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155671e+09
1700155671 [26] 兵法:兵法指用兵之思路、路向、規範等。《武經》本和《十一家注》皆作“兵法”,《竹簡》本《形篇》(甲)、(乙)“兵法”皆作“法”,無“兵”字。原因不詳,未改。
1700155672
1700155673 [27] 度:計量長短的標準,如丈、尺等,此處指土地面積即國土幅員之大小、多寡。賈林曰:“度,土地也。”《淮南子·時則訓》:“貢歲之數,以遠近土地所宜爲度。”
1700155674
1700155675 [28] 量:容量、數量,泛指物資多寡。賈林注:“量人力多少,倉廪虚實。”
1700155676
1700155677 [29] 數:同本書《勢篇》之“分數”,指兵力組織、編制與調配之辦法。
1700155678
1700155679 [30] 稱:衡量輕重。此處指雙方綜合實力之比較。王皙曰:“權衡也。”郭化若《孫子譯注》將“稱”解釋爲:“稱是指敵我雙方力量的對比,含義似較衡廣而深些。”(第117頁)此解可取。另,《禮記·月令》云“(季春之月)蠶事既登,分繭稱絲效功”,亦即以絲之多少分功之上下。
1700155680
1700155681 [31] 勝:勝負優劣之實情。
1700155682
1700155683 [32] 地生度:交戰雙方管轄之地域有差别,土地幅員大小(度)均不同。生,原意爲草木長出,引申爲發生、生出、化生、影響、關係等。
1700155684
1700155685 [33] 度生量:土地幅員大小不同又可影響物質資源多少之“量”的差異。
1700155686
1700155687 [34] 量生數:物質資源多寡還可影響參戰之軍隊數量及其組織、編制與調配。
1700155688
1700155689 [35] 數生稱:兵力數量以及使用方式是否合理會影響到綜合軍事實力之强弱。
1700155690
1700155691 [36] 稱生勝:綜合軍事實力之强弱對比又會影響到勝與負。又,關於“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數,數生稱,稱生勝”這段話,有另一解:根據地形之險易、廣狹、死生等情況,做出利用地形之判斷;根據對戰地地形之判斷,得出戰場之容納限度,即戰場之容量;根據戰場容量大小,確定作戰部署兵力之數量;根據敵對雙方可能投入兵力之數量,進行衡量對比;根據雙方力量對比,判斷戰爭結局之勝與負。此種解讀僅供參閲。
1700155692
1700155693 [37] 故勝兵若以鎰稱銖:所以勝兵對敗兵擁有實力上之絶對優勢。鎰(yì)、銖(zhū),古代之重量單位。一説“二十兩爲鎰”、“二十四銖爲兩”,另一説“二十四兩爲鎰”。“故勝兵若以鎰稱銖”,《竹簡》本無“故”字,兩“若”字均作“如”,又“鎰”作“洫”,“銖”作“朱”。案:漢代字多以“洫”爲“溢”,《莊子·齊物論》:“以言其老洫也。”洫(xù),深也,意爲老而愈深;“老洫”亦作“溢”,音“逸”。簡文“洫(溢)”借爲“鎰”。“溢”通“鎰”,《史記·平準書》:“黄金以溢名,爲上幣。”“朱”同“銖”。
1700155694
1700155695 [38] 勝者之戰民也:戰勝一方所指揮之士卒。《尉繚子·戰威》:“夫將(卒)之所以戰者,民也。”民,作“人”解,指參與作戰之士卒。“稱勝者戰民也”,此句各本皆無“稱”字,唯《竹簡》本《形篇》(甲)、(乙)本有之。
1700155696
1700155697 [39] 若决積水於千仞之谿者:仞,古代長度單位,周制八尺爲仞,漢制七尺,東漢末演爲五尺六寸。此處仞當依周制。曹操注:“八尺曰仞。”千仞,蓋喻其高也。張預注:“水之性,避高而趨下,决之赴深谿,固湍浚而莫之禦也;兵之形象水,乘敵之不備,掩敵之不意,避實而擊虚,亦莫之制也。”谿(xī),山澗。决積水千仞之谿,指極高處的谿水飛流而下。
1700155698
1700155699 [40] 形:軍事實力。《勢篇》曰:“强弱,形也。”
1700155700
1700155701
1700155702
1700155703
1700155704 孙子新注 [:1700154689]
1700155705 孙子新注 勢[1]篇
1700155706
1700155707 【題解】
1700155708
1700155709 《勢》,與《形》對應,爲《形篇》姊妹篇。形指具體物質形式,勢指運動中的物質所産生之力量與效能,如形勢、氣勢、態勢等,其功能在於使力量倍增。《考工記·弓人》“射遠者用勢”,指彎弓射遠者必先造成强大之勢。王皙注:“勢者,積勢之變也,善戰者能任勢以取勝,不勞力也。”本篇集中論述軍事運動中之“審勢”、“順勢”以及在一定情況下之“造勢”等問題。它要求軍隊組織嚴密,部署合理,紀律嚴明(“治衆如治寡”、“鬥衆如鬥寡”);還要求將領高度發揮其靈活性,能“以正合,以奇勝”。
1700155710
1700155711 孫子曰:凡治衆[2]如治寡,分數[3]是也。鬥衆如鬥寡,形名[4]是也。三軍之衆,可使必受敵[5]而無敗者,奇正[6]是也。兵之所加,如以碫[7]投卵者,虚實[8]是也。
1700155712
1700155713 【疏解】
1700155714
1700155715 “奇”與“正”之原始涵義究竟指什么?
1700155716
1700155717 有學者考證,《孫子》所謂“奇”,淵源於古代戰爭中之“陷阱奇伏”(簡稱“奇伏”),是指於對方行軍路線上設下伏兵,使其落入“陷阱”。支持此説之旁證,如《吕氏春秋·義賞》之“繁戰之君,不足於詐”,是説頻繁地發動戰爭的國君,對欺騙從不滿足。這裏出現過“詐”字。高誘對“詐”的注釋與“奇”相連,説:“詐者,謂詭變而用奇也。”又如,《公羊傳·哀公九年》也有“詐之也”之語,何休注釋爲“詐,謂奇伏之類也”,亦是將“詐”與“奇”相連。若將兩例相互印證,結論即:在先秦兵學裏,“奇”與“詐”屬同一序列之概念。不過,在我看來,《孫子兵法》雖然也有對“奇”與“詐”之位置相一致之説法(如《計篇》有“兵者,詭道”之説,《軍爭篇》中又有“故兵以詐立”之句),但對於“詭詐”與“奇正”的論述方向仍有細微之差别,前者多指具體戰法,後者則除用於具體戰法外,還着重表現於戰略思考。這表現在孫子對出奇制勝有過較多的理論發揮,如他説“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河”、“奇正之變,不可勝窮”等。後面這些論述給人以醒示,詭詐屬於具體戰法,而奇正則不同,除具體戰法外,還賦有更寬泛的意義及哲學涵義。
1700155718
1700155719 爲印證此一見地,有必要將歷代學者對孫子“奇”與“正”之解讀作簡要之梳理。
1700155720
[ 上一页 ]  [ :1.70015567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