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112464
1700112465
图11-26 河北定县静志寺塔地宫出土铜鎏金天王像,见《中国美术全集》金银器专集
1700112466
1700112467
1700112468
1700112469
1700112470
图11-27 河南巩县芝田陵区永定陵客省使石刻像
1700112471
1700112472
同样受少数民族服饰影响而出现的还有一种称“貉袖”的短袄。《同话录》说:“近岁衣制,有一种长不过腰,两袖仅掩肘,名曰貉袖。起于御马院瑷人。短前后襟者,坐鞍上不妨脱著,以其便于控驭。”
1700112473
1700112474
图11-28的人物身上所服,与上述记载完全吻合,应就是貉袖。貉袖与背子一样,在宋代是各种身份的人部可服用的衣服。
1700112475
1700112476
1700112477
1700112478
1700112479
图11-28 《骑射图》中人物,宋人绘,录自《中国古代兵器图集》,解放军出版社1990年版
1700112480
1700112481
宋代的武将在铠甲外还常罩一种形制和貉袖很相似的宽袖短衫,称作“绣衫”。这种绣衫无扣,用衣襟下缘的垂带在胸前系结(图11-29),绣衫上有绣纹,绣纹是区分各军的标志,绣纹的位置应在后背。《宋史·仪卫志》记载:“金吾卫以辟邪,左右卫以瑞马,骁骑以雕虎,屯卫以赤豹,武卫以瑞鹰,领军卫以白泽,监门卫以师(狮)子,千牛卫以犀牛,六军以孔雀……”
1700112482
1700112483
1700112484
1700112485
1700112486
图11-29 《凌烟阁功臣图·薛仁贵像》,宋人绘,画中虽是唐代人物,但服饰都用宋制
1700112487
1700112488
铠甲外罩绣衫的穿法称作“衷甲”制,据文字记载,唐代时已有这种穿法,但没有发现其形象资料,而在宋代的绘画、雕刻作品里却常常出现。
1700112489
1700112490
南宋时,衷甲制的绣衫变成广袖、大翻领、右衽、长及脚背、无带扣、以腰带系束的宽大长袍,成为军中高级将帅一种类似公服的服饰(图11-30、图11-31)。
1700112491
1700112492
1700112493
1700112494
1700112495
图11-30 四川大足机山茅140窟毗卢道场金刚像,洞窟开于南宋时期
1700112496
1700112497
1700112498
1700112499
1700112500
图11-31 四川安定毗卢洞第六号龛天王像
1700112501
1700112502
宋代的戎服以交领为多,交领很容易因人的活动而拥起,使衣服看上去凌乱,因此需要用布带勒束,这种布带称作“勒帛”。中岳庙、晋祠的铁人、河南方城宋墓的石雕俑和《却坐图》中侍卫的胸前都有勒帛束衣,值得注意的是,中岳庙、晋祠的六件铁人身上的勒帛一律都横过胸背,从腋下反折向上包裹肩部后,有的在后背,有的在胸前打结(图11-24①②、图11-20、图11-26)。这种束法很特别,由于勒帛也是赐服中的一项,所以有可能是“时服”的一种专门束法。勒帛除了勒束衣领外,还用于束腰。束腰时往往在腹前打结后垂下一段作为飘带(参见图11-24),元、明两朝这种束法十分流行。
1700112503
1700112504
冠饰方面使用最普遍的仍是幞头。
1700112505
1700112506
宋代的幞头式样很多,从隋末的平头小样到五代的硬裹幞头都使用,幞脚的变化也层出不穷。五代时马希范所创的直脚幞头,在宋代是帝王百官的公服冠,直脚用铁做骨;在北宋中期变得如马希范初创时那样,伸得十分长,以至有碍人的行动。
1700112507
1700112508
军中则多用软脚幞头,有的在脑后打结垂于两肩,有的反折向上。幞头的两侧有时还饰以凤翅(图11-32①—④),卫士戴黑漆无脚幞头(参见图11-23)。硬裹幞头则形如帽子,用藤或草编成巾子做衬里,外表用纱做面,涂以黑漆,用时只需戴上便可。
1700112509
1700112510
1700112511
1700112512
1700112513
①、②永熙陵文吏、控马官石刻像幞头及幞脚的式样
[
上一页 ]
[ :1.70011246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