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263726e+09
1700263726
1700263727
1700263728
1700263729
1700263730 图增—24 近处这根微管上行走着的,是一个拖着囊泡的驱动蛋白。它的两只“脚”交替踩在微管的β亚基(深蓝色的颗粒)上,一步一步地往前走,这张图用一列动作分解展示了这一过程。它上方的箭头指示了它的前进方向,通常,它是从微管的负端走向正端,即向着细胞表面运动。比如此时此刻,你的大脑里一定发生着激烈的神经活动,那么神经递质要从神经细胞里释放出来,由这种驱动蛋白把装满递质的囊泡送到细胞表面去。背景上还有另外一个挺复杂的“动力蛋白”(dynein),它的功能刚好相反,负责把囊泡送去细胞深处,比如当你的淋巴细胞吞噬了病毒,就由动力蛋白把装着病毒的囊泡拖进细胞深处,把囊泡中的异物消化掉。(作者绘)
1700263731
1700263732 不过,这件事似乎还是在什么地方与前文不太一样。
1700263733
1700263734 在之前的所有例子中,物质都是在做毫无规则的随机运动,只是因为种种势阱和势垒的限制,在结果上达到了规则明确,但马达蛋白质是“左一脚右一脚”,如此确定地沿着微管运动,整个过程看起来都是高度确定的,这就与疯台球比喻很不一样了。
1700263735
1700263736 但事情没有这么简单。马达蛋白质的“脚”每次在抬起来之后都不是决定性地迈出去,而是在激烈地“思想斗争”中“犹豫不决”,一会朝前一会儿朝后,究竟是向前走还是向后走,充满了随机性,恰似沟里的疯台球,不一定是前进还是后退。然而,马达蛋白质之所以叫作“马达蛋白质”,就是因为它有动力:那两只“脚”上有ATP的结合位点,能够利用水解ATP的能量改变两只“脚”的三维关系,使每一“脚”都有更大的概率向前迈。而经过线粒体持之以恒的工作,细胞内总有充沛的ATP(请留意这几个加粗的字),这才使马达蛋白质的两只“脚”虽然在这一过程中像醉汉似的犹豫不决,却在结果上表现成定向运动了。你看,这还是极好地吻合了疯台球比喻。
1700263737
1700263738 总之,在刚刚结束的这部分里,我们已经尽可能地了解了这样一件事:在水溶液的微观世界里,虽然一切都在疯狂地随机运动,但在势阱和势垒的种种约束之下,各种物质总能最终发生恰当的生化反应,也总能最终运动到恰当的位置上去。就这样,细胞,乃至复杂的多细胞生命,就在混沌中完成了世界上最精密、最复杂的计算。于是,对于开头的那个关键结论,我们已经解释了前一半:生命作为一台计算机,或者说一个控制系统,会控制构成自身的所有物质,使它们维持恰当的位置和状态。只要生命的计算持续而准确,它自身就能一直存在;只要生命的控制功能足够准确,构成它的物质就不会陷入混沌,生命就会持续存在。
1700263739
1700263740 生命的起源:所有生命的共同祖先在40亿年前是怎样诞生的? [:1700256396]
1700263741 ·下半章 捉住那只小妖精·
1700263742
1700263743 一天早晨,他们蹚过了一条河,浅滩激流,浪花飞溅。远处的河岸陡峭而湿滑,当他们牵着小马驹登上河岸,他们看到那座大山已经迫在眼前了,仿佛只消一天的旅程就能轻松抵达山脚。它看起来黑暗而阴郁,却有斑驳的阳光抹在它棕色的侧面,山肩之上还露出闪烁微光的雪峰。
1700263744
1700263745 “就是那座山吗?”比尔博睁大了眼睛,郑重地问道。他之前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巨大的东西。
1700263746
1700263747 “当然不是了!”巴林说,“那只是迷雾山脉的起点而已,咱们要么得穿过它,要么得翻过它,要么得钻过它,然后才能去到大荒原。就算走完了这些,也还要再走很远的路才能到东边的孤山,那才是史矛革霸占我们的宝藏的地方。”
1700263748
1700263749 “哦!”比尔博说,那一刻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疲倦。他又开始怀念夏尔的洞府,他最钟爱的起居室里有他最舒服的椅子,还有烧水壶的声音——没完没了地想。
1700263750
1700263751 现在是甘道夫在带路。“咱们绝不能离开大道,不然就死定了,”他说,“咱们需要食物,这是一方面,想穿过迷雾山脉要走对的路,也必须在安全的地方休息,否则你就会迷路,就得返回来从头开始——如果你还能回来的话。”
1700263752
1700263753 ——J. R. R.托尔金,《霍比特人》,1937年
1700263754
1700263755 在下半章里,我们关心的是关键结论剩下的那一半:任何计算机要在保证精度的同时持续计算,就必须向周围耗散能量。
1700263756
1700263757 这则增章一开始就说过,“向周围耗散能量”就是“汲取负熵”,所以只要得到了这半个关键结论,上半章的一切讨论就会自动变成“生命是怎样汲取了负熵”的具体答案。
1700263758
1700263759 但要理解计算精度与能量耗散的内在联系,哪怕只是感性的理解,我们也必须先弄明白热力学与计算机科学的深刻渊源,不得不讨论许多看起来和生命没什么关系的事情,踏上另一段艰险而陌生的旅途。所以,为了让这本书的读者不在旅途中迷失方向,不在旅途中搞不清楚这本书的作者为什么写、自己为什么读,我们仍然会先把结论指出来,就像那座遥远的孤山一样,我们的道路虽然曲折,却要一直向它进发。
1700263760
1700263761 一切计算可以划分为两种,不可逆的计算和可逆的计算,前者会“擦除”一些信息,并因此造成不可避免的能量耗散,后者虽然没有这种不可避免的能量耗散,但要持续计算也必须额外耗散一些能量。总而言之,任何计算机都无法避免能量耗散。
1700263762
1700263763 7.计算机的构型
1700263764
1700263765 到此为止,我们可以毫不夸张,也并无比喻地说,每一个细胞都是一台计算机,每一个多细胞的生命,都是一个计算机网络。如果这本书的作者还有许多的篇幅、许多的精力与许多的截稿日,他或许会更具体地比较一下生命与通用计算机究竟有多么相似。细胞作为计算机的潜力很可能不低于人类已经创造过的任何一种计算机,也就是说,凡是电子计算机能够完成的计算,细胞也同样能设法实现。比如我们可以设想把一个MP4文件还原成1和0,据此合成一条核酸序列,注入某个基因改造过的细胞。这个细胞会把它解码成另一条核酸序列,设法分泌出来。我们拿到这条解码后的序列,把它还原成1和0,恰好就是那个MP4文件里视频的每一帧画面,以及音频的采样数据。
1700263766
1700263767 但眼下,我们还是只关心它们深刻的差异:细胞作为计算机,其构型与人类发明过的所有计算机有着根本的不同。
1700263768
1700263769 计算机科学所谓的“构型”也是个挺复杂的概念,但在这则增章里,你可以把它简单地理解成“让计算元件实现计算功能[6]的组织方法”。比如现行的电子计算机大多是“冯·诺依曼构型”,凭借运算器、存储器和控制器三者之间的数据交换实现计算。人类还能通过输入设备给计算机提供数据,再借助输出设备获取计算的结果。[7]
1700263770
1700263771 除此之外,我们也在自然界和实验室里发现或者设计了许多种目前看来非常不实用,却在理论研究上很有趣的其他构型,比如元胞自动机、树自动机、随机存取机之类,这里我们都不展开讨论。
1700263772
1700263773 我们只关心细胞,它们作为计算机,采用的是一种非常独特的“布朗运动构型”。我们在20世纪80年代初从理论上提出这种构型以后从未真的造出一台这样的计算机,因为这样的计算机要求极高的加工精度,远超人类现在的工艺水平,只有细胞内的生命活动才天然地适合这种构型,并且历经40亿年的进化达到了不可思议的复杂程度。
1700263774
1700263775 而要理解这种布朗运动构型,我们还得从台球没有疯的时候说起。
[ 上一页 ]  [ :1.70026372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