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112321e+09
1700112321
1700112322
1700112323 图11-15 《武经总要》马甲插图,录自《中国古代版画丛刊》
1700112324
1700112325 从附图来看,形制依然保持传统式样,而一概以皮制的现象,反映出马甲可能基本上像唐代一样,是用于卤簿仪仗的。
1700112326
1700112327 宋代的戎服是在五代的基础上经过改变形成的。宋朝的军队有禁军和厢军两大部分,禁军是皇家正规军,厢军是地方州县军,这两种军队的戎服具有一定的差别。
1700112328
1700112329 禁军九品以上的将校军官,通常有三种服饰:朝服、公服和时服。
1700112330
1700112331 朝服、公服的用途与唐代相同,时服是皇帝每年按照季节不同,赏赐给近侍、文武官员的时令服饰。《宋史·舆服志》载:“宋初因五代旧制,每岁诸臣皆赐以时服,遇端午、十月一日,文武群臣将校皆给焉。”
1700112332
1700112333 赐服通常是朝服、公服中的某几件,如袍、衫、抱肚、勒帛、裤等,一般用有鸟兽纹样的织锦制作,比较考究。
1700112334
1700112335 朝服按其性质是法服,不属于戎服范围,但它是九品以上的武官必不可少的服饰,因此必须涉及一二。
1700112336
1700112337 宋代武官的朝服、公服与文官相同,这是因为宋代实行的是以文制武的政策,军队的高级指挥官几乎都由文官担任,各州县、地方的厢军指挥权也集中在地方行政长官的手中。所以宋代武官的政治地位较低,反映在服饰上就是武随文服,高级将帅更是如此。
1700112338
1700112339 比较准确的朝服形象资料也是巩县宋陵的石刻,图11-16至图11-19的四件石像,分别是永昌陵(赵匡胤墓,976)、永定陵(赵恒墓,1022)、永昭陵和永裕陵神道旁的石刻。经过观察可以发现,从宋初至中期,朝服在形制上具有如下一些变化。
1700112340
1700112341
1700112342
1700112343
1700112344 图11-16 河南巩县西村陵区永昌陵神道武官石刻像
1700112345
1700112346
1700112347
1700112348
1700112349 图11-17 河南巩县芝田陵区永定陵神道武官石刻像
1700112350
1700112351
1700112352
1700112353
1700112354 图11-18 河南巩县回郭镇陵区永裕陵神道武官石刻像
1700112355
1700112356
1700112357
1700112358
1700112359 图11-19 河南巩县回郭镇陵区永昭陵神道武官石刻像
1700112360
1700112361 首先是戴的冠,称为“进贤冠”。朝见皇帝时戴的一种礼帽。原为儒者所戴,唐时百官皆戴用。冠用漆布做成,前额上有冠饰,冠后有一豁口,称作“纳言”(参见图11-19)。初期的冠饰、纳言都比较大,冠饰几乎覆盖整个正面,以后逐渐变小。
1700112362
1700112363 冠的顶上有梁,据《宋史·舆服志》记载,宋初只有二、三、五梁三等,一品、二品五梁冠,三、四、五品三梁冠,六品以下二梁冠。元丰后改为七、六、五、四、三、二梁七等。七梁冠为二品官所戴,一品的冠梁数不再增加,而是在冠上加笼巾(与唐代平巾帻外加笼巾相同,参见唐代图9-43)。
1700112364
1700112365 从石像上看,宋初的梁不很突出,所以不容易看出梁数,中期以后,梁逐渐升高,梁数就能一望而知了(图11-17、图11-18)。
1700112366
1700112367 戴进贤冠时,上用簪穿过发髻固定,簪一般用玳瑁、犀角做成,下用罗缨系于颔下,冠体涂以金银。加笼巾的进贤冠又称“貂蝉冠”,冠上除原有的装饰外还加插立笔、附蝉、额花,其形象参见图11-20。
1700112368
1700112369
1700112370
[ 上一页 ]  [ :1.70011232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