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291006e+09
1700291006
1700291007 方士有言:黄帝时为五城十二楼,以候神人于执期,名曰迎命。上许,作之如方,名曰明年。
1700291008
1700291009
1700291010
1700291011
1700291012 ·洛神赋图卷(局部) 传晋 顾恺之 洛神乘云车而去的一幕。龙为马,鱼为伴,乘风飞去。
1700291013
1700291014 这两段文字都说明了一个事实,汉武帝听信方士的话,特别建馆以候仙人。馆的做法是城上有楼。这与上文中所提到的“台”,在意义上是相同的。我国的“城”就是城墙。城墙是一种长条形的台,用夯土做成。所以“城”字可解释为一组台,“五城十二楼”可解释为五座台上建十二座楼的意思。这与后世道教常用的“观”字是很相近的。只有这些建筑,神人还是不来,方士们不免又出花样。《史记 · 孝武本纪》上说:
1700291015
1700291016 文成言曰:“上欲与神通,宫室被服不象神,神物不至。”乃作画云气车,并各以胜日驾车辟恶鬼。又作甘泉宫,中为台室,画天地、泰一诸神,而置祭具,以致天神。
1700291017
1700291018
1700291019
1700291020
1700291021 ·阿阁图 宋 赵伯驹 在后人想象中,显然已将台与建筑分开,台成为迎神、祭神之独立建筑。
1700291022
1700291023 亦即在接神人的宫室中,不但建筑要有神仙之气氛,道具也要为神所重。建筑上要画一些云气等图案,在甘泉宫中建台室,上面画些神像。
1700291024
1700291025 汉武帝在近畿一带建造了很多宫观,都是兼具游观与致仙的作用的。在《三辅黄图》中尚指出“集灵宫”、“集仙宫”、“存仙殿”、“存神殿”、“望仙台”、“望仙观”等。《洞冥记》中更提到“超仙台”及为思赵婕妤所建的“通灵台”。这些在当时均散布在上林苑、甘泉宫中。据颜师古的解释,甘泉宫即甘泉山,宫中建造了很多通仙的建筑。此处离长安城三百里,可以望见城堞。山上有“通天台”,“云雨悉在台下”。宫殿台观之众与城里的建章宫差不多。因为皇帝常在此修仙,在此与宫嫔嬉戏,上面宫邸甚多,以备大臣相随。今天可以想象的,是高山之上,宫观相望,云气氤氲,令人恍然不辨天上人间。这是后代的文人墨客所乐道的“汉宫”,也是画师们笔下所喜画的“汉宫”。
1700291026
1700291027
1700291028 后世之人向往于这种人间仙境,就把“汉宫”真正的与神仙连起来。武帝所宠幸的女人中,以赵弋最具有传奇性,被后人载入《列仙传》,正式“成仙”。宫中的美女都近乎天仙,使中国人在美与仙之间建立起一条朦胧的桥梁。这,一方面燃起了我国大众的浪漫的想象力,一方面则使不少昏庸的君王,以亲美女为求仙之道。自是而后,美女就成为宫廷园林中不可少的道具了。
1700291029
1700291030 总结地说来,秦皇汉武不但为我国的历史写下了辉煌的一页,在园林的基本观念上,对后世也有相当深刻的影响。于园林与神仙之间,以下几点是相当重要的:
1700291031
1700291032 第一,庄子以来壮大的气魄,使园林的建设以鸟瞰的角度进行,想象力优游于天人之间。这样的巨视的构思方向,以想象中的宇宙为模式,是连结了中国古代神话的宇宙观,与后世读书人气吞山河的气质。人与神之间,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距离是微小的。
1700291033
1700291034 第二,在这样的基础上,神仙的传统得以流行。园林之中,以神山的观念最易表达,蓬莱三岛是最著名的神山,乃为宫廷园林所乐于采用。因此园林之中,必须堆土为山,移土为水;水中有岛,岛名蓬莱,成为一种理想乐园的公式。园林造型自宫廷到盆栽,后期使用的语言虽异,在精神上是可以贯彻到今天的。
1700291035
1700291036 第三,楼、台等建筑包含了仙人的想象。园林的建筑本来就是比较自由活泼的,由于仙人的故事,这些建筑对于后世那些“不羡仙”的园主人们,是一种想象力的启发。因此园林的建筑可以说是我国建筑传统中有创造性的一部分。其中台与楼的巧妙结合是其基本特色,而楼或台就成为园林中的主体建筑。
1700291037
1700291038 第四,在佛教来临之前,根据文献,园林中有很多与神仙有关的道具,如承露盘、迎仙台,及壁画或浮雕等。佛教盛行后,为飞天、莲花等取代。这是后世放弃此一特色的主要原因。在宋元以后的界画中,有描写园林者,仍然有类似的、推想出来的设备。
1700291039
1700291040 秦汉之后,神仙说仍由帝王承续着。比较重要的文献,《洛阳伽蓝记》中,杨衒之记述北魏佛寺的盛况,就记录了曹魏时留下来的一些遗迹,透露出秦汉的园林传统,是经由魏晋留传着的。由于《洛阳伽蓝记》是一本以叙说文字为主的著作,它的记述明晰,不必臆测,比起经由赋文推测的秦汉宫园要踏实得多。该书在介绍曹魏到北魏皇家华林园的遗迹时的一段文字,是这样说的:
1700291041
1700291042
1700291043
1700291044
1700291045 ·黄鹤楼图(局部) 宋人 宋人画中之楼阁建筑即远古到秦汉之台,此图可为一说明。
1700291046
1700291047
1700291048
1700291049 华林园中有大海,即汉天渊池,池中犹有文帝九华台。高祖于台上造清凉殿,世宗在海内作蓬莱山,山上有仙人馆,上有钓台。殿并作虹霓阁,乘虚来往。至于三月禊日,季秋巳辰,皇帝驾龙舟鹢首游于其上。海西有藏冰室,六月出冰以给百宫,海西南有景山殿,山东有羲和岭,岭上有温风宫。山西有姮娥峰,峰上有露寒馆,并飞阁相通,凌山跨谷。山北有玄武池,山南有清暑殿,殿东有临涧亭,殿西有临危台、景阳观。山南有百果园,果列作林,林各有堂。有仙人枣,长五寸,把之两头俱出,核细如针,霜降乃熟,食之甚美,俗传云出崑山,一曰西王母枣。又有仙人桃,其色赤,表里照澈,得严霜乃熟,亦出崑山,一曰王母桃也。……柰林西有都堂,有流觞池。堂东有扶桑海,凡此诸海,皆有石窦,流于地下,西通穀水,东连阳渠,亦与翟泉相连。若旱魃为害,穀水注之不竭,离毕滂润,阳穀泄之不盈。至于鳞甲异品,羽毛殊类,濯波浮浪,如似自然也。
1700291050
1700291051 在这段文字中,非常具体地描写了华林园的主要景物,而且把汉代以来神仙说的影响表达得非常生动。如蓬莱山、扶桑海、仙人馆、姮娥峰、露寒馆等,都是与神仙有关的名称。整个的布局,馆、阁、飞桥,凌山跨谷,乘虚往来,与秦汉的气魄完全相同,但是因为局面不大,不过城里的一角,可以想象与上林苑比起来,是具体而微的了。
1700291052
1700291053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北魏时期,神仙说已经世俗化,成为民间流传的一些迷信。在华林园中,桃李枣柿很多,民间当然吃不到,却有仙人桃、西王母枣等传说,做官的杨衒之也深信不疑。
1700291054
1700291055 该书同卷中亦记述了“西游园”,亦为曹魏所建,由北魏帝王所扩建的,文字如下:
[ 上一页 ]  [ :1.70029100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