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112188
有关宋代的铠甲资料较为丰富,既有史料书籍的文字记载,也有很多形象资料,但实物资料却几乎没有。
1700112189
1700112190
北宋初年的铠甲,据《宋史·兵志》记载,有金装甲、长短齐头甲、连锁甲、锁子甲、黑漆顺水山字铁甲、明光细网甲等多种铁甲;还有一种以皮革作甲片,上附薄铜或铁片制成的重量较轻的软甲。当时专门从事铠甲制造的东、西作坊把铠甲制造的过程分成51道工序,对铠甲各个部件的甲片叶数,重量都有明确规定,使铠甲生产走向规范化。正因为如此,目前全国各地发现的宋代文物上的铠甲形制基本上都是一致的。
1700112191
1700112192
成书于明庆历四年(1044)的《武经总要》,是我国一部记述有关军事组织、制度、战略战术和武器制造等情况的重要军事著作,其中刊录的五领铠甲的插图,是宋代铠甲形制的第一手资料(图11-2)。
1700112193
1700112194
1700112195
1700112196
1700112197
图11-2 《武经总要》甲胄插图,录自郑振铎编《中国古代版画丛刊》
1700112198
1700112199
这五领甲胄中,第一领看来是将帅用甲,另四领为一般军官和士兵用甲。
1700112200
1700112201
从图上可以明显看出,甲身的胸、腹甲和腿裙、鹘尾连成一体,展开时形成一个平面,背甲分成左右两片,在中间用纽扣或布带束扣。胸甲上缘有两根肩带以连接背甲,这是五代以来的两件套铠甲,披膊和护肩作为另一件的形象在这里表现得更为清楚和容易理解。
1700112202
1700112203
立体形象资料首推河南巩县宋陵石刻。巩县宋陵葬有北宋太祖至哲宗七个皇帝,每座陵前都有数量相同的石刻造像,原神门前的镇陵武士全都是顶盔贯甲,手持金钺的,雕刻手法传神、写实。图11-3、图11-4、图11-5分别是永熙陵(太宗赵光义墓)、永昭陵(仁宗赵祯墓)、永裕陵(神宗赵顼墓)前的镇陵将军,这些石刻成于公元997年至1085年。从这些石像身上的铠甲可以看出,在前后约90年的时间里,形制没有什么变化,与五代时期相对照,永熙陵武士的兜鏊、前额的装饰、顶上红缨的装法与王建墓力士像的基本相同(参见图10-2)。只有顿项的式样不同,永熙陵、永裕陵顿项的护颊、护项连成一体,披垂下来后覆盖了整个肩部,用带在颔下系结,这种顿项起到了护项和护肩的双重作用。披膊披挂于身甲之外,胸甲有的是大块甲片的(参见图11-3),也有用与身甲相同的小甲片编成的,背甲则一律是小甲片编成(参见图11-4、图11-5)。
1700112204
1700112205
1700112206
1700112207
1700112208
图11-3 河南巩县西村陵区永熙陵镇陵将军像
1700112209
1700112210
1700112211
1700112212
1700112213
图11-4 河南巩县回郭镇陵区永裕陵镇陵将军像
1700112214
1700112215
1700112216
1700112217
1700112218
图11-5 河南巩县孝义陵区永昭陵镇陵将军像
1700112219
1700112220
永昭陵、永裕陵镇陵将军的兜鍪两侧还出现了凤翅形的装饰,缨饰向上竖起,胸甲前有兽面铁护。这些石像的年代与《武经总要》成书的年代较近,如果把石像与插图两相对照,可以发现很多的相同之处。
1700112221
1700112222
与《武经总要》的插图更接近的是山西运城关帝庙的石刻像和山西晋祠的铁铸像(图11-6、图11-7),虽然一个是半身,一个有残缺,但留存的铠甲部分塑造得都十分细致,使我们能清楚地观察出各个部分的结构。
1700112223
1700112224
1700112225
1700112226
1700112227
图11-6 山西运城关帝陵石刻半身武士像(据照片绘制),关帝陵博物馆藏
1700112228
1700112229
1700112230
1700112231
1700112232
图11-7 山西太原晋祠北宋铸铁像(据实物写生)
1700112233
1700112234
处于北宋后期的永昭陵镇陵将军的铠甲,除了兜鏊的顿项变小,正面不再合拢系束颔下外,其余各部结构一如旧制。
1700112235
1700112236
综合上述石刻、铸像,加上成都东郊、陕西勉县老道寺出土的两件陶俑的铠甲形象(图11-8、图11-9)可以发现,北宋铠甲基本沿袭了五代时的形制。只有披膊的结构和穿戴方法有时略有不同。至于束甲,除了少数仍用皮带外(参见图11-3),一般都如五代时期,用丝带或帛带横束。
1700112237
[
上一页 ]
[ :1.70011218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