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111287
1700111288
1700111289
1700111290
1700111291
图9-8 陕西西安南郊出土汉白玉天王像,西安市文物研究所藏
1700111292
1700111293
1700111294
1700111295
1700111296
图9-9 陕西礼泉郑仁泰墓出土贴金彩绘武士俑(据实物写生),西安历史博物馆藏
1700111297
1700111298
1700111299
1700111300
1700111301
图9-10 敦煌莫高窟264窟彩塑天王像
1700111302
1700111303
进入永徽(650—655)以后,铠甲肩部出现了有虎头、龙首造型的护肩,披膊有的垫在护肩下,有的为护肩取代(图9-8、图9-9)。对肩部防护的加强,可能是一种称作“陌刀”的兵器大量使用的缘故。
1700111304
1700111305
这种出现于唐初的长约3米的砍刀,对肩部的威胁较大,其杀伤力也要比矛戟等穿刺兵器强得多,因此就要进一步加强上半身的防护。臂甲的上部也安装了皮质的像撑开的伞一样的护甲,用于保护肘部。身甲的腹部增加了与胸背甲上同样的圆形护甲(图9-9、图9-10、图9-11、图9-12)。腹部使用圆形护甲并不始于唐代。
1700111306
1700111307
1700111308
1700111309
1700111310
图9-11 河南洛阳出土唐代三彩镇墓武士俑,洛阳市博物馆藏
1700111311
1700111312
1700111313
1700111314
1700111315
图9-12 河南安阳修定寺塔外壁砖雕(据照片绘制)
1700111316
1700111317
1992年在云南江川李家山西汉墓内出土了一条铜扣金腰带,铜扣是一面直径25厘米左右的圆形镜,镜面镶嵌了大小两个玉环,中心是一个突起的尖角。这根腰带系束在腰间,铜扣的圆镜正好起到护腹的作用,这无疑是腹甲的起始(图9-13)。在腿裙前面开衩处,还出现了保护下腹部的短而小的鹘尾。小腿部开始使用胫甲,胫甲好像是前后两片组成,用皮带上下纵横束绊住的(图9-8、图9-10、图9-11、图9-14)。
1700111318
1700111319
1700111320
1700111321
1700111322
图9-13 云南江川李家山西汉墓出土铜扣金腰带。这件实物与同墓出土的鼓座铜俑身上的腰带完全相同(参见图5-28)
1700111323
1700111324
1700111325
1700111326
1700111327
图9-14 甘肃永靖炳灵寺石窟168窟彩塑天王像
1700111328
1700111329
盛唐后期至唐末,胸腹部的圆护上也出现了各种兽头吞口等雕塑形象,这种改变使圆护甲失去了反光镜的作用。从形象资料上看出,这一时期的大部分铠甲又重新开始全部用小甲片编制,但结构上仍保持了明光甲的形制,用于束甲的绳索或皮条已为皮革所取代,保护下腹的鹘尾也逐渐变得宽大起来(图9-14、图9-15、图9-16、图9-17、图9-18)。
1700111330
1700111331
1700111332
1700111333
1700111334
图9-15 唐代石刻天王像(据实物写生,像上腹前与身后的飘带,为这时期出现的佛像上的装饰,实际生活中并无此物),上海博物馆藏
1700111335
1700111336
[
上一页 ]
[ :1.70011128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