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291241
1700291242
1700291243
1700291244
·小祗园 明 钱穀 文人笔下的明代庭园带有道家朴质的理想,在真实的名园中并不多见。相信后世文人确有类似淡雅之田园风之园林,然无实迹可稽。
1700291245
1700291246
爰初经略,杖策孤征。入涧水涉,登岭山行。陵顶不息,穷泉不停。栉风沐雨,犯露乘星。研其浅思,罄其短规。非龟非筮,择良选奇。翦榛开径,寻石觅崖。四山周回,双流逶迤。面南岭,建经台;依北阜,筑讲堂。傍危峰,立禅室;临浚流,列僧房。对百年之高木,纳万代之芬芳。抱终古之泉源,美膏液之清长。谢丽俗于郊郭,殊世间于城傍。欣见素以抱朴,果甘露于道场。
1700291247
1700291248
这位主人策杖自行,涉水登山,不避风雨,不分晨昏,为的是寻觅最佳的景致,以便经营、建设。这是设计工作的第一个步骤。他明确地指出择、选乃以良、奇为准则,不是根据卜筮而来。由于建宅通常要卜的,他这段文字告诉我们士大夫经营园林,不同凡俗,完全以清幽的美景为准。选好了地点,就是建筑的活动了。三字一顿的四句话,说明建筑的位置。由于重视文字对称美,这四句话并没有像前文中的选宅基那样明显的叙述,但却告诉我们所建的屋宇,乃是经台、讲堂、禅室、僧房。这说明了在南北朝时代,佛家的影响已经深植于士大夫生活之中,佛道合流之趋势,无疑助长了园林的发展与普及。
1700291249
1700291250
文中与后世园林观念最有关的是他的自注中,述及他的居所的一段。其中“造”园的工作不多,利用山林自然景观以“选”景的成分为主。到他的居处,要“从江楼步路,跨越山岭,绵亘田野,或升或降,当三里许”。路上所看到的都是美景,“乔木茂竹,绿畛弥阜,横波疏石,侧道飞流”。自此进入其范围,但到其居处之山谷,还有二里多,这二里间主要是青翠连绵的山景。到了谷口,“缘路初入”,沿途都是竹林与水道,自东南向进入谷中,“展转幽奇”,富变化之美。这谷中——
1700291251
1700291252
1700291253
路北东西路,因山为障。正北狭处,践湖为池。南山相对,皆为崖岩;东北枕壑,下则清川如镜。倾柯盘石,被袄映渚。西岩带林,去潭可二十丈许,葺基构宇,在岩林之中。水卫石阶,开窗对山,仰眺曾峰,俯镜壑。去岩半岭,复有一楼。迥望周眺,既得远趣,还顾西馆,望对窗户。缘崖下者,密竹蒙径。从此直南,悉是竹园。东西百丈,南北百五十五丈。北倚近峰,南眺远岭。四山周回,溪涧交过,水石林竹之美,岩岫隈曲之好,备极尽矣。
1700291254
1700291255
这就是一座山林庭园了。如果用今天的面积来计算,他这座园子大约十公顷,是南北与东西约三比二的一个山岭所围成的谷地。北边为水池,东北角有巨石之上老树下倾,垂临水面的美景。西边岩石成林,水流下泻,就在岩石中建屋,抬头看是远处的山峰,低头看是近处的水平如镜的池塘。在东面山岭上又建一楼,两相对望,互为借景。两馆的下面,是一片竹林。整个的环境是四周为“岩岫隈曲”的石峰,下面则是水、竹之美,自然景观非常有特色,至于屋宇的建筑则是非常简单的,与后世比较,尚没有工巧之丽,显然尚保持了一种田园的风味。
1700291256
1700291257
看这篇文章,谢灵运似乎心胸豁达,醉心老庄。实际上完全相反。他出身贵族,“文章之美,江左莫逮”,“性奢豪,车服鲜丽”,是一位典型的浪漫文人,又以美辞干官位。自今天的观点看,是很无耻的。“性褊激……自谓才能宜参权要,既不见知,常怀愤愤”,是一个想做高官,做不到就很生气的读书人。后来在政治上失败,被外放到永嘉做太守,他就不管正事,游历起山水来。这篇《山居赋》大约是到了会稽,“修营别业,傍山带江,尽幽居之美”后所写的。这自然说明了南朝士大夫之间,庄子思想与园林之不可分割,并普遍被无病呻吟地滥用,开始了中国士人极虚伪的一面。
1700291258
1700291259
1700291260
1700291261
1700291262
·桃源图(局部) 明 王恒 桃源为后代画家喜爱之主题,其中桃花源为一洞穴之入口,遂使园林艺术中多有洞穴之设,因可形成“豁然开朗”之感也。
1700291263
1700291264
但是真正可以代表读书人田园思想的私人园林想来也是同样盛行的。在南北朝的末年,一位感时伤怀的大作家庾信,因被北方政权所留置,写了不少令人感动的文章留传下来,其中有一篇《小园赋》,所述可能是他在北方的宅邸,不得不经营,以求排遣的园子。这篇文章表现出真正爱好自然的文人,如何敏感地在一个平凡的园子里,为一些平凡的自然景象所感动。这才真是庄子思想的真挚的表现。
1700291265
1700291266
为便于分析,兹将其中主要的文字引之于下:
1700291267
1700291268
1700291269
1700291270
尔乃窟室徘徊,聊同凿坯,桐间露落,柳下风来;琴号珠柱,书名《玉杯》。有棠梨而无馆,足酸枣而非台。犹得欹侧八九丈,纵横数十步,榆柳三两行,梨桃百余树。拨蒙密兮见窗,行欹斜兮得路。蝉有翳兮不惊,雉无罗兮何惧?草树混淆,枝格相交;山为篑覆,地有堂坳。藏狸并窟,乳鹊重巢,连珠细茵,长柄寒匏。……兮狭室,穿漏兮茅茨。檐直倚而妨帽,户平行而碍眉。……鸟多闲暇,花随四时。心则历陵枯木,发则睢阳乱丝。非夏日而可畏,异秋天而可悲。
1700291271
1700291272
1700291273
1700291274
1700291275
·归去来辞图(局部) 宋 李公麟 此图人物与景物比例甚不恰当,然可看出道家自然之想象终可因山石不分而与后期园林合流,真正田园生活之精神因而消失。
1700291276
1700291277
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云气荫于丛蓍,金精养于秋菊。枣酸梨酢,桃椃李薁,落叶半床,狂花满屋。……草无忘忧之意,花无长乐之心;鸟何事而逐酒,鱼何情而听琴?
1700291278
1700291279
这段文字所描述的画面,是一个不必蓄意经营,让大自然的力量自由运作的场所。庾信称为小园,若以今天的尺度来看,这座园子恐亦不能算小了。所以禽、虫栖息其间,亦甚少受到干扰,使这位园主人感到一种静、闲的意味。“鸟多闲暇,花随四时”,是主人“无为”的最佳写照。因此反映在诗人心灵上的是“历陵枯木”了。
1700291280
1700291281
如果仔细看这段文字,可看到这园里是没有多少建筑的。这里既没有馆,又没有台。主人的住所是有的,但延续了陶渊明的传统,房屋却很简陋,下雨漏水,又很低矮,过门要低头。大概门窗也不大关闭,与户外连成一片,所以落叶会飘散到床上,而满屋里都是落英纷飞。这种气氛毋宁是很肃杀的,反映了主人的枯槁的心情。
1700291282
1700291283
这园子并没有什么格局。“榆柳三两行,梨桃百余树”,好像农家田园,尚没有造景的观念。因此才有“草树混淆,枝格相交”的丛林感。由于浓密的树木造成略带神秘的气氛,时时予人以惊奇感。所以“拨蒙密兮见窗,行欹斜兮得路”。然而“山为篑覆,地有堂坳”,说明了“小园”中是有山水的造景的。那么这种恬静、闲适的农家田园风味是有意创造的了。
1700291284
1700291285
是的,这恬淡、静闲是作者追求的境界。“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菊、蓍(类菊之花)之属,随意生长。甚至水果熟了也没有人去摘食,而听其腐坏。这真是一种极其“无为”的自然境地。也只有在这种环境里,才能敏感地体会到“桐间露落,柳下风来”等大自然轻微的脉动。文章是免不了夸张的,我们不能因庾信的描写,就相信他真正是早晚与狂花、落叶生活在一起。以他的地位,这是不可能的。他以园景述志,不免因文藻而强调了些朴雅纯真的特色。但东晋以来的诗人们,顺着陶渊明的风格所写出来的田园诗,可以说这种单纯而自然的园子,是民间士人园林的特色,也是他们清静无为的诗情所发抒的理想园地。这种理想一直持续到近代。
1700291286
1700291287
因此,在南北朝,我国园林完全成熟的时候,在庄子思想影响下的自然园林,与在宫廷园囿影响下的官式园林,分别在隐逸文人与官僚、豪商间发展出来,形成基本的对比的形态。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同它们的主人,有雅俗之分。它们代表了中国文化中两种不同的精神,然而又互相激荡,互相影响,亘一千余年未能完全融合。它们之间的对立,具体地说明了中国文化内在的冲突与矛盾。儒道之间的争议也许是中国读书人间唯一的动力。
1700291288
1700291289
总结地说起来,道家与园林的关系,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试整理如下:
1700291290
[
上一页 ]
[ :1.70029124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