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111086e+09
1700111086 ①宁夏固原隋史射勿墓壁画,其服饰已与唐代初期完全相同,录自《文物》1992年第10期
1700111087
1700111088
1700111089
1700111090
1700111091 ②河南安阳安阳桥村隋墓出土持盾武士俑(盾已脱落),录自《考古》1992年第1期
1700111092
1700111093
1700111094
1700111095
1700111096 ③安徽亳县隋墓出土的陶俑,录自《考古》1977年第1期。俑上将衣领翻开的穿法在唐代十分流行
1700111097
1700111098 图8-15
1700111099
1700111100 武官穿缺胯衫时以颜色和织料来区分等级。缺胯衫无论式样、结构都与南北朝的襦袍十分相似,应该说是从襦袍变化而来的。
1700111101
1700111102 这种袍服在唐代受到社会各阶层人士的欢迎,无论男女都喜欢穿着,成了十分流行的时装,风靡了近半个世纪。近代男子的长衫和女士的旗袍,过去的观点都认为是受旗装的影响,而我以为,仍是缺胯衫的继续和发展。
1700111103
1700111104 冠饰方面,除了前面已提到的平巾帻,隋代还广泛使用称作“折上巾”的戎服冠饰。《大唐新语》卷十《厘革》说:
1700111105
1700111106 隋代帝王贵臣,多服黄纹绫袍、乌纱帽、九环带、乌皮六合靴……后乌纱帽渐废,贵贱通用折上巾以代冠,用靴以代履。折上巾,戎冠也;靴,胡履也;咸便于军旅。昔袁绍与魏武帝战于官渡,军败,复(幅)巾渡河,递相仿效,因以成俗。
1700111107
1700111108 《云麓漫钞》卷三说:
1700111109
1700111110 幞头之制,本曰巾,古亦名折,以三尺皂绢,向后裹发。晋宋曰幕后,周武帝遂裁出四脚,名曰幞头,逐日就头裹之,又名折上巾。
1700111111
1700111112 上述记载表明,折上巾起始于东汉末的幅巾,南北朝时称“幕后”,其形象可以参考山西太原北齐娄睿墓壁画,其中有一幅出行武士图上有很多武士的发髻都用皂帛包裹,垂下一段飘于脑后(图8-16),这种妆束应就是幕后,在隋初的军队中也仍然使用(图8-17)。
1700111113
1700111114
1700111115
1700111116
1700111117 图8-16 山西太原北齐娄睿墓壁画《出行武士图》,《中国美术全集》墓室壁画专集
1700111118
1700111119
1700111120
1700111121
1700111122 图8-17 山西太原斛律彻墓出土军乐俑
1700111123
1700111124 变成折上巾以后,初期的裹法见图8-15②③,唐代称作“平头小样”,隋末开始在幞头下加“巾子”。巾子实际上是一个假发髻,可以用桐木、丝葛、纱罗、藤草、皮革制作,扣在发髻上,以保证能裹出固定的幞头外形(图8-15①)。
1700111125
1700111126 隋代折上巾的形象资料,过去发现的很少,比较清楚、确切的资料大都是近十几年来才出土的。在这之前人们要研究它,只能根据文字资料,参考唐代的形象进行推测。傅熹年先生曾根据推测绘出了其系裹的步骤方法,现在看来是完全正确的(图8-18)。[38]
1700111127
1700111128
1700111129
1700111130
1700111131 图8-18 傅熹年先生设计的幞头系法
1700111132
1700111133 折上巾之外,还有一些南北朝时期常用的巾、帽隋代也继续使用(图8-19①②)。
1700111134
1700111135
[ 上一页 ]  [ :1.70011108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