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111652
1700111653
由于没有实物参考,难以了解这些绣纹的形象,至于绣纹绣在袍服上的位置,可以参考图9-50。
1700111654
1700111655
1700111656
1700111657
1700111658
图9-50 唐画《纨扇仕女图》中人物
1700111659
1700111660
唐代的缺胯衫在膝的上下位置处,还要将袍裾裁下一段缝上,这是贞观年间应丞相长孙无忌的请求而做的改进,表示上衣下裳连成一体的古深衣制的遗像(图9-49、图9-51)。
1700111661
1700111662
1700111663
1700111664
1700111665
图9-51 唐李寿墓壁画列戟图局部
1700111666
1700111667
士兵的戎服有两种,一种是缺胯袍,另一种就是盘领窄袍。
1700111668
1700111669
士兵的缺胯袍自然不会像军官那样绣有纹饰,盘领窄袍和南北朝、隋朝的襦袍有相似之处,但衣服下摆明显大于襦袍,左侧不开衣衩,衣和袖好像比缺胯衫更窄更紧,下着大口裤,头戴折上巾,唐代称“幞头”(图9-44、图9-51)。
1700111670
1700111671
幞头使用的范围至唐代已远远超出军队,皇帝和文武百官、文人学士都喜欢戴这种冠饰。在整个唐代,幞头曾流行抹额过多种不同的式样,从高祖至玄宗时期,先后出现了平头小样、武家诸王样,英王样和开元内样四种幞头。为了说明这四种幞头的差别,笔者根据各个时期的形象资料,列出对照图表(图9-52),供读者参考。
1700111672
1700111673
1700111674
1700111675
1700111676
图9-52 唐代幞头形象对照图表,此图表参照了傅熹年先生《关于展子虔〈游春图〉年代的探讨》一文的附图,详见《文物》1978年第11期
1700111677
1700111678
开元以后,幞头的造型仍有一些小的变化,但区别已不甚明显,到了晚唐幞头已变成一种无须系裹、随时可戴的帽子。
1700111679
1700111680
在幞头发生变化的同时,幞头的系脚也在发生变化。唐初只是两条下垂的带子,盛唐时有的系脚下垂少许再上折搭于脑后,幞脚有的采用绢一类较软的材料制作,使其能随着人的活动而飘拂;有的用纱、罗等稍硬的材料制作,使其两脚微微分开像燕尾,形成一个固定的造型。晚唐时幞脚都用硬质材料(铁等)作骨架,使其向两边撑开,有时还微微上翘(图9-52)。
1700111681
1700111682
唐代的武士还时兴在幞头外包一块红色或白色的罗帕,称作“抹额”。抹额的形象在李贤墓壁画上有所描绘(图9-53),推测其系裹方法当如图9-54。据《中华古今注》云:“……不被甲者以红绡抹其首额,禹王问之,对曰:此抹额,益武士之首服。”似乎抹额的出现远远早于唐代,其实这种说法是不可信的,其中明显带有后人述说神话的口吻。
1700111683
1700111684
1700111685
1700111686
1700111687
图9-53 陕西乾县唐李贤墓壁画,见《中国美术全集》墓室壁画专集
1700111688
1700111689
1700111690
1700111691
1700111692
图9-54 抹额的系裹方法示意图
1700111693
1700111694
唐代也出现过一些新的戎服,很多有关唐代的文献中经常提到的“短后衣”,就是其中之一。如《太平广记》载:“唐玄宗在洛……未明陈仗,盛列旗帜,皆被金甲,衣短后绣袍。”岑参《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诗:“自逐定远侯,亦着短后衣。”
1700111695
1700111696
这种戎服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服饰,历来众说不一。笔者从西安出土的一对参军戏俑身上的袍服得到启发,提出一些看法供参考、讨论。
1700111697
1700111698
这两件俑的袍服领、袖、衣襟很像南北朝的襦袍,但前衣下摆尖而垂地,后摆则平直,正好比前摆短一截,具有短后的特点(图9-55)。
1700111699
1700111700
1700111701
[
上一页 ]
[ :1.70011165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