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155921e+09
1700155921 [21] 攻其所必救也:必救,必定會救援之處,亦即利害攸關處。曹操、李筌注:“絶其糧道,守其歸路。攻其君主也。”張預注:“攻其所顧愛,使之相救援也。”兩説均當。
1700155922
1700155923 [22] 畫地而守:畫地,即劃地,劃出地界堅守之。孫校本“畫地而守”前無“雖”字,《武經》本有“雖”字。
1700155924
1700155925 [23] 乖其所之:一説,乖,動詞,遠離,背離,此句意爲:誘使敵軍乖離其原定要走之路線與方向;另一説,“乖”作怪異、奇異解,意思是:我使用怪異之法使敵軍改變其原定路線。曹操注:“乖戾也,戾其道,示以利害,使敵疑也。”賈林注:“置疑兵於敵惡之所……敵人不敢來攻我也。”此處之“戾”以違反解。李筌注:“乖異也,設奇異而疑之,是以敵不可得與我戰。”兩説義近,從後説。
1700155926
1700155927 [24] 故形人而我無形:意謂使敵現形而隱我真形,令敵方無從捉摸。形,形跡(作名詞),顯露(作動詞),“形人”之“形”爲動詞,“無形”之“形”爲名詞。梅堯臣注:“他人有形,我形不見,故敵分兵以備我。”“故形人而我無形”,此句《竹簡》本作“故善將者,刑人而無刑”。“刑”同“形”。
1700155928
1700155929 [25] 我專而敵分:我集中兵力對敵,敵則被迫分散兵力,以致無法應對。專,專一、集中。分,分散。《竹簡》本“專”作“榑”,義同。
1700155930
1700155931 [26] 是以十攻其一也:言我兵力集中於一處,以十倍兵力攻敵。梅堯臣注:“離一爲十,我常以十分擊一分。”“是以十攻其一也”,各本皆如此,惟《竹簡》本作“以十擊壹”,義同。
1700155932
1700155933 [27] 寡:少。
1700155934
1700155935 [28] 約:本意爲約束、緊縮,引申爲少。
1700155936
1700155937 [29] 吾所與戰之地不可知……則吾所與戰者寡矣:諸句意謂:我軍進攻之處敵不得而知,既不得而知,所防備之地便多,這樣,我軍要進攻的敵人便少了。《竹簡》本作“……地不可知,則適(敵)之所備者多;所備者多,則所戰者寡矣”。
1700155938
1700155939 [30] 無所不備,則無所不寡:意謂到處都防備,便到處兵力薄弱。《竹簡》本作“無不備者無不寡”,義同。
1700155940
1700155941 [31] 寡者,備人者也:兵力之所以少,因處處設防以對敵之故也。張預注:“所以寡者,爲兵分而廣備於人也。”
1700155942
1700155943 [32] 衆者,使人備己者也:之所以能集中兵力,乃因迫使對方分兵把守之故也。孟氏注:“備人則我散,備我則彼分。”
1700155944
1700155945 [33] 會戰:預期會合兵力,與敵交戰。杜佑注:“夫善戰者,必知戰之日,知戰之地,度道設其分軍雜卒,遠者先進,近者後發,千里之會,同時而合。”此處所云“會戰”與現代軍事中之“會戰”含義有異。此句《竹簡》本作“知戰之日,知戰之地,千里而戰”,缺“會”字,有注者據此删原句中“會”字。案:既言千里而會戰,不排除分兵合擊。若此,“會”字並不多餘。如杜佑曰:“遠者先進,近者後發,千里之會,同時而合。”故以不删“會”字爲宜。
1700155946
1700155947 [34] 則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後,後不能救前:此四句,《竹簡》本以“前”、“後”、“左”、“右”爲序。
1700155948
1700155949 [35] 不知戰地……近者數里乎:言若不能預斷在何地打,何時打,則左右、前後之隔尚不能彼此救助,何況更遠呢?“而況遠者數十里,近者數里乎”,《竹簡》本無“而”字,“況”作“皇”,音近而通假。
1700155950
1700155951 [36] 度(duó):量長短,引申爲揣度、推斷。
1700155952
1700155953 [37] 越人:越國人,越,春秋時國名,也稱於越,都會稽(今浙江紹興)。春秋末與吴爭霸,國力强盛時,擁有國土達今江蘇、安徽、江西、浙江部分地區。
1700155954
1700155955 [38] 奚:疑問詞,何、豈。
1700155956
1700155957 [39] 勝可爲:言勝利可通過努力達成。爲,做、變爲、爭取到。此處“勝可爲”與《形篇》説“勝可知而不可爲”不相衝突。“不可爲”,指不可强行求得;“可爲”,指努力而後得。“勝可爲也”,《竹簡》本作“勝可擅”,“擅”有獨擅、具有之意,“可擅”與“可爲”意近。
1700155958
1700155959 [40] 敵雖衆,可使無鬥:“敵雖衆”,《竹簡》本作“適(敵)唯衆,可毋鬥也”。“唯”、“雖”古通;“鬥”乃“鬬”之異體。“可使無鬥”,言敵兵雖多,若迫使敵兵力分散,則使其難與我鬥。張預注:“分散其勢,不得齊力同進,則焉能與我爭。
1700155960
1700155961 [41] 策之而知得失之計:計算一下敵方之計謀得失,或分析敵我雙方之計策,明瞭其利弊得失。杜佑注:“策度敵情,觀其所施,計數可知。”案:照多數注者之見,“策之”中“之”應是指對方,然交戰雙方向來是一連體,了解敵方,不能不了解相關方即己方,況且孫子一再申述應“知彼知己”,故而此處的“之”似宜解爲兼指敵我雙方。
1700155962
1700155963 [42] 作之而知動靜之理:言挑動一下對方以了解其活動規律。作,起也,此處指挑動。理,規律。杜牧注:“言激作敵人,使其應我,然後觀其動靜理亂之形也。”“作之而知動靜之理”,此句《竹簡》本作“績之而知動□……”,“績”從“責”聲,二字音近,或借作“績”。
1700155964
1700155965 [43] 形之而知死生之地:察明敵方所處地勢爲有利或不利。形,本意爲形體、形象、顯露、對照等;此處作動詞,即觀察對方狀況。死生之地,指對方無備或有備之處。孟氏注:“形相敵情,觀其所據,則地形勢生死可得而知。”
1700155966
1700155967 [44] 角之而知有餘不足之處:意爲施以小規模進攻,探明對方的虚實狀況。角(jué),作較量解。梅堯臣注:“彼有餘不足之處,我以角量而審。”
1700155968
1700155969 [45] 形兵之極,至於無形:用兵達於極致時,令對方已無形可窺。形兵,指軍隊部署過程之僞裝、佯動等示形舉措。王皙注:“制兵形於無形,是謂極致,孰能窺而謀之哉!”劉寅本:“故以兵之虚實形敵,到得極致之處,無形之可測也。”“故形兵之極”,《竹簡》本無“故”字。
1700155970
[ 上一页 ]  [ :1.70015592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