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247426
1700247427
走向灭绝的犀牛
1700247428
1700247429
犀牛曾经是地球上的统治者之一。在人类出现前数千万年,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犀牛,从像河马般的小犀牛,到比大象还大的巨犀牛,在世界上大部分的森林与草原中,是大型草食性动物的优势种。苏门答腊犀牛是5种存活下来的犀牛之一。它们是亚洲唯一有两个角的犀牛。比苏门答腊犀牛更罕见的爪哇犀牛,则只有一个角。爪哇犀牛的近亲,体型较大的印度犀牛也是只有一个角,它们是世上体型第三大的陆地动物(仅次于非洲象及亚洲象),数量还算足够多,全球约有2500头,因此被环保生物学家列为“濒危”(endangered)而非“极度濒危”生物。黑犀牛和白犀牛仅见于非洲撒哈拉沙漠周边,和苏门答腊犀牛一样,也有两个角,但是它们和苏门答腊犀牛很不相同,而且它们两者间也很不同。不过,它们也已成为濒危生物,处境岌岌可危。
1700247430
1700247431
就解剖构造来看,苏门答腊犀牛是5种现存犀牛中最特殊的。虽然体型最小,成兽只有约1000公斤,但相对于其他动物还是很大。它具有一项其他犀牛所没有、远古犀牛始祖才有的特征:身上披着茸茸毛发。刚出生时毛发黑短、脆弱,青年期时毛发变长、鬈曲,呈红棕色,最后到了老年期又变成稀稀落落,短而硬,呈黑色。一般人很不习惯见到长着毛发的犀牛,主要是因为苏门答腊犀牛太少见了,是一本活生生的博物学教科书。
1700247432
1700247433
苏门答腊犀牛的独特之处还在于它们最适合生活在有很多稳定水源的山地雨林中。它们是强有力且敏捷的爬山专家,被追急了,可以冲过矮树丛,在陡坡上上上下下。它们也有办法轻易渡过河或湖泊,有些甚至被人撞见在大海中向着外海游起狗刨来。白天,它们到处闲逛,在泥坑或池塘中打滚,一方面是为了凉快,另一方面则是让体表的泥巴保护自己不受可恶的牛虻、马蝇的攻击,因为亚洲的低地森林盛产牛虻、马蝇。
1700247434
1700247435
到了晚上,苏门答腊犀牛会在成熟的树林下觅食,在树木倾倒的空地及河滨,吃食更鲜嫩多汁的小树苗及灌丛。它们会一边踩踏植物,一边用那粗短的角来折断矮树枝,以便多吃些。从泥坑到主要的觅食地,往往已踩出一条明显的路径。另外,苏门答腊犀牛也会不时造访盐碱地,以摄取生存上不可或缺的矿物质。身为草食性动物的它们,除非被激怒,一般并不凶猛:只有在自我防卫、保护幼兽,或驱逐入侵领域的其他犀牛时,才会发动攻击。
1700247436
1700247437
除了偶一为之的交配,以及雌犀牛照顾幼仔外,苏门答腊犀牛平常都是独来独往的。正常情况下,几乎看不到它们的踪影,每一头成年犀牛的领地约为10到30平方公里,只有当领地粮草用罄时,它们才会转换泥坑及觅食地点。雌犀牛一胎只生一头,然后带在身边照顾3年。之后,它们便会将小犀牛赶走,让小犀牛去找寻自己的领地。人工饲养的苏门答腊犀牛,最高寿命纪录为47岁。然而,由于人类盗猎猖獗,如今野外可能难有高寿犀牛了。
1700247438
1700247439
苏门答腊犀牛族群的衰减,是渐进且不知不觉的,并非突然发生的惨案,如果用疾病来比喻,比较接近癌症,而不像心脏病突发。它的衰减模式是最典型的物种消失模式。根据历史记载,苏门答腊犀牛原本分布在极广大的森林地区,从印度经缅甸到越南,然后往南达到马来半岛、苏门答腊岛及婆罗洲。100万年或更久以前,当脑容量较小的直立人(Homo erectus)从大陆西部及中部,扩张到地处热带的东南亚时,对它们必定不陌生。这些人类老祖先大概也会试着捕猎苏门答腊犀牛,只凭着他们粗陋的工具,以及犀牛栖身的树林难以穿越,得手机会恐怕不大。也正由于苏门答腊犀牛的神出鬼没以及野生栖息地的保护,它们在各地都维持着相当大的数量,甚至到人类开始有历史记载的年代,都是如此。有人计算过,在苏门答腊北部的古南路沙国家公园(Gunung Leuser National Park)的盐碱地中,它们的密度曾经高达每平方公里14头。
1700247440
1700247441
到了1980年代中期,这种密度几乎是完全不存在了。整个族群的数量降到500至900头,包括人工饲养的16头在内。北方族群只剩下6或7头,而且地点仅限于缅甸。至于其他地区,马来半岛约有100头,婆罗洲30到50头,苏门答腊400到700头。目前,它们的数量还在继续下降中。缅甸那一支显然已经灭绝了,婆罗洲的很有可能即将步其后尘。看来,不出几十年,它们在野外势必完全绝迹,除非现在能来个趋势大逆转。
1700247442
1700247443
抢救行动
1700247444
1700247445
苏门答腊犀牛是因为垂垂老矣而死吗?难道它们的时辰到了,就像我们寿终正寝的大姨妈克拉丽莎(Great Aunt Clarissa),我们理应放手让它们安息吗?
1700247446
1700247447
不,完全错误,绝对不是这么回事。断了这个念头吧!这个想法真是错得离谱。苏门答腊犀牛正如许多典型的绝种生物,都是英年早逝,至少在生理层面是如此。认为这种动物已走完自然生命周期,是基于一种错误的类推上。濒危动物并不像垂危的病人,延长寿命需要付出的看顾费用太过昂贵,而且没有多大益处。事实恰恰相反。大部分稀有且数量衰减中的动物,其族群都是由年轻、健康的个体所组成。它们只不过需要时间和空间来成长,以繁衍被人类活动所剥夺掉的族群。
1700247448
1700247449
加州秃鹫(Gymnogyps californianus)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89 作为世界最大的飞鸟之一,加州秃鹫在北美洲曾经广泛分布,而后来却接近绝种边缘,但这并不是因为它们的遗传出了问题,而是因为人类摧毁了它们大部分的天然栖息地,而且还对那些幸存者大肆捕猎、毒杀。最后,当野外只剩下12只秃鹫时,生物学家把它们捉来,和圣迭戈附近一个人工饲育族群安置在一块儿。经过悉心保护和喂食干净食物,这个混合族群一下子就繁衍起来。有几只最近被野放回大峡谷(Grand Canyon)以及其他特定的原居住地点。
1700247450
1700247451
加州秃鹫起码需要好一阵子(我们衷心希望未来能持续几千年),才能再度成为能够自由自在生存的动物。如果能在它们以前的繁殖区域内重建栖息地,而且不再受外界干扰,那么加州秃鹫就有可能再次展开2.7米宽的翅膀,翱翔于大西洋与太平洋之间的上空。当然,短期内这是不可能的(如果真有这一天的话),但是,在美国的动物群中备受注目的加州秃鹫又获得了重生。
1700247452
1700247453
其他赶在最后一刻进行的抢救行动,也证实了濒危物种通常与生俱有的弹性。最戏剧性的例子要算是毛里求斯隼(Mauritian kestrel)。90 这种小型鹰类只出现在印度洋的岛屿毛里求斯岛上,它们在1974年时,只剩下一对笼养的雌雄鸟。大部分环境保护人士都放弃它们了。然而,鸟类孵育专家琼斯(Carl Jones)和他同事的一场壮举,却把这个族群抢救了回来。现在已有将近200对鸟,一部分人工饲育,一部分被野放,总数可能是人类定居毛里求斯时的半数。这场濒临死亡的经历,迫使该族群通过一道生存瓶颈,将毛里求斯隼原有的基因多样性都失去了,好在现存基因中的缺陷,并没有达到会损害它们生存或繁殖能力的程度。
1700247454
1700247455
由于这种终极抢救行动非常昂贵且费时间,它们只能用于数千种濒危动植物中的一小部分。而这些少数的幸运儿,通常都是比较大型、美丽且富有吸引力的物种。
1700247456
1700247457
不过,并非所有人工饲育计划都能成功。很不幸,苏门答腊犀牛的前景尤其不被看好。这种动物是世界上最难繁殖的大型哺乳类动物,困难度甚至超过大熊猫。主要障碍包括雌兽排卵期极短、排卵需要雄犀牛刺激,以及由于个性孤僻,不交配时会对潜在配偶有强烈的攻击性。17头饲养在动物园或雨林保护区的苏门答腊犀牛中,只有3头雄犀和5头雌犀有过交配行为。但是在这5头雌犀中,只有辛辛那提动物园的艾美受孕成功。令保护学家们兴奋的是,在连续好几胎都流产之后,艾美终于在2001年9月13日生下一头健康的小雄犀。
1700247458
1700247459
不堪负荷的盗猎压力
1700247460
1700247461
造成苏门答腊犀牛在野外数量锐减的原因都很清楚,但是到目前为止难以阻挡这种趋势。原本浓密得寸步难行的亚洲热带森林,被人类以惊人的速度砍伐殆尽,之后渐渐被农田和油棕榈所取代。然而,单单是栖息地的大量破坏,并不见得会对苏门答腊犀牛造成致命伤害。分布在苏门答腊、婆罗洲以及马来半岛上的自然保护区,面积还是足够养活一小群犀牛的。
1700247462
1700247463
真正致命的压力在于盗猎,如果不能有效遏制,盗猎足以在几年内消灭这个物种。驱动盗猎的主因是传统医药的大量需求,因为有人相信(虽然没有什么依据),犀牛角能治疗许多疾病,从发烧、喉炎,一直医到腰痛。结果却帮苏门答腊犀牛铺成一条通往死亡的市场经济恶性循环之路。当犀牛日益稀少,犀牛角价格便升高,使得盗猎更为猖狂,于是犀牛角变得更稀少,价格也就更昂贵了。1998年,非洲黑犀牛角叫价攀升到1公斤1.2万美元,与金价差不多,而体型更大的印度犀牛角,每公斤价格更是高达4.5万美元的天价。我不清楚苏门答腊犀牛角价格为多少,但我认为它可能和体型较大的印度犀牛同价位。
1700247464
1700247465
1970年代全面非法猎杀犀牛的速度增快,也是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实施石油禁运造成的意外结果。当石油价格攀升,阿拉伯国家的人民收入也跟着增加。受惠者中,包括来自穷国也门的年轻人,他们离乡背井来到沙特阿拉伯的油田工作,想多赚点钱。如今,他们买得起更昂贵的阿拉伯腰刀,这种腰刀是也门当地庆祝成年礼的必备物品。由于最上等的腰刀刀柄是用犀牛角制成,盗猎犀牛的风气也因此兴盛。
1700247466
1700247467
传统医药加上刀柄的需求,盗猎犀牛的行为一下子暴增,摧毁了世界各地的犀牛族群,情况严重得从前做梦都想不到。1909到1910年,美国老罗斯福(Theodore Roosevelt)总统91 曾率领他的非洲探险队,从肯尼亚的蒙巴萨(Mombasa)深入内陆,当时黑犀牛约有100万头。美国这位伟大的环保总统也良心甚安地猎杀了几头。到了1970年,黑犀牛还保持在6.5万头左右,但是随后由于阿拉伯腰刀的热潮而遭殃,1980年,只剩下1.5万头左右,1985年,更是锐减到4800头。15年后,即2000年,只剩下2400头黑犀牛了。1997年,也门终于成为《华盛顿公约》(Convention on International Trade in Endangered Species of Wild Fauna and Flora,简称CITES)82 的一员,如此或许可以缓和犀牛角的需求量。但是在亚洲,传统医药对犀牛角的需求量仍然居高不下,高得足以让苏门答腊犀牛灭种。
1700247468
1700247469
猎捕压力会愈来愈大:盗猎者只要猎到一头犀牛,就可以赚到相当于10年的薪资,难怪他们愿意甘冒坐牢甚至送命的危险去猎杀犀牛。不幸的是,对苏门答腊犀牛来说,在茂密的亚洲热带雨林中,盗猎者承受的风险其实并不很大,在那儿,它们无声无息地被猎杀,然后再无声无息地消失。
1700247470
1700247471
早年犀牛角价格还没有这么高,当地猎人只有在发现苏门答腊犀牛的新足迹时,才会猎杀它们,比较看机会来行事,并不会特别要猎杀某一种动物。然而自从犀牛角价格飞涨,以前业余的猎人变成了专业的捕猎者,在森林中到处搜寻犀牛踪迹。他们会设计许多机关来诱捕犀牛,例如伪装的陷阱,或在犀牛路过的地方悬挂削尖的木棒,只要引线一触动就会掉下来插住它们。接着,猎人迅速以来复枪解决这些无助的动物,分割它们的肉,切下它们的角,然后转交给待命中的经纪人去运销。这出悲剧的结局不难预料:400人的野炊以及零售犀牛角所得的500万美元的收入,铺就了苏门答腊犀牛最后的灭绝之路。
1700247472
1700247473
拯救苏门答腊犀牛
1700247474
1700247475
1992年9月,著名的亚洲大型哺乳类动物专家拉宾诺维奇(Alan Rabinowitz),率领一支探险队前往婆罗洲最北端,进入沙巴州的达隆河谷(Danum Valley),去寻找最后的苏门答腊犀牛。达隆河谷已规划为野生动植物保护区,一般认为应该有比较多的苏门答腊犀牛,尽管它们的族群在这座大岛上已经日益减少。探险队分为五支小队,三支以步行方式进入森林,两支则乘直升机抵达其中心位置。每一支小队都以不同路径来回穿越河谷。全部加总后,他们最多只找到7头犀牛。他们也看到被遗弃许久的泥坑和所谓的犀牛“鬼魂脚印”(ghost spoor),也就是已经死亡的犀牛所留下的痕迹。此外,他们还撞见过盗猎者。有一次,一支直升机小组几乎意外地降落到一群盗猎者的营地上,吓得他们一哄而散。
[
上一页 ]
[ :1.70024742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