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185632e+09
1700185632
1700185633 25. 一位名叫巴兰甘(Balangan)的塔萨代人在1988年电视台的纪录片里说了这些,被Berreman(1999)所引用。
1700185634
1700185635
1700185636 26. Bellwood(1997)暗示,巴特克人可能真是和平人的直系后裔。本南人则和可能是公元前4000年之后进入婆罗洲的农民的后代。贝尔伍德表示,上述群体的某些成员在高原地区转向靠觅食为生。他认为,如果本南人在婆罗洲的时间更长,我们应该可以在内陆找到人类群体,但那里仍然无人居住。
1700185637
1700185638 第39章 沿长江而下
1700185639
1700185640 1. 剑齿象分布于从非洲到南亚的各地。中新世晚期的类型被认为是现代象的祖先。一些种类存活到更新世,在印尼诸岛上成为倭种(Lister和Bahn,1995)。我对中国冰河期环境的描述借鉴了Chen和Olsen(1990)。
1700185641
1700185642 2. 白岩脚洞于1979和1982年被发掘,发现了1576件石器,两件骨制工具和22种动物骸骨。石器用石灰岩、黑硅石、砂岩和石英制成,很大一部分被制成刮削器。骨制工具经过打磨。动物群包括该地区和时代的典型组合,被称为大熊猫——剑齿象(Ailuropoda-Stegodon)动物群,包括熊、貘、鹿、犀牛、猪、剑齿象、虎和鬣狗。关于人类生活的放射性碳定年数据为11740±200BP(修正后为公元前12103—前11510年)到14220±200BP(Chen和Olsen,1990)。
1700185643
1700185644 3. 关于三峡大坝的更多信息,见国际河流网络的网站,www.irn.org。
1700185645
1700185646 4. 我对穿越宜昌峡口之旅的描绘参考了J. F. Bishop夫人(1899),她在19世纪90年代曾沿长江而下旅行,详细描绘了沿岸的风貌和居民,特别关注了上游地区。
1700185647
1700185648 5. 关于中国环境变化的证据来自湖泊沉淀物中提取的花粉芯,山洞沉积物中的动物骨头,以及与海洋、湖泊和河流平面升降相关的地形学证据。Lu(1999)对这些证据做了全面总结,但只有一小部分被译成英语。
1700185649
1700185650 6. 我对将其表述为新仙女木时期保持谨慎,因为该事件可能仅限于西亚、欧洲和大西洋地区。更新世末显然出现了多次气候波动,可能完全独立于新仙女木事件。Lu(1999)提供了关于中国从公元前10800年左右开始的这个寒冷时期的证据,愿意使用新仙女木时期的表述。尚不清楚更新世晚期的这些环境变化对人类定居点有何影响。虽然很多堆被削凿的石头可能与更新世晚期有关,但它们很少能确定绝对的年代,或者与动物残骸、特征或其他可能帮助解读的材料联系在一起。该时期凿石技术的发展包括源于中国北部的细刃片和细石器技术的传播。Wu和Olsen(1985)对整个旧石器时代做了综述,Chen和Olsen(1990)专注于上次冰河极盛期,Lu(1999)对更新世晚期和全新世早期的定居点进行了盘点。
1700185651
1700185652 7. Pei(1990)描绘了1988年他在彭头山的发掘,遗址位于澧阳平原中部的澧水支流之间。Lu(1999)提供了该遗址的24组放射性碳定年数据,主要来自陶片中的烧焦谷粒。数据从9875±180BP(修正后为公元前9746—前8958年)到6252±100BP(修正后为公元前5318—前5061年),大部分位于8000到7500BP之间。
1700185653
1700185654 8. 栽培稻分为两个品种:长粒的籼稻(O. sativa indica)和短粒的粳稻(O. sativa japonica)。籼稻在中国南方的温带和亚热带地区占据主导,而粳稻能忍受北方地区更冷的冬天和较不可靠的夏季降水。Smith(1995)讨论了它们的演化过程,而Ahn(1992)对水稻的种系发生史做了详细讨论。
1700185655
1700185656 9. Gordon(1999)对以水稻种植为基础的中华文明的兴起做了简要概括。
1700185657
1700185658 10. Ahn(1992)详细盘点了水稻的许多品种,以及试图做出明确分类的复杂性。问题之一是野生和驯化品种的杂交程度,导致基因区别变得模糊(Smith,1995)。
1700185659
1700185660 11. Ahn(1992)对野生和驯化水稻品种的形态和生理学差异做了详细描绘。
1700185661
1700185662 12. 关于南亚、东南亚和东亚的水稻种植证据的盘点,包括对科帕农第和榕树谷洞的最初解读,见Glover和Higham(1996)以及Higham和Lu(1998)。目前被接受的有关东南亚水稻种植的最早年代为约5000BP。Smith(1995)对水稻种植的考古历史做了简要总结。
1700185663
1700185664 13. Smith(1995)。
1700185665
1700185666 14. 麦克尼什和严文明是中美江西水稻起源项目的联合负责人,见Zhijun(1998)的总结。2001年1月,麦克尼什在伯利兹的一场车祸中遇难。
1700185667
1700185668 15. Pearsall等人(1995)。
1700185669
1700185670 16. 不过,我们还是需要对大量样本进行多重变量统计测试来区分野生和栽培水稻,因为单一测量还不够,而且无法确信地将个别谷粒归于野生或栽培品种。一旦完成了对颖片细胞植硅石的测量,Pearsall等人(1995,95页)描绘了随后必须要做的:“一旦获得这些数据,对从多重线性判别函数分类获得的联合概率所做的贝叶斯计算将让我们对样本中是否存在栽培稻做出相对明确的判断。”我们必须假定,Zhijun(1998)在对来自吊桶环洞中的植硅石进行分类时使用了上述方法。
1700185671
1700185672 17. 我对吊桶环洞的描绘参考了Zhijun(1998)。
1700185673
1700185674 18. Bishop(1899)对长江河盆每年的洪水做了生动描绘。
1700185675
1700185676 19. Pei(1990)解释说,彭头山的房屋保存状况不好。但他描绘了带大量柱孔的大型地表结构和两种较小的半地下结构。
1700185677
1700185678 20. 在彭头山找到的来自超过100件陶器的碎片(Pei,1990)反映出多种形制和装饰。盘绕技术是最主要的制作方法。Pei(1990)还描绘了凿制和磨制石器。
1700185679
1700185680 21. 这似乎是一座占地1万平方米的壮观土丘,比周围的平原高出3~4米(Smith,1995)。
1700185681
[ 上一页 ]  [ :1.70018563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