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183069e+09
1700183069
1700183070 卢伯克又造访了几座屋子,发现它们的设计几乎完全一样,但大部分用石膏筑成地面。由于哲通人在院子和周围的地里工作,屋中的人大多年纪很大或很小。卢伯克看到一群男女聚集在注入村边沼泽的河流旁,于是上前查看。他们正在制作泥砖,孩子们踊跃相助,毫不意外地把自己弄得满身是泥。有人在河岸上挖掘,有人把秸秆拌入黏土中,然后将其捏成砖,每块砖的大小和卢伯克的小臂差不多,但要稍厚一些。秸秆是从附近的地里割来的,小麦穗已经在几周前被收割。
1700183071
1700183072 那天晚上,卢伯克坐在一个院子里,哲通的泥砖墙房屋上方升起了一轮满月。现在是公元前6000年,他想象着人类历史上的这个时刻世界其他地方正在发生什么。他回想起生活在达姆达玛和在北极的若霍夫捕猎北极熊的人,思量着独木舟可以如何穿越托雷斯海峡,抵达瑞典南部的斯卡特霍尔姆,鸭子如何落入科斯特的陷阱,最后想到了与公牛面对面生活的加泰土丘人。美洲、欧洲、澳洲、北亚、南亚、东亚和西亚——这些地方卢伯克都已经造访过。只剩下一个空白有待填补,世界上还有一片可居住的大陆是他尚未造访过的:非洲。
1700183073
1700183074 哲通是位于今天土库曼斯坦科比特山麓的几处考古遗址之一,见证了公元前6000年的谷物种植和山羊放牧。卢伯克感受到的哲通、梅赫尔格尔和西亚农业村镇间的相似性是真实存在且不意外的——它们都在伊朗高原周边的类似环境中实行同样的经济。和梅赫尔格尔的定居点一样,哲通也提出了类似的问题:土库曼斯坦最早的农民是来自西边的移民,还是通过贸易获得了种子和牲畜的本地狩猎采集者,或者他们来自科比特山下方的丘陵,那里早在公元前6000年之前就已经开始种植小麦和大麦。[18]
1700183075
1700183076 哲通和附近遗址所在的土丘被当地人称为库尔干(Kurgans)。最早的发掘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现这些土丘是坍塌和风化的泥砖房屋残骸堆垒而成的。20世纪50年代初,人们对哲通展开了首次系统发掘,特别是在苏联考古学家马松(V. M. Masson)的带领下。这座小土丘坐落于山麓之外,位于辽阔的卡拉库姆沙漠(Karakum desert)的沙丘之间。马松从土丘的上部挖出了至少有30座小屋的定居点,每座小屋里只有一个房间,还有炉灶、存储区和院子。虽然没能找到植物残骸,但发现了与梅赫尔格尔相同的农业痕迹:带有收割留下的独特光泽的燧石镰刀,还有大麦和小麦在泥砖内部留下的印记。
1700183077
1700183078 1987年,土库曼斯坦考古学家卡卡穆拉德·库尔班萨哈托夫(Kakamurad Kurbansakhatov)重新开始对哲通展开发掘。1989年,马松邀请来自伦敦大学考古学院的大卫·哈里斯使用最新技术从考古遗物中提取植物残骸,并重建哲通人所在世界的面貌。哈里斯与同事戈登·希尔曼一起找到了小麦和大麦粒,还有许多野生植物的种子,证明哲通在公元前6000年已被确立为农业村落。[19]英国人在1990—1994年间继续介入,组队加入了俄罗斯和土库曼斯坦的发掘队伍。
1700183079
1700183080 重新开始的挖掘工作,重心从描绘建筑和石器转向了描述哲通的史前经济和当地生态。但哈里斯和同事们面临的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关于史前植被的信息寥寥无几,很少发掘出植物残骸,花粉不见踪影,而几千年来的山羊放牧几乎将当地植被摧毁殆尽了。此外,近代灌溉体系已经大大改变了卡拉苏河(Karasu)的河道(卢伯克沿着它而行),因此哲通人发掘水源的时间、水量与位置仍不清楚,但还是取得了一点进展。
1700183081
1700183082 仍然生长在科比特山潮湿山谷中的乔木和灌木,比如卢伯克享用的苹果和李子,被认为曾经占据更广的面积。而以开心果树为主的林地曾经覆盖着较低的山丘,因为那里留存下来的攀缘植物通常只和这种树联系在一起。由于公元前6000年的降水模式可能与今天类似,夏天会出现干旱,所以小麦只能在保有足够地表水的土壤中种植,以便熬过夏天。过量降水和科比特山融水引发的破坏性春季洪水是哲通农民要面对的另一个问题。大卫·哈里斯认定,唯一可耕种的土地一定是位于沙丘之间相对高而平坦的含盐土壤,靠近当时卡拉苏河的泄洪道,但不受其影响。戈登·希尔曼证实了这点,他在谷物残骸中发现了灯芯草的种子——在此类土壤中时,这种野草会成群危害小麦生长,但它们无法忍受河岸边的环境。
1700183083
1700183084 托尼·莱格——我们已经提到过他对阿布胡赖拉和斯塔卡兽骨的工作——对发掘出的山羊下颌骨的研究显示,其中包含了牙齿生长和磨损的所有阶段。这表明整年都有山羊被杀,暗示至少有一部分人在哲通定居。除了照顾畜群,哲通人还在科比特山麓捕猎野山羊、野猪、野兔和狐狸。但他们最喜欢的猎物是羚羊。在今天穿越土库曼斯坦的铁路建成前,大批羚羊季节性地从山上和高处的山麓迁往卡拉库姆沙漠过冬,来年春天再返回。如果它们在公元前6000年也这样做,那么哲通将是拦截迁徙羚羊群近乎完美的地点。
1700183085
1700183086 近年来对哲通的发掘没能找到任何前农业定居点的痕迹,即狩猎采集者可能开始亲自种植野生谷物的地方。事实上,哲通所种植小麦的野生祖先都不太可能存在于中亚的这个地区。因此,和俾路支斯坦一样,似乎有经验丰富的农民来到卡拉库姆沙漠边的山麓和草原。为此,他们必须从科比特山爬下来——就是他们自己或祖先从西亚登上的那座山。
1700183087
1700183088 卢伯克再次站在科比特山的边缘,向东望着草原和沙漠。遥遥望去,下方山麓与沙丘间的哲通和邻近定居点升起了袅袅的烟雾。现在,他知道那些小块的绿色是小麦田,它们闪光的边缘是在太阳下熠熠生辉的盐碱沼泽。在哲通度过的那年里,卢伯克帮着用泥砖新建了一座房屋,参加了收割小麦和打谷,和人们一起伏击羚羊和采集榛子、核桃与开心果。夏天的大部分时间在山间的营地度过,山羊被带到那里觅食,村中只留下很少的人。但现在,卢伯克必须与哲通和东方道别:他急于赶到非洲,完成自己的环球旅行。
1700183089
1700183090 但他首先必须回到西亚,不过并非旅行开始时的约旦河谷,而是扎格罗斯山脚下和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现在是公元前6000年,昔日在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河边的农业村子早已被规模可观的镇子取代——它们是地球上迄今存在过的最大人类聚居地。
1700183091
1700183092
1700183093
1700183094
1700183095 史前人类简史:从冰河融化到农耕诞生的一万五千年 [:1700178724]
1700183096 史前人类简史:从冰河融化到农耕诞生的一万五千年 第44章
1700183097
1700183098 扎格罗斯山的秃鹫
1700183099
1700183100 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文明之根,公元前11000—前9000年
1700183101
1700183102 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文明出现在美索不达米亚。这是位于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之间的罗马行省的名字,今天被称为伊拉克。当我提到“文明”时,我指的是规模上前所未有的人类社会:纪念碑式的建筑、城市中心、广泛的贸易、工业生产、中央权威和扩张倾向。美索不达米亚的城市出现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并伴随着书写的发明。这些发展虽然不属于本书范围,但它们的根源要早得多。从公元前11000年开始,美索不达米亚出现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狩猎采集者定居点和农业村镇,与之相联系的还有贸易网络的扩张、创新技术和新的宗教观念。到了公元前6000年,美索不达米亚已经成为许多繁荣农业社群的所在地,它们将创造出一种新型的人类体验:城市生活。
1700183103
1700183104 虽然最早的城市出现在美索不达米亚的南部平原,位于今天的巴格达附近,但文化的奠基完成于北部——那里是平原、石灰岩山脊、深谷和峻岭(特别是今天的辛贾尔山[Jebel Sinjar])组成的多样地貌。[1]辛贾尔山的南麓是大片肥沃的土壤,最早的美索不达米亚村镇就诞生在这片所谓的辛贾尔平原上。这些村镇的前身是公元前11000年的狩猎采集者定居点,位于东面300千米外的扎格罗斯山脚下。
1700183105
1700183106 这是约翰·卢伯克必须开始美索不达米亚之行的时间。于是,当他在公元前6000年离开哲通,向西穿越伊朗高原时,时间开始倒流。公元前7500年,他来到今天被称为燧石丘(Sang-i-Chakmak)的一小片冲积平原上新建立的村子。[2]当他向下来到扎格罗斯山的西侧,走近今天被称为扎维切米沙尼达(Zawi Chemi Shanidar)的狩猎采集者定居点时——位于大扎卜河(Greater Zab River)河谷中——时间来到了公元前11000年。
1700183107
1700183108 向西500千米处,阿布胡赖拉的狩猎采集者村子正在幼发拉底河畔欣欣向荣;再往西400千米,马拉哈泉村的居民正在收割野生小麦,在地中海林地中狩猎羚羊。无论梅赫尔格尔和哲通,还是耶利哥和哥贝克力石阵都尚不存在:全亚洲乃至整个世界再次成了狩猎采集者的专属领地。
1700183109
1700183110 扎维切米沙尼达包括一系列枯树枝茅屋,一堆生活垃圾,还有供人坐着、吃饭和交谈的地方,以及一座圆形的石头建筑。营地建在河岸边,靠近一眼泉水。它被夹在陡峭的谷壁间,背后是一座座高耸的山峰。即便卢伯克现在已经去过了世界上那么多地方,他还是觉得这里风景壮丽。他和毫无觉察的新主人一起惊愕地望着雕和秃鹫在头顶盘旋。
1700183111
1700183112 虽然环境带有特别的美,但卢伯克觉得扎维切米沙尼达的生活与史前时代的其他许多狩猎采集者定居点没多少区别。山谷周围的风光很像他在更西面的地区所看到的——被橡树和开心果树林覆盖的草原。卢伯克花了几天时间采集种子和挖掘块根,然后用类似马拉哈泉村的石臼把它们碾磨鼓捣成面粉和糊浆。他帮着伏击野山羊和用陷阱捕捉野猪,还陪同一些扎维切米沙尼达人远行。其中一次向南跋涉了150千米,人们离开扎格罗斯山脚并穿越沙漠,发现一眼从地下冒出的沥青泉。他的同伴们将一袋袋沉重的沥青带回营地,用于涂在篮子内侧和把刀刃粘在槽口上。另一次向北同样距离的远行,是前往山中与一群准备交换黑曜石的西边来客会面。[3]
1700183113
1700183114 回到扎维切米沙尼达后,卢伯克发现人们正在准备舞蹈表演。黄昏来临时,他看到男人和女人们穿好了戏服;有的在手臂上绑上巨大的翅膀,显然来自刚刚被杀死的秃鹫和雕;有的披上山羊皮。火堆被点燃,当夜色降临时,整个社区聚集起来观看他们表演。
1700183115
1700183116 一开始只有火焰、缓慢的鼓声和草地上的一头山羊。一只雕伸出爪子,从黑暗中俯冲过来;随着雕盘旋而下,山羊跑进了夜色中,雕紧紧追逐。这时,一群山羊来到,安静地在火光中吃草。吃完草后,他们开始在火边玩闹——撞头、交媾、母子嬉戏。鼓声重新响起,这次变得更快更响。雕飞了回来,身后跟着一大群秃鹫,包围住羊群。鼓点加快,鸟的飞舞也开始加速,羊群变得焦躁。它们试图越过在周围盘旋的羽毛墙,墙上的利爪和钩喙准备好将它们撕碎。鼓声现在变得疯狂,随着最后嘈杂的敲击声响起,雕开始攻击。在刺耳的尖叫声中,它杀死了一头羊,秃鹫则扑到其他羊身上。一切随即归于沉寂,除了火焰的噼啪作响和演员的喘息声,身着戏服的他们筋疲力尽地躺在地上。
1700183117
1700183118 扎维切米沙尼达意为“沙尼达附近的田野”——沙尼达是附近一座库尔德人的小村子和4千米外一个大山洞的名字。[4]当地居民曾身着戏服模仿秃鹫、雕和山羊的想法源于在该遗址的一个有趣发现。20世纪50年代,当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的拉尔夫·索莱茨基(Ralph Solecki)对这里进行发掘时,他在石头建筑旁被染成红色的土壤沉积物中找到了一堆紧实的动物骨头。骨堆最初被认为是生活垃圾堆,但后来发现其中只有山羊的头骨和鸟骨。鸟骨来自大鸨以及多种雕和秃鹫,几乎全是翼骨。细微的切痕显示,这些翅膀是被小心地从鸟身上割下的,有的在最终被丢弃时仍然完整。[5]
[ 上一页 ]  [ :1.70018306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