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185582
1700185583
第38章 在巽他古陆的孤独生活
1700185584
1700185585
1. 《国家地理》(1971)。该杂志后来又刊发了MacLeish(1972)的一篇有影响的文章,作者表示塔萨代人“可能是活着的人类中最淳朴的,最接近自然……温和而有爱……我们的朋友们给了我人类的新标准。如果我们的古老祖先像塔萨代人,那么我们的出身要比我曾以为的好得多”(1972,248页)。
1700185586
1700185587
2. Berreman(1999)简要盘点了塔萨代争议。塔萨代人的角色提供了一种人性的形象,挑战了越战中出现的形象,Dumont(1988)对此做了分析。Sponsel(1990)进一步探索了塔萨代人如何作为和平的象征以及卢梭“高贵野蛮人”活的化身。
1700185588
1700185589
3. 3种其他类型的材料对石器记录做了补充——焦炭、植物残骸和海贝壳,但它们被发现的次数太少,无法帮助重建行为和长期变化。朗卡姆南岩窟提供了贝壳和焦炭样本,Shoocongdej(2000)对其做了有趣的解读。在公元前5000年之前的地层中,泰国的班考洞(Ban Kao Caves)提供了28件可能的食用或药用植物样本(Pyramarn,1989)。
1700185590
1700185591
4. 我在这里对和平文化持“汇总”而非“拆分”观点,该文化的经典器物是单面或双面被凿制过的卵石工具。在东南亚,随着时间和地点的不同,凿制石器组合有所变化。不过,这很大程度上可以解释为所获得原材料的差异。Anderson(1990)是最好的综述之一,他描绘了和平文化的四个地理集群:它们来自不同地区,在器物类型和组合内容上存在细微变化。在发掘郎隆格兰岩窟时,他从较表面的地层中(公元前7000年后)发现了经典的和平文化卵石工具,但在下方公元前20000年的底层中发现了用石片制作的工具。他认为后者并非和平文化的前身。
1700185592
1700185593
5. 让我深感遗憾的是,我没有目睹雨林黎明的亲身经历,并以此为基础写下这段话。退而求其次,我参考了Alfred Russel Wallace(1869)对穿越马来列岛之行的记录。我还参考了O’Hanlon(1985)对雨林和事件的描绘,他的《走进婆罗洲腹地》(Into the Heart of Borneo)一书记录了自己的旅行。
1700185594
1700185595
6. 哈里森提供了关于自己工作的大量短篇报告(特别是Harrison,1957,1959a和b,1965),但没能完成总体报告。他的工作全无计划和地层划分图。Bellwood(1997)总结了他所有可以被理解的发现。
1700185596
1700185597
7. Harrison(1959c)提供了从39600±1000BP到2025±60BP(修正后为公元前108—前54年)的放射性碳定年数据,其中一组为19570±190BP。对于测试材料及其发现的环境,这条短短的记录只提供了有限的信息;我没能将测试样本同他报告中描绘的被发掘材料联系起来(Harrison,1957,1959a和b)。
1700185598
1700185599
8. “葩榔”(Palang)是刺入龟头的竹子、骨头和木头小棒,印尼的某些部落拥有这种习俗。O’Hanlon(1985)引述了哈里森对“葩榔”的描绘,指出小棒端部可能加上合适材料制成的小球、尖头甚至刃片,有的男子将两枚“葩榔”相互垂直地穿透龟头。然后,哈里森表示:“表面上看,这种装备的功能是加强女性的性快感,因为它能刺激和扩张阴道壁。我在这点上的体验完全成功。”在提到婆罗洲犀牛角制成的天然“葩榔”时,O’Hanlon更加详细地引用了这段话。原文来自1957年的一期《沙拉越博物馆期刊》(Sarawak Museum Journal),但我无法查证其权威性。
1700185600
1700185601
9. 巴克在www.le.ac.uk/archaeology/niah.htm。对他的尼亚洞计划做了综述,引文就来自那里。
1700185602
1700185603
10. Pope(1989)称赞了将竹子用作原材料,并用其解释东南亚石器技术的匮乏。在没有金属工具的情况下,我对竹子对于史前狩猎采集者的价值仍表示怀疑。
1700185604
1700185605
11. 下文对东南亚环境变化的描绘参考了Anderson(1990)和Bellwood(1997)。
1700185606
1700185607
12. Bellwood(1997,168—169页)描绘了此类贝丘,其中一些厚达5米,埋藏了炉灶、沾有赭石粉的二次墓葬、猪和河口鱼类的骨骼。
1700185608
1700185609
13. Datan(1993)描绘了对砂越洞的发掘。他的工作分为两个田野季,第一季与彼得·贝尔伍德共同主持,当时达坦还是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研究生。
1700185610
1700185611
14. Anderson(1990)描绘了对郎隆格兰洞的发掘。
1700185612
1700185613
15. 事实上,对来自郎隆格兰洞7号地层的焦炭的测定结果为早于43000BP,实际上意味着“无限”久远,因为真正的年代超出了放射性碳定年的范围(Anderson,1990)。郎隆格兰洞的其他关键数据包括紧邻碎石上方层面的8300±85BP(修正后为公元前7517—前7184年)和下方层面的27350±570BP。底层为37000±1780BP,最上层为7580±70BP(修正后为公元前6497—前6370年)。安德森挖掘了洞底的多层沉积物才来到碎石层,每层中都埋藏着和平文化的卵石工具。公元前20000年之前的器物主要用石片制成,这让他怀疑它们是否是和平文化卵石工具的直接前身(Anderson,1990)。
1700185614
1700185615
16. Shoocongdej(2000)描绘了对朗卡姆南洞的发掘,并提供了6组放射性碳定年数据,从27100±500BP到7990±100BP(修正后为公元前7058—前6708年)。这些数据来自对蜗牛的测定,故而准确性存在疑问,因为蜗牛可以通过摄入石灰石而沾染“古老的碳”。另见Pyramarn(1989)对班考洞中用以维持生活的物资信息的报告。
1700185616
1700185617
17. 关于人类无法仅凭打猎和采集在雨林中生存的主张,见Bailey等人(1989)和Headland(1987)。
1700185618
1700185619
18. 最早的稻米种植的痕迹来自沙拉越西部的砂越洞中发现的稻壳(Bellwood,1997)。
1700185620
1700185621
19. Endicott和Bellwood(1991)描绘的巴特克人的维生习惯,以反驳Bailey等人(1989)。Endicott(1999)还对巴特克人做了简要描述。
1700185622
1700185623
20. Brosius(1991,1999)描绘了本南人的觅食习惯,并对Headland(1987)做了全方位批判。他在1986年的记录特别有趣,描绘了本南人如何将文化意义赋予自己周围的世界(Brosius,1986)。
1700185624
1700185625
21. Bellwood(1997)描绘了开阔的热带季风气候森林中的野牛数量如何比赤道雨林中的至少丰富10倍。
1700185626
1700185627
22. Bellwood(1997,158页)。
1700185628
1700185629
23. 下文关于宗教习惯的猜测参照了Brosius(1999)和Endicott(1999)对本南人和巴特克人的描绘。
1700185630
1700185631
24. 下文参考了Berreman(1999)。就像他所描述的,人们不愿“承认这是个骗局”。贝勒曼批评了声称“骗局”一词含义模糊的美国人类学会,认为这是在帮助埃利萨尔德和马科斯开脱。
[
上一页 ]
[ :1.70018558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