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247376
1700247377
◆棕树蛇(Boiga irregularis)。二战后不久,由新几内亚或所罗门群岛引进关岛,有人认为这种有毒的爬行类动物是所有外来生物中最可怕的一种,不过这个说法还有争议。害处:它们吞食大量的鸟类。身长可以达到3米,密度曾经高达每平方公里近5000条。关岛森林中有10种动物被棕树蛇消灭,包括某种秧鸡、翠鸟以及当地独有的鹟类。这种大蛇在森林中出没,同时也会攻击农庄和住家,偷吃笼中的鸡,攻击人们饲养的宠物。夏威夷官方对于棕树蛇保持高度警戒,过去这些年来,他们曾经多次在火奴鲁鲁机场拦截下闯关的棕树蛇。一旦棕树蛇在夏威夷成功繁殖,而且表现得和在关岛一样,它们将会大举消灭当地鸟类,包括外来和原生的鸟种。益处:由于是一种有毒爬行类动物,普通不受欢迎,而且蛇肉市场又变幻不定,短期内,棕树蛇应该不会成为任何地方的热门引进物种。
1700247378
1700247379
100年后的世界
1700247380
1700247381
如果目前的环境趋势不变,百年后的自然世界会是什么样子呢?且让我们想象一下。
1700247382
1700247383
在2100年,地球上许多地方还是有特纳(Joseph Turner)87 笔下的无生命美丽风景。人们依旧能欣赏到白雪皑皑的山头、波浪拍击的海岬以及白色水花翻腾入池的画面。但是生物世界呢?庞大的人口数终于增加为90亿至100亿,霸占了地球上所有适合居住的地方,把这些地点变成一幅马赛克拼图,里面点缀着一块块农田、林地、道路以及住宅区。要感谢2100年之前完成的各项措施,包括大规模的海水淡化技术、新的淡水运输方式以及灌溉法,使得旱地也能由褐黄转变成一片绿油油。全球每公顷土地粮食生产量已远远超越2000年的水平。超过5万种可供食用的植物,大都用到农业上了,同时,基因工程也已派上用场,将现有的作物品种的生产量扩增到极限。
1700247384
1700247385
全球化的科技文明已然从种族与阶级冲突的大熔炉中产生,但是冲突仍旧没有止息,在下面闷烧。比起2000年,2100年的人类在饮食与教育方面都有所改善,但是,对发展中国家的大部分人而言,即使用100年前(即现在)的工业国家的标准来看,依旧贫穷。居住在一个“迈入22世纪时,人口注定过多”的星球上,精英富国继续与充满怨怼的贫国冲突。战争和恐怖主义是变少了,但世界气氛依然紧张,依然受到人性的痛苦矛盾的支配。
1700247386
1700247387
2100年,人口快速老龄化。因为大部分疾病都消灭掉了,包括一些遗传疾病。几乎各地医疗服务改进的幅度都很惊人。大新闻是寿命延长了,代价则是医疗费用惊人地暴增。百岁老人到处都是。老化的秘密揭晓了,生育率也下跌到不致使人口增加的水平,尤其是在富裕国家,大可从贫穷国家源源不断地征召到年轻人。由于异族通婚频繁,2000年已有相当进展的世界人类基因均质化,到时将进行得更加快速。与2000年相比,同一地区内居民的基因差异将更大,但是不同地区之间的人类基因差异却变小了。随着世代的推移,种族特征的差异变得愈来愈模糊。
1700247388
1700247389
然而,这些变化一点儿都不会改变人性。不论我们的科学和技术多成熟,我们的文明多进步,或我们的自动化机械有多强大,2100年的人类依然是一种几乎没有改变的物种。我们还是有我们的长处,我们也还是有我们的短处。这是所有生物的本性:任意繁殖和扩张,直到大自然反噬为止。反噬是由回馈圈组成的:疾病、饥荒、战争以及争夺稀有资源,它会不断加强,直到环境压力减轻为止。在这些回馈圈中,有一项是人类独有的,它可以抑制其他的回馈圈,那就是:刻意设限。如果2000年的趋势继续下去,那么就如同我所预料的,表示人类刻意的限制没有奏效。
1700247390
1700247391
2100年,自然环境将遭到凄惨的损害。边陲未开发的森林大都没了,再没有亚马孙、刚果、新几内亚等这样的野地了,同时,大部分的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也随之消失。珊瑚礁、河流以及其他水生环境,全都受创严重。随着这些最丰富的生态系统一起消失的,则是地球上超过半数的动物及植物。只剩下东一块、西一块的野生栖息地残片,由那足够富裕、足够明智的政府或私人拥有者,抢在人潮席卷全世界之际,赶紧保留住它们。
1700247392
1700247393
和人类基因多样性的情况一样,这些能挣扎到2100年的零碎生物多样性,也在地理上变得愈来愈单一化。一股四海为家的外来生物潮,挟带着一群来自诸多不同动植物群的“移民”,涌入世界上的每一个动植物群。于是,不管到什么纬度的地方去旅行,遇到的多半都是同样一小群由外地引进的鸟类、哺乳类、昆虫及微生物。这些备受喜爱的外来生物组成了一小队人类最佳伴侣,随着我们的全球化商业运输网,遨游四海,在我们创造出来的简单栖息地中求生存。成熟而聪明的人类族群,如今非常了解(虽说为时已晚),地球与2000年时相比,贫乏多了,而且以后永远如此。
1700247394
1700247395
如果环境现状继续下去,上述情节极可能发生在2100年。21世纪最值得纪念的遗产,将会是等在人类面前的寂寞年代。在迈进这个寂寞年代前,我们可能会留下一份这样的遗嘱:
1700247396
1700247397
我们遗留下人造的夏威夷丛林,以及一片灌木丛(从前曾是物种丰盈的亚马孙雨林),另外还留下一些我们不想浪费掉的、零碎的野生环境。你们面临的挑战在于利用基因工程创造新式的动植物,并设法让它们适应人工生态系统。我们知道,这项壮举可能永远也无法达成。我们也相信,你们中有些人连想到要这样做都觉得厌恶。祝你们好运。如果你们勇往直前而且成功了,我们还是会遗憾,你们的产品再好,也不可能比得上大自然原本的创作。请接受我们的道歉,以及这座描绘世界曾经如何奇妙的视听图书馆。
1700247398
1700247399
1700247400
1700247401
1700247403
生命的未来 第四章地球杀手
1700247404
1700247405
当地傈僳族猎人描述,
1700247406
1700247407
他们是如何一头头地追猎苏门答腊犀牛,
1700247408
1700247409
直到一头也不剩。
1700247410
1700247411
猎人说:“都没了,
1700247412
1700247413
已经好多年没看到半头犀牛了。”
1700247414
1700247415
与艾美相遇
1700247416
1700247417
在我人生中,有个难忘时刻发生在1994年一个5月的黄昏,地点是辛辛那提动物园(Cincinnati Zoo)展示区后面的房间,在那儿,我走向一头4岁大、名叫“艾美”(Emi)的苏门答腊犀牛(Dicerorhinus sumatrensis)88 ,凝望了一会儿它那悲惨的脸,然后用手轻轻抚平它侧腹上的毛发。它没有任何反应,除了眨了一下眼。这就是当时所发生的一切。不过,不管怎样,我终于遇见现实生活中的麒麟了。
1700247418
1700247419
苏门答腊犀牛是一种非常特别的动物,极端害羞且行踪隐秘。它们也是世界上最稀有的生物之一,被国际自然及自然资源保护联盟(The 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and Natural Resources,简称IUCN)的红皮书列为“极度濒危”(critically endangered)生物。就在我和艾美见面的那个黄昏,它们的总数可能还不到400头,而且之后数量仍不断下降。如今,在我写作本书的2001年,它们只剩下差不多300头了,其中17头为人工饲养。这种动物可能没有几十年可活了。至少有一位专家,托马斯·福斯(Thomas Foose),认为它们只有50%的概率能活到21世纪中叶。
1700247420
1700247421
在野生动物学家与环境保护生物学家的眼中,苏门答腊犀牛是一种传奇动物。许多到它们产地森林中寻找芳踪的人,几乎连惊鸿一瞥都难。这些人通常只能寄望在河边或山脊上,找到它们打过滚的泥坑和足印。运气好一点的人,也许可以听见它们在树丛中行走的沙沙声,或是嗅到空气中飘荡的一抹特有的味道。至于我,永远也享受不到这种经历。但是相反,我很怀念艾美,并将一小撮苏门答腊犀牛的毛发放在书桌上,作为苏门答腊犀牛以及所有消失中的生物留给我的护身符。
1700247422
1700247423
苏门答腊犀牛的另一项特别之处在于,它们是活化石。它们的属最早可以推到渐新世,起码是3000万年之前(相当于追溯至恐龙年代的一半时间),使得它们成为除了几种热带蝙蝠之外,世界上最古老、几乎没什么改变的哺乳类动物。我忍不住想起,那个遇见艾美的黄昏是多么不凡,且令人震惊,我竟然能在地球的另一端,可能是它们在地质年代中存在的最后一刻,触摸到这种神奇的动物。
1700247424
1700247425
那天带我去参观的是辛辛那提动物园园长马鲁斯卡(Edward Maruska),此人热爱苏门答腊犀牛。他告诉我,这里已经收容了三头成年犀牛,希望还能找到更多,建立一个人工繁育中心,算是跨国性的努力,因为这种动物很可能自野外灭绝。每天晚上,这批人工饲养的犀牛就会回到湿淋淋的水泥建筑物中,接受铁窗铁门的保护。到了白天,苏门答腊犀牛会来到隔邻的展示间,在模拟自然的栖息地中闲逛,并享用一顿重达50公斤的饲料大餐。我参观的夜间居所里面,不断播放着轻柔的摇滚乐。乐声的用意在于让它们习惯声响,以免突如其来的噪音吓着它们——譬如,甩门的声音,或飞机经过的噪音。
[
上一页 ]
[ :1.70024737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