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111702e+09
1700111702
1700111703 图9-55 陕西西安鲜于庭诲墓出土参军戏俑
1700111704
1700111705 参军戏,起自后赵石勒,以俳优演出某参军的故事作为笑谑,因为演的是军人,演员肯定会用某种戎服作为演出服装。对照杨思勖墓出土石刻侍从像,其前衣下摆虽挽起塞入腰带内,但垂下的两个前摆尖角则十分清楚,若放下正好形成与参军戏俑袍服一样的形象(图9-56)。而同时期的敦煌彩塑天王像,甲内所衬的绣袍都前摆下垂尖角而后摆平直(图9-57),据此认为,这种袍服可能就是短后衣,短后衣在宋元诸朝一直广泛使用。
1700111706
1700111707
1700111708
1700111709
1700111710 图9-56 陕西西安杨思勖墓出土石刻像,陕西省博物馆藏
1700111711
1700111712
1700111713
1700111714
1700111715 图9-57 敦煌莫高窟159窟彩塑天王像(盛唐时期作品)
1700111716
1700111717 在新出现的戎服中,还有一种称作“半臂”的服饰。半臂又称“背子”,据记载,起自秦代,隋炀帝时后宫嫔妃好服,至唐代以后,军人武士也经常服用,其形象可参考西安长乐公主墓壁画《出行图》中之人物服饰(图9-58)。
1700111718
1700111719
1700111720
1700111721
1700111722 图5-58 陕西西安唐长乐公主墓壁画出行图中人物,根据西安历史博物馆复制品临摹
1700111723
1700111724 唐代后期出现了一种后来称作“抱肚”的戎服附件,抱肚成半圆形围于腰间,初期一般都束于铠甲之外,其作用可能是为了防止腰间佩挂的武器与铁甲因碰击、摩擦而相互损坏,或发出响声影响军事行动。后来在戎服外也束抱肚,成为戎服的一种装饰,至元、明时仍使用,颇为时尚。唐代抱肚的式样参见图9-59。
1700111725
1700111726
1700111727
1700111728
1700111729 图9-59 四川大足石刻第五窟毗沙门天王像
1700111730
1700111731 唐代无论男女尊卑、文臣武将,都好穿长靿短靿乌皮靴,靴头尖而起翘。但武官着朝服、常服时,也穿鞋头饰有云头装饰的舄履或麻鞋。新疆吐鲁番曾出土了一双基本完好的唐代麻鞋(图9-60),这双鞋与道因法师碑上线刻武士像脚上的鞋(图9-61)极为相似。
1700111732
1700111733
1700111734
1700111735
1700111736 图9-60 新疆吐鲁番出土唐代麻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1700111737
1700111738
1700111739
1700111740
1700111741 图9-61 唐道因法师碑碑座线刻武士像,陕西省博物馆藏
1700111742
1700111743
1700111744
1700111745
1700111746 唐代的革带吸收了少数民族的特点,在革带饰件——带下面的环上,装有一根根的小皮带,称作“鞢带”,这种鞢带是为了便于佩挂东西。
1700111747
1700111748
1700111749
1700111750 唐代初期,鞢带最高等级为十三。《新唐书·李靖传》载:“靖破萧铣时,所赐于阗玉带十三胯,七方六刓(即圆),胯各附环,以金固之,所以佩物者。”
1700111751
[ 上一页 ]  [ :1.70011170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