劳埃德大厦,颠覆了表层和工程结构的传统建筑顺序,把结构和服务显露在建筑外部,赋予整洁的内部以表层的特征。摄影:© 彼得·麦克德莫特(Peter McDermott)
1700030941
1700030942
为了更好地感受到层下设施的能量流通,当代建筑设计更加注重设置的环境信息界面,这一点和产品设计领域有相似之处。这些界面通常为能源监测组件,位于一般的家居空间,具有数字图像显示,让普通居民一目了然。和产品设计一样,这些装置能够有效地突出建筑居住使用所造成的环境影响,但是使这些影响以抽象信息一览表的形式出现,又合谋再现了阻碍直接感知环境关系的形式逻辑。
1700030943
1700030944
4.3 公共空间设计
1700030945
1700030946
现代城镇乡村的公共空间也体现了表层和层下设施之间的分割,这和产品设计以及建筑设计所碰到的情况类似。人们可以直接感知到景观和建成环境的成型的表层—包括田地和公园用地,人行道和道路。土壤、地洞和根基等地下结构,水、污物、能源和电信管道,以及诸如消防龙头、维修孔和电话接线盒等界面元件都是藏而不露,无法感知的。
1700030947
1700030948
公共空间层下设施元件都受其位置及其表层的模糊性所遮掩,这一点有过于产品设计和建筑设计。它们常常远离一般居住地,如遥远的高原或者指定的工业区,或者位于日常视线之外,如头顶上的电线或电信线路。[315]这些利用遥远地点、按照实用美学设计层下设施元件的做法,使得这些层下设施元件和日常生活失去直接的联系。只要它们继续运转,它们总是永久背景的一部分,无人关心。和日常生活关系更紧、意义更大的是景观和建成环境的表层特质,它们为人们在具有主流文化意义区域的日常住行提供了方便。这种传统的公共空间设计并不能让人从物质的角度理解人和周边环境之间的不解之缘。
1700030949
1700030950
如果把我们的观点用于公共空间,显然我们的观点和社会学家伊丽莎白·兴登堡(Elisabeth Hindenburg)的观点相同。[316]在此,兴登堡记载了所谓的资源层下设施从先前的有形物态—如古代的沟渠—变成感官无法感知到的当今状态的历史过程:“管线都隐藏在地下或者墙壁内,人眼再也看不到它们了。”[317]她认为这种隐形体现了“一种将自然资源消耗与自然环境及环境影响割裂开来的文化观”[318],导致公众环境意识下降,最终对可持续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她在结语中呼吁,“让隐形的流转过程‘有形’”[319],将资源层下设施转变为物质文化的有形形态,使得环境参与能够超越有限的“抽象知识”,并且成为一种“具体的体验和感性的认知”实践。[320]
1700030951
1700030952
除社会科学以外,我们还发现了层下设施的不可感知性造成环境关系贫乏的其他证据。借助于实证研究,通信和可靠性研究科学家卡伦·泰勒(Karen Taylor)和安德鲁·W. 凯勒(Andrew Widlea Koehler)认为,如果设计方法降低了层下设施系统在公共空间的感观和文化存在,则对它们的社会技术性能具有负面影响。[321]试比较一下新奥尔良、洛杉矶和荷兰的堤岸系统性能,不难发现,荷兰的堤岸系统不仅具有显著的感观和社会存在,而且享有较高的技术性能记录;而新奥尔良的堤岸系统,感观和社会存在都要低得多,在2005年的卡特里娜灾难中惊人地溃堤。卡伦·泰勒和安德鲁·W. 凯勒发现,荷兰堤岸的公众可见性,加上相关的教育计划、旅游信息和民俗,确保人们能够充分认可这些系统的价值,尽管这些系统表面上看来并不美观。这样,这些系统赢得了公众的高度尊重,吸引了经济投入,并按照最高标准进行维护。相比之下,新奥尔良的堤岸系统和周边公园用地融合无痕,人们很少会注意到它的存在。因此,它们没有能够得到特别的关注。也正是由于公众的漠视,经济投入水平和维修标准都大大低于荷兰。卡伦·泰勒和安德鲁·W. 凯勒的结语和我们的观点不谋而合:“重要基础设施的美学形态促成该系统的终极效率”。[322]
1700030953
1700030954
1700030955
1700030956
[
上一页 ]
[ :1.70003090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