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112148e+09
1700112148
1700112149
1700112150
1700112151 图10-18 带在后背、双带扣在腰两侧的单尾腰带复原图
1700112152
1700112153
1700112154
1700112155
1700112156 中国古代军戎服饰 [:1700108789]
1700112157
1700112158 中国古代军戎服饰
1700112159
1700112160
1700112161
1700112162
1700112163
1700112164 中国古代军戎服饰
1700112165
1700112166 图11-1 宋代武士复原图
1700112167
1700112168 ·铠甲根据河南巩县宋陵石刘、山西运城关帝庙石刻、四川广元宋墓石刻、山西太原晋祠铁铸像、四川彭山虞公著墓壁画等形象复原;
1700112169
1700112170 ·胄根据山东郏城宋墓出土实物和《武经总要》上的插图形象复原;
1700112171
1700112172 ·戎服根据河北定县静志寺出土鎏金天王像、宋人绘《薛仁贵像》、四川广元宋墓石刻和四川安定毗卢寺石刻等形象复原;
1700112173
1700112174 ·革带根据宋人石刻、河南嵩山中岳庙铁铸像上的形象和江苏武进等地宋墓出玉带具实物复原;
1700112175
1700112176 ·兵器采用传世实物“李纲锏”和浙江杭州岳王庙陈列兵器实物形象。
1700112177
1700112178 后周大将赵匡胤利用周世宗早逝、率军出征的良机,发动陈桥驿兵变,建立了北宋皇朝。出于统一战争的需要,他十分重视军队建设和军备生产。他的“旬课”措施(每十日一次亲自校阅首都皇家南北作坊制造的各种军事装备),极大地促进了铠甲等兵器制造技术的提高,使北宋初年的戎具精劲,前所未有。
1700112179
1700112180 但晚唐以来武将骄横日滋、拥兵割据的弊病和宋太祖自己夺取皇位的事实,促使宋皇朝制定出一整套以文制武、兵权分立的措施。这些措施被奉为宋室治军的家法而代代相传,一开始颇有实效,但经过后来几位庸帝的滥意发挥,使北宋军队出现了冗兵、积弱和对外战争每战必败的严重局面。公元1127年,北宋皇朝终于蒙受“靖康之难”而被迫逃亡。
1700112181
1700112182 南渡以后,南宋小朝廷也一直处于孱弱状态,以宋高宗为首的主和派抱着偏安一隅的心理,极力阻挠军队和人民的抗金斗争,甚至不惜纳币称臣,以杀害岳飞和解除主要抗金将领的兵权为交换条件,与金签订屈辱的和约。因此南宋一朝根本无心顾及军备生产,这是铠甲制造处于落后停滞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
1700112183
1700112184 造成铠甲生产停滞的另一重要原因,是火器的发明。
1700112185
1700112186 北宋初炼丹家发明的火药,很快被制成火器开始用于战争,虽然这些火器的杀伤力在当时还很有限,但却使军事家们看到了它的发展前景。经过不断改进,南宋时火器威力已有很大提高,这就使人们认识到铠甲在战争中的防御作用已越来越小,尽管以后还使用了数百年,但它已不像从前那样受到重视了。
1700112187
1700112188 有关宋代的铠甲资料较为丰富,既有史料书籍的文字记载,也有很多形象资料,但实物资料却几乎没有。
1700112189
1700112190 北宋初年的铠甲,据《宋史·兵志》记载,有金装甲、长短齐头甲、连锁甲、锁子甲、黑漆顺水山字铁甲、明光细网甲等多种铁甲;还有一种以皮革作甲片,上附薄铜或铁片制成的重量较轻的软甲。当时专门从事铠甲制造的东、西作坊把铠甲制造的过程分成51道工序,对铠甲各个部件的甲片叶数,重量都有明确规定,使铠甲生产走向规范化。正因为如此,目前全国各地发现的宋代文物上的铠甲形制基本上都是一致的。
1700112191
1700112192 成书于明庆历四年(1044)的《武经总要》,是我国一部记述有关军事组织、制度、战略战术和武器制造等情况的重要军事著作,其中刊录的五领铠甲的插图,是宋代铠甲形制的第一手资料(图11-2)。
1700112193
1700112194
1700112195
1700112196
1700112197 图11-2 《武经总要》甲胄插图,录自郑振铎编《中国古代版画丛刊》
[ 上一页 ]  [ :1.70011214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