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081958e+09
1700081958 法军兵力或有3万之众,文献中还有高得多的数字。步兵里既有骨干力量国土佣仆,也有法国人。另有2500个枪队和60门重炮。反观瑞士一方,大批部队离开后,余下的步兵不会超过2万人,只有很少的骑兵(200人左右)和几门火炮支援。
1700081959
1700081960 瑞士联邦军在米兰城内;法军从城南不少于9英里(约14.5千米)外的地方逼近。突然间,城下发生战斗,瑞士联邦军被法军攻击的呼喊声传遍了兵舍。申讷之前说服公爵卫队长官,翁特瓦尔登人阿诺德·温克尔里德(Arnold Winkelried of Unterwalden)对法军前锋发起一场小规模战斗。乌里、卢塞恩和其他森林州的人立即赶去帮忙,他们想要维护对米兰的统治,对法和约也与他们无关。尽管法军马上就后退了,但传回城中的报告里还是说战斗在继续。尽管已经决定撤军,其他各州依然认为不能辜负同胞——尤其是在苏黎世和楚格的坚持下——于是随之出动。
1700081961
1700081962 当他们来到法军前锋营地,发起进攻并将敌人击退,还缴获了几门火炮时,太阳已经快落山了。但本来与大部队一起靠后扎营的国王带着骑士赶了上来。天黑后双方罢战,营地离得非常近,零星战斗彻夜不休。但到了早晨,弗朗索瓦已经完全度过了瑞士突袭前锋造成的混乱,列阵于多道壕沟之后,占尽地利。骑士与矛兵单位交替布置,火炮和射手在他们之间或者前面,做好了迎接瑞士人进攻的准备。
1700081963
1700081964 瑞士人照例是三阵布局,但左阵和中阵其实没有出击。尽管文献有很多,但左阵的相关信息非常少,而且正对弗朗索瓦本人的中阵显然只是开炮、开枪和个别突击而已。瑞士中阵的指挥官明显是打算先按兵不动,等到两路包抄纵队中有一路取胜后再从中央出击,就像诺瓦拉会战中那样。但弗朗索瓦国王的壕沟里灌满了水,又有优势火炮支援,他没有理由走出有利的防御阵地。
1700081965
1700081966 瑞士右翼纵队负责实际进攻,而且在初期取得了一定的战果。但法军的整体数量优势非常大,德意志国土佣仆也顶住了瑞士人的进攻。弗朗索瓦注意到姐夫阿朗松指挥的左翼形势危急,似乎立即从中军派去了支援。威尼斯军的前锋后来也到了,上前援助法军左翼。
1700081967
1700081968 于是,瑞士人的勇猛归于无用。据说,前一日还身穿紫袍、骑马随同行军、百般鼓舞士气的枢机在夜里意识到突袭既然没有取得决定性胜利,胜利便已无望,遂提议撤军。现在右翼已经溃败,众人都知道中军也没有取胜的希望了,于是瑞士全军开始撤退。
1700081969
1700081970 假如手中有强大骑兵的法国国王下令追击,那么瑞士人的局面不会比两年前诺瓦拉会战中的国土佣仆好多少。但弗朗索瓦当然不想打会战。在他眼中,进攻失利的瑞士人不是一时的敌人,而是未来的朋友。如果他现在尽可能多地砍死、射死撤退的瑞士人,那杀死的就是他自己将来的佣兵,而且或许会激发瑞士人的复仇热情,再次毁掉刚刚萌发的友谊。于是,法国国王拒绝追击,按照当时人的解读是因为瑞士人战斗英勇。尽管如此,瑞士人的损失还是相当大,因为法国火炮对瑞士人的密集方阵效果甚佳,甚至在没有大举进攻的地段也是如此。最后,有几股士兵在撤退途中被杀,还有一伙人在房子里被烧死,无一幸免。
1700081971
1700081972 马里尼亚诺会战属于被传统记述完全歪曲的那一类。圭恰迪尼多次表达了这样一个意思:统领骑兵的武里齐奥说这是一场巨人之战,而非凡人之战。不管武里齐奥实际说过这话没有,它无论如何都不适用于整场战斗。此语给人的印象是交战规模特别大,空前得大,但其实恰恰相反,这场战斗根本没有一直打到决出胜负时,政治因素的作用比军事因素大得多。说实话,要不是改正错误的旧说本身是一件好事,给出一个被政治扭曲到如此程度的战例也是有益之举,否则这部《战争艺术史》里完全可以略过它不谈。12
1700081973
1700081974 这场会战——当然,它只是群众激情被阴谋家精心利用的产物——没有任何结果。取胜后,弗朗索瓦国王给瑞士人开出的条件与之前签署的协定如出一辙,只有一条区别:瑞士人可以选择保留米兰的一部分边界地区(即现在的边界),同时少拿30万克朗。但没有迹象表明瑞士人认为自己吃了败仗,或者丢掉了绝对的自信心,他们依然敢打敢拼。接下来的比克卡会战就会表明这一点。
1700081975
1700081976 1515年,瑞士联邦刚刚走上的大国崛起之路被打断了。诚然,伯尔尼人在1536年仍能抓住有利机会夺取沃州,但那只是勃艮第战争迟来的果实。自1515年以后,瑞士再没有一以贯之的宏大政策。瑞士联邦军队大体上一直为法国效力,而且逐渐失去了主宰地位,与其他国家的军队齐平。瑞士若想发展成为独立的军事强权,那就不仅要改行中央集权,炮兵和骑兵也要跟上时代。当然,瑞士的长处只在于步兵;就连围攻第戎都要马克西米利安皇帝提供火炮。这样的要求超出了山中小城狭域的能力。13瑞士对世界史的贡献只在于创建了列国效法的现代步兵。直到马里尼亚诺会战为止,他们都是不可战胜的。甚至这场失败也受特殊条件的影响太大,并未减损他们的威名。
1700081977
1700081978 比克卡会战14
1700081979
1700081980 (1522年4月27日)
1700081981
1700081982 法国平静地占据了米兰6年时间。接着,查理五世皇帝为了统治上意大利而再兴战端。作为大胆查理的外曾孙、马克西米利安皇帝的孙子、西班牙君主斐迪南和伊莎贝拉的外孙,他一身继承了祖先与法兰西王国的所有宿怨。弗朗索瓦招募了瑞士佣兵,但皇帝军队的统帅普罗斯珀·科隆纳(Prosper Colonna)只是绕着法军转圈,就是不打会战,最后法国军资耗尽,瑞士人就回国了。这时,科隆纳畅通无阻地进入了米兰,因为市民对法国人愤愤不平,为皇帝军打开了城门。
1700081983
1700081984 次年,法国再次集结起足以围攻米兰的大军。皇帝派出6000名国土佣仆和300名骑兵解救,于是法国从米兰撤离,转而集中攻打一个更小的目标——帕维亚。帕维亚同样久攻不下,提契诺河(Ticino)的洪水切断了粮道,通过包抄压迫皇帝军出战的企图也没有成功,于是法军再次濒临瓦解,因为瑞士人不愿意继续作战了。瑞士人的行动模式是来到战场后尽快搜寻敌人,主动出击并将其击败,然后拿着战利品和军饷回家。围城、机动、防守都不符合他们的本性和战争观念,尤其是连军饷都不能按时发放的时候。法军的最后一次行动是去蒙扎(Monza),估计是为了迎接从法国经辛普朗山口(Simplon Pass)运来的军资。结果这笔钱没有到位,法国人再许愿,瑞士人也不听了,打算要么打一仗,要么直接回家。15
1700081985
1700081986 法国威尼斯联军的兵力大概还是比皇帝军多一半,甚至可能更多—3.2万人左右对2万人。但是,皇帝军统帅普罗斯珀·科隆纳占据了一处几乎不可能攻破的阵地。他在米兰以北约4英里(约6千米),打猎时停驻的小城堡比克卡附近。阵地正面有一条平行的坡下公路,左侧有沼泽掩护,右侧是一条灌水深沟,沟上只有一道窄桥。正面朝北,长度约为600米,恰好适合他的军队列阵。正面有火炮和4排射手把守,射手使用最新改进的武器,而且接受过整排齐射的训练。前两排开火后要卧倒,好让后两排开火。射手后面是格奥尔格·弗隆斯贝尔格率领的德意志国土佣仆和佩斯卡拉率领的西班牙士兵。骑兵布置在后方稍远的位置,以防敌军从右边的桥上包抄。
1700081987
1700081988 这处阵地甚至比西班牙军当初在拉文纳的阵地还要有利得多。用炮火将守军引出阵地,迫使守军要么退兵,要么出击的策略在拉文纳大获成功,在这里却不能重现,因为法军并无显著炮兵优势,而且面对曾经在拉文纳大显神威的火炮,西班牙骑兵这一次没有布置在一线,而是在第二梯队。另外,法军很难将皇帝军团团包围,再派一路人马从后方进攻,因为皇帝军后面紧挨着米兰城。不仅如此,科隆纳发现法军逼近时让弗朗茨·斯福尔扎公爵敲响警铃,带着6000名武装市民出城掩护皇帝军后方。
1700081989
1700081990 尽管有数量优势,但法军统帅洛特雷克(Lautrec)在这种情况下自然倾向避战,延续之前的做法,也就是攻取公国境内的一座座城镇,希望敌军反击时露出破绽,让他有机会在野战中利用自己的数量优势。由于敌军警惕精明,他在之前的两个月里所获甚微,但之后未必不会奏效。可瑞士人已经不耐烦了,不允许他继续长途机动了。不管洛特雷克如何向他们指出敌军阵地的牢固,他们依旧满怀胆气和信心,丝毫没有被马里尼亚诺的教训影响。他们对法国人提起了在诺瓦拉以少胜多、击败法军的往事,而现在他们准备像当年一样击败西班牙人,西班牙人或许狡诈计谋更厉害,但论勇气就不行了。
1700081991
1700081992 于是,洛特雷克别无选择,只能派瑞士人正面进攻皇帝军。瑞士军共有1.5万人,组成了两个宽100人、深75人的方阵,分别配有射手。另外还有一支以骑兵为主的部队,任务是包抄敌军右侧,从桥上发起进攻。三路人马共有1.8万人左右。威尼斯和其他意大利部队共1.4万人左右留后。文献里没有记载洛特雷克这样布置的理由。我们看起来可能是这样:既然是群情激愤,号称“战无不胜”的瑞士人主动请战,那就让他们去对付敌人好了。另一种可能是正面空间不够大,容不下3个或4个方阵一起进攻。最后一种可能是洛特雷克有意识地要留一支预备队。他可能觉得,如果瑞士人的凶猛突击没有成功,被赶了回来,敌人就会蜂拥追击,这时洛特雷克就能把生力军派上去,对付队形不整又失去防御阵地保护的敌军。如果瑞士人这时再反戈一击,洛特雷克就足以凭借巨大的数量优势击败敌军。
1700081993
1700081994 瑞士人已经上路了,洛特雷克还是想让他们等一等,至少等到侧翼部队就位参战。但瑞士人不信任他,因为他们刚刚是强硬坚持才逼得他开战的,所以觉得他的命令只是最后一次避战的尝试罢了,于是厉声要求出击。众士卒甚至表现出了对本国长官的不信任,说队长、贵族公子、随从仆人、领3倍薪水的高级佣兵应该走在阵前,而不是在队尾喊话。于是,大军顶着火炮和钩铳射出的枪林弹雨冲锋。面对密集的方阵,枪炮几乎百发百中。进攻部队来到了坡下道路,皇帝军射手后退。瑞士人顺着3英尺(约0.9米)左右的坡往上爬,要与敌军矛兵较量。
1700081995
1700081996 按照国土佣仆和西班牙人的战术,他们不适合紧贴着坡下公路,而应该留出一小段距离,方便射手在瑞士人接近时穿过或绕过一线步兵回到后方。在接下来的碰撞中,防守方不会站着等待瑞士人杀过来,而会趁着瑞士人爬坡继续推进的机会主动迎上去。弗隆斯贝尔格本人手持斧枪,站在跪地祈祷的国土佣仆的第一线。“全体起立,现在就是机会,以神之名!”统帅大喊一声,率众冲上前去。再看另一边,瑞士方阵的最前面是翁特瓦尔登人阿诺德·温克尔里德。7年前,正是他拉开了马里尼亚诺会战的序幕。他也曾与弗隆斯贝尔格一起为皇帝效力。“你这个老混蛋,我可算见着你了,我今天一定要手刃你。”他喊道。“我才要手刃你呢,这是神的旨意。”弗隆斯贝尔格答道。弗隆斯贝尔格大腿被捅伤,温克尔里德则被国土佣仆的长矛杀死。
1700081997
1700081998 瑞士人被迫撤退。他们要走很远才能到敌人面前,体力有所消耗。皇帝军的火炮和射手造成了许多伤亡。翻越坡下道路时,阵形又散了。用阿彭策尔人发回国内的报告的说法,他们“来自后方的压力没有发挥到最大”。大纵深方阵战术的基础就是来自后方的压力,但坡下道路将前排和后排分隔开来,后排无法施加压力。
1700081999
1700082000 与此同时,企图过桥攻击皇帝军右侧的法国骑士也被击退了。
1700082001
1700082002 佩斯卡拉的西班牙部队也击退了阿尔布雷希特·冯·斯泰因(Albrecht von Stein)率领的瑞士城市部队,手段与弗隆斯贝尔格的国土佣仆击退另一个瑞士方阵的方法相同。佩斯卡拉提议乘胜追击。但弗隆斯贝尔格不同意,他说“我们今天赢得的荣耀已经够多了”,总指挥科隆纳附议。瑞士人尽管损失惨重,退军依然有序。另外,我们知道他们后方站着1.4万人,大概正等着皇帝军来到野外。
1700082003
1700082004 皇帝军没有出来,法国人终于承认战败了。随着瑞士人开拔回国,整场战役也是失败的。
1700082005
1700082006 国土佣仆之前第一次击败瑞士人时,他们感到非常骄傲,作歌嘲笑被击败的瑞士人,后者也作歌回应。随着斗歌的继续,不同的会战混杂在了一起。最后,比克卡会战中国土佣仆的密集方阵和被击败的勇者阿诺德·温克尔里德被移花接木到了136年前的森巴赫会战上。
1700082007
[ 上一页 ]  [ :1.70008195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