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112238e+09
1700112238
1700112239
1700112240
1700112241 图11-8 四川成都东郊三〇八厂出土三彩武士俑(据实物写生),成都市博物馆藏
1700112242
1700112243
1700112244
1700112245
1700112246 图11-9 陕西勉县老道寺出土红陶武士俑(据实物写生),西安历史博物馆藏
1700112247
1700112248 南宋时的铠甲也还是上述形制(图11-10①②③),首铠出现了形如凉帽的盔,山东郯城曾出土了一件铜制的,式样与虞公著墓壁画的武士头盔很接近(图11-11)。从此时盔还用铜铸这一点,似乎可以看出南宋时期铠甲生产的落后和不受重视。
1700112249
1700112250
1700112251
1700112252
1700112253 ①贵州遵义永安乡南宋杨粲墓墓门石刻武士像,《中国美术全集》雕刻专集
1700112254
1700112255
1700112256
1700112257
1700112258 ②四川彭山虞公著墓壁画,录自《考古学报》1985年第3期
1700112259
1700112260
1700112261
1700112262
1700112263 ③成都龙泉驿西河公社南宋墓出土三彩武士俑(据实物写生),成都市博物馆藏
1700112264
1700112265 图11-10
1700112266
1700112267
1700112268
1700112269
1700112270
1700112271 图11-11 山东郯城出土南宋铜盔,铜盔檐口铸有“宝祐四年吉日”七字铭文,“宝祐”系南宋理宗赵昀的年号,宝祐四年为公元1256年
1700112272
1700112273 宋代也仍然使用皮甲,这在《武经总要》中也有记载。
1700112274
1700112275
1700112276 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一座真人大小的石刻天王,身上的铠甲、披膊用的是山纹铁甲片,身甲的大部分可能是革制(胸、腹部的圆护甲应是铁制)。束甲仍使用唐代时那种纵横十字形方法,带为双带扣双尾革带,其中自颔下垂直向下连接腹部圆护甲的皮带,在其他雕像上也出现过(图11-12)。这根皮带使人联想到护腹甲好像不是固定在身甲上,而是垂挂于铠甲外,用腰带和横向束甲带将其固定的(参见图11-6),但是这在《武经总要》的插图里没有反映。
1700112277
1700112278
1700112279
1700112280
1700112281 图11-12 北宋石刻天王像(据实物写生),上海博物馆藏
1700112282
1700112283 宋代也有仪仗用甲,称作“五色介胄”,外表装饰十分华丽。《宋史·仪卫志六》中记载:
1700112284
1700112285
1700112286
1700112287 甲以布为里,黄表之,青绿画为甲文(纹),红锦缘,青为下裙,绛韦为络,金铜铁,长短至膝。前膺为人面二,自背连膺,缠以锦腾蛇(锦带)。
[ 上一页 ]  [ :1.70011223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