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292419
1700292420
试举一例,以为本章之结语。
1700292421
1700292422
沈复在《浮生六记》中批评苏州园林说:
1700292423
1700292424
吾苏虎邱之胜,余取后山之千顷云一处,次则剑池而已。余皆半藉人工,且为脂粉所污,已失山林本相。……其在城中最著名之狮子林,虽曰云林手笔,且石质玲珑,中多古木,然以大势观之,竟同乱堆煤渣,积以苔藓,穿以蚁穴,全无山林气势,以余管窥所及,不知其妙。
1700292425
1700292426
过分的人工化与脂粉气,正是苏州园林的缺失所在。而沈复对于狮子林的叠石,虽因传闻出于名家之手,不敢任意批评,但所用语如“乱堆煤渣”、“穿以蚁穴”、“全无山林气势”等,可以说一针见血。狮子林绝不可能出于喜爱简笔的云林先生之手,几乎可以确定,乃明、清之际的俗匠所为,以夸耀财力而已。
1700292427
1700292428
山石为中国园林之骨架,最忌以石乱砌。在《园冶》的自序中,计成就提到不了解世人何以不做些真山,而要用石堆积,令人发笑。在“掇山”一节之始即提到“多方景胜,咫尺山林,妙在得乎一人,雅从兼于半土”。他明白地指出要创造景色,要有设计者的想象力,求雅则在乎堆土。在后文中又说“构土成冈,不在石形之巧拙”,“欲知堆土之奥妙,还拟理石之精微”。土是“有真有伪,做伪成真”的妙诀所在,是很显然的。
1700292429
1700292430
这个观念到了李渔,就用语体文剖析得一清二楚,即使白痴也可以了解了,他说:
1700292431
1700292432
予遨游一生,遍览名园,从未见有盈亩累丈之山,能无补缀穿凿之痕,遥望与真山无异者。……然则欲累巨石者,将如何而可?……曰不难。用以土代石之法,得减人工,工省物力,且有天然委曲之妙,混假山于真山之中,使人不能辨者,其法莫妙于此。
1700292433
1700292434
他怕这样简单的道理,一般人还不了解,乃不惮其烦地细说:
1700292435
1700292436
累高广之山,全用碎石,则为百衲僧衣,求一无缝处而不得,此其所以不耐观也。以土间之,则可泯然无迹,且便于种树。树根盘固,与石比坚,且树大叶繁,泯然一色,不辨其谁石谁土,列于真山左右,有能辨为积而成者乎?……土石二物,原不相离,石山离土,则草木不生,是童山矣。
1700292437
1700292438
这个道理,明眼人不待说而自知。沈复读过笠翁的著作,自然更加明白,他对园林评论用笔极少,却提到山石之做法:
1700292439
1700292440
……不在地广石多,徒烦工费。或掘地堆土成山,间以块石,杂以花草,篱用梅编,墙以藤引,则无山而成山矣。
1700292441
1700292442
然而在现存的苏州园林中,“狮子林”式的假山处处皆是,似乎有意使人感到假山之假,体会到取得石块的困难与花费,而无意创造一真山之幻境。参观者除了感到园主的财富与人工之堆积之外,心灵世界的高超境界显然被忽视了。这可能是清代以来一切艺术之共同特色:匠人之手代替文人之心而为其主宰了。
1700292443
1700292444
1700292445
1700292446
1700292448
物象与心境:中国的园林 第七章 清代皇家园林
1700292449
1700292450
1700292451
1700292452
1700292453
1700292454
1700292455
1700292456
物象与心境:中国的园林 清代的帝王在园林建设的规模上,自秦皇汉武以来,无出其右,可说是中国园林史上集大成的时期。由于清代皇家园林虽历经破坏,大多仍留在人间,而其兴建之过程均斑斑可考,因此在中国园林的研究上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大陆学者因地利之便,对以北京为中心的这些园林进行了不少的研究工作,出版物甚多,本文不拟多赘。本章仅就其精神与技法予以分析与讨论,供读者参考。
1700292457
1700292458
一 金、元、明之西苑
1700292459
1700292460
我国帝王的园林,自唐代以后,因警惕于隋炀帝亡国之痛,不敢明目张胆地大兴土木。所以皇家虽然仍拥有相当规模的宫苑,却受到约束,建设多限于宫城之内。宋徽宗于宫城内建艮岳,又致亡国,孤臣孽子痛心疾首,使令南宋宫苑乏善可陈,仅于孝宗时在西湖边建园数处,供皇帝奉上皇与民同乐,园林之重心转至官僚与民间。而北方自金至元、明,五百年间,则为经营北京之西苑,而其建设亦限于西苑的范围。西苑,即今北京之三海。在清代,不过皇宫之侧院而已。
1700292461
1700292462
自有限的文献中了解,自金至明的西苑,较今天的三海略小,当时尚无南海。西苑的水来自北京西山岭之玉泉山,导之自东北角入关。入城后即汇为狭长湖面,再南流,进入内城,汇为“海子”。后代的文献,如《天府广记》所载,明代以来,北京的官宦与富商,即沿水道建造园林,为一时之胜景集中之区。
1700292463
1700292464
至于西苑,相信金、元两代,是一种带有异域色彩的园林。据说金建西苑中的琼华岛,是自汴京的艮岳中取石堆成,其受南方园林之影响是很自然的。然而北方的统治者亦有其自己的生活方式。金、元两代是改变我国文化方向的时代,外域的成分亦无可避免。在元陶宗仪之《辍耕录》一书及明萧洵所著《元故宫遗录》一篇短文中,可以看出一个大概:空间的架构是中国的,装潢的细节是游牧民族的。使用很多黄金,其“广寒殿,皆线金朱琐窗,缀以金铺。内外有一十二楹,皆绕刻龙云,涂以黄金……凿金为祥云数千万片,拥结于顶,仍盘金龙”。龙是中国的发明,但北方的帝王似乎非常喜爱这种怪物,而加以大量利用,形成明、清两代龙形装饰的泛滥。
1700292465
1700292466
两文中亦可看出元代帝王利用中东传入的技术,在园林中使用机器。《辍耕录》中又明确说明,机器是用来打水到山顶,以便使太液池中的石龙吐水。又建水晶圆殿,是玻璃屋子。13至14世纪仍是西洋的中古时代,这些花样乃学自伊斯兰教国家是无疑义的。这时天文与历法都参考伊斯兰教国家,而陶瓷器中后世所流行的“青花”,亦因伊斯兰教的影响而达于高潮。奥特曼帝国留下来之宫内收藏,是元代青花大盘集中之处,精美绝伦,已非中土可见了。
1700292467
1700292468
元代的万寿山与广寒殿及其他西苑中的建设,在陶宗仪的笔下虽描绘得极尽华丽,但以元代疆域之广,国力之盛,其豪奢处尚算不上过分。这是因为游牧民族的帝王尚不能完全发展出狂妄的园林癖,只沿用金代之规模略加增益而已。至于帝王们相对的节俭是否出于汉人大臣们的约束,尚待查考。而陶宗仪以读书人的身份,描述宫阙的壮丽之后,为其节俭而加以颂赞。在《宫阙制度》一节之文尾说道:
[
上一页 ]
[ :1.70029241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