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059112e+09
1700059112 9月26日,基辅会战结束,苏军第5、第21、第37、第26集团军大部,第40、第38集团军之一部被歼灭。苏西南方面军司令员基尔波诺斯上将、参谋长图皮科夫、政委布尔米什坚科在突围中阵亡。包括苏第5集团军司令波塔波夫在内的66万人被俘。884辆坦克,3718门火炮,3500辆车辆被德军击毁或缴获。
1700059113
1700059114 得失参半
1700059115
1700059116 基辅会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大的包围战,也是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围歼战。苏军失利的主要原因是斯大林战略上,指挥失误。斯大林刚愎自用,屡拒部下的正确建议,最终遭到惨败。苏军此战的失败,使南部战线陷于崩溃。但是,方面军持久而顽强的斗争,对打破德军的“闪击战”计划起了重要作用。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庞大兵力用于突击西南方面军翼侧,在主要方向即莫斯科方向的进攻受到了迟滞。这样,苏军统帅部就能在莫斯科方向集中庞大的战略预备队,从而对胜利完成莫斯科会战具有决定性意义。
1700059117
1700059118
1700059119
1700059120
1700059121 巅峰战役 [:1700057832]
1700059122 巅峰战役 踏不破的铁墙
1700059123
1700059124 列宁格勒保卫战
1700059125
1700059126
1700059127
1700059128
1700059129 09 列宁格勒保卫战
1700059130
1700059131 时间:1941年9月8日至1944年1月27日
1700059132
1700059133 地点:列宁格勒(今圣彼得堡)
1700059134
1700059135 结果:苏军获胜
1700059136
1700059137 指挥官和领导人
1700059138
1700059139 德国:威廉·里特尔·冯·勒布、格奥尔格·冯·库勒、恩斯特·布施、埃里希·赫普纳
1700059140
1700059141 苏联:格奥尔吉·朱可夫、克利缅特·伏罗希洛夫、列昂尼德·戈沃罗夫
1700059142
1700059143 实力对比
1700059144
1700059145 德国:32个步兵师、4个装甲师、4个摩托化师、1个骑兵旅,共计72.5万人;各种火炮10500门、飞机1000架
1700059146
1700059147 苏联:27个步兵师、7个民兵师、2个装甲师及1个装甲旅、4个摩托化团,共计93万人
1700059148
1700059149 伤亡情况
1700059150
1700059151 德国:伤亡39万人
1700059152
1700059153 苏联:红军33.2万人战死、2.4万人非战斗死亡、11.1万人失踪。2.1万平民在战斗中死亡、64.2万人饿死(估计)
1700059154
1700059155 苏联西北方向总指挥部总司令伏罗希洛夫元帅在面对德国军队的进攻时向列宁格勒当地军民发出号召:“在列宁格勒大门口,用我们的胸膛阻挡敌人前进的道路。”在这座英雄的城市,苏联军民曾经在长达900天的时间里,粉碎了法西斯德军野蛮的围困和封锁,取得了列宁格勒保卫战的重大胜利,用他们的血肉之躯铸就了这段20世纪人类战争史上的传奇。
1700059156
1700059157 希特勒的野心
1700059158
1700059159 列宁格勒原名圣彼得堡,由彼得大帝建于1703年,被俄罗斯著名诗人普希金誉为俄国的“欧洲之窗”。列宁格勒不仅在政治上有“苏联第二首都”之称,在经济上是苏联最大的工业中心,而且在军事上的地位也十分重要。它是苏联重要的海港、工业重镇及文化中心,也是苏联的波罗的海舰队的重要基地。列宁格勒作为十月革命的摇篮,在1924年列宁逝世后,为纪念这位十月革命的领导者,市名改为列宁格勒。在希特勒的对苏战略中,夺取列宁格勒是其最初的主要目标,希特勒曾对他的德军将领们说过:“彼得堡自然应该先占领,而且要毁灭它。占领和毁灭这个城市,不仅可以取得巨大的战略利益,让德国严严钉死彼得大帝打开的‘欧洲之窗’,把波罗的海变成德国的内海;而且通过占领布尔什维克主义的摇篮,还能瓦解敌人的反抗意志,摧毁他们的士气。”
1700059160
1700059161 1941年6月22日凌晨,希特勒不宣而战。德军根据“巴巴罗萨”计划,在苏联西部国境线上发动了大规模的突然袭击,企图从南面和北面向列宁格勒进攻,迅速歼灭列宁格勒方向的苏军,攻占列宁格勒。
[ 上一页 ]  [ :1.70005911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