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321361e+09
1700321361
1700321362 明朝建国以后,北部有蒙古势力的残余,东北有女真政权的崛起,这对于朱明王朝是两个不小的威胁,所以在建国的第一年(1368年),明太祖就把修筑长城作为当务之急。他派遣大将军徐达开始修筑居庸关等处的长城,前后历时一百多年,才完成了明长城的全部工程。这道以秦长城为基础的明长城,西起嘉峪关,东达鸭绿江,全长六千四百多公里。其中,由嘉峪关到山海关一段,由于工程质量较高,至今仍然大部分保存完好。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最后修筑的万里长城。
1700321363
1700321364 这样浩大的工程,究竟是怎样修筑起来的呢?这个问题,今天虽然已经所知不多,但凭借历史文献和文物考古资料,我们还可以作一点简单的介绍。
1700321365
1700321366 修建长城的建筑材料用量极大。明代以前,主要使用的是土、石、木料和瓦件等。一般情况下,都是就地取材,或者凿石垒砌,或者取土夯筑。在沙漠地区,还使用沙粒石子间以芦苇或红柳枝条层层叠压的方法修筑长城。我们今天在玉门关内外所见到的汉长城就是用这种方法修筑的。到了明代,在许多重要的地段使用砖石垒砌,大量的砖瓦石灰仍然是就地取材,开窑烧制。
1700321367
1700321368 长城沿线所经过的地区,大部分是高山深谷、沙漠草原,城墙需要随着复杂的地形而采用不同的方法修筑。地形的复杂增加了施工的难度,但是古代的劳动人民却巧妙地利用了各种各样的地形。遇到高冈险峰,就利用山脊作为基础,外面包砌石块。遇到河谷深沟,就利用地形的陡坎和崖岸修筑城墙。这种修筑方法可以节约大量劳力,而得到的结果,是城墙内部比较平坦易登,外部则非常险峻。不仅易守难攻,而且便于兵力的调动和增援。
1700321369
1700321370 关于修筑长城的施工组织情况,我们从居庸关、八达岭长城上所发现的明万历十年(1582年)修筑长城的一块石碑上可以看出,当时是利用守军力量,用分段包修的办法来修筑的。几千名官兵加上许多民夫,才包修了七十多丈长的一段城墙,由此可以想见当时工程的艰巨了。
1700321371
1700321372 尽管我们的祖先在实践之中显示了高度的智慧,但是在动力机械尚未问世的古代,仅仅凭借人力、畜力和简单的器械,要把大批笨重的原始材料运上山岭,所付出的劳动和艰苦的程度是可以想见的。以秦代为例,秦始皇使用了主要由军队、民夫和罪犯组成的近百万劳动力,占全国总人口的二十分之一(劳动力的五分之一)。
1700321373
1700321374 长城沿线的四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历史、构筑等各个方面都具有代表意义。下面就分别作一些简单的介绍。
1700321375
1700321376 “天下第一关”——山海关
1700321377
1700321378 过去一些人以为山海关是现存的长城即明代长城的东部端点,其实这是不准确的。明代长城的东端一直延续到鸭绿江边,只是因为山海关以东的一段工程较为简陋,经历了六百年自然和人为的破坏,今天仅留下若干遗迹,所以才会引起这样的误解。
1700321379
1700321380 山海关现属河北秦皇岛,历来也有称之为榆关的,但是从严格的意义上说,榆关和山海关不是一回事。据记载,榆关原来在山海关附近,平野旷阔,无险可守。明朝的开国功臣徐达镇守北方,看到这一带地形险要,就废弃榆关,在这里另筑新城,背山面海,因而取名为山海关。西起甘肃嘉峪关的明代万里长城,历尽了山山水水,从燕山山脉上飞驰而下,和关城相连接,并越关城而东,一直伸进渤海的滔天白浪之中。
1700321381
1700321382 山海关关城为四方形,周约4公里,墙高14米,厚7米,内部土筑,外面用砖包砌。东、南、西、北四面均有关门。东门外有一个凸出的小城圈,用以加强防守,这在古代称作罗城。罗城的外面还有烟墩、土堡等防御工事。四面关门上都有城楼,楼高二层,三面设有箭窗。东门城楼上有一块横匾,上书“天下第一关”五个大字,字体雄浑遒劲。
1700321383
1700321384 山海关地当要冲,扼东北至河北的咽喉,自古以来就是一处重要的战略据点。明初在这里修筑长城,设置“卫所”,驻有重兵。明末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攻破北京,山海关总兵吴三桂出卖明朝政府,勾结清兵入关。李自成亲自率军北上迎敌,包围山海关,和吴三桂的部队进行了一场血战。农民起义军和清兵都把山海关作为争夺的重点,充分说明了它在战略上的重要性。
1700321385
1700321386 山海关附近还有许多文物古迹,如朝阳洞、角山、三清观、卧牛山、徐达庙和伸入海中的老龙头等。曹操的《步出夏门行·观沧海》中曾提到“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其中的碣石山据说也在这一带,但具体的地点究竟在哪里,古代已经说法不一,今天就更难确指了。
1700321387
1700321388 “居庸叠翠”和“北门锁钥”
1700321389
1700321390 ——居庸关云台和八达岭
1700321391
1700321392 在万里长城的古迹名胜之中,最为人们熟知的是居庸关和八达岭。这两处关隘的位置就在北京昌平和延庆境内。
1700321393
1700321394 从北京坐火车或汽车西北行约60公里,就可到达居庸关。关城建筑在一条长达15公里的溪谷中间。这条溪谷叫关沟,两旁山峦重叠,树木葱郁,景色优美,所以在八百年以前的金代,这里即被称作“居庸叠翠”,列为燕京八景之一了。
1700321395
1700321396 居庸之名最早见于《淮南子》。《汉书·地理志》中有居庸县,属上谷郡,而且注明“有关”。据前人的考证,这可能是因秦始皇修筑长城“居庸徒于此”而得名的。在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东汉墓中,有一幅题有“居庸关”三字的壁画,画面上生动地描绘了关内外行人车马往来的情况,说明在两千年以前,我国各族人民之间的交流来往并没有为这一道高大的城墙所限制。居庸关在历代都有维修增建,名称也屡有改易。现在保存的居庸关关城是明代的建筑物。
1700321397
1700321398 居庸关关城的中心,有一座汉白玉石台,名叫“云台”,现在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座石台上原来矗立有三座石塔,是元代至正五年(1345年)元顺帝亲自下令修建的,当时称为“过街塔”。大约在元末明初,三塔被毁,后又在此修建了一所寺院,明正统四年(1439年)重修,并命名为“泰安寺”。该寺在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被火焚毁。现存的云台就是元明时三塔和寺院的基座。台下券门内的石壁上雕刻有四天王像和佛像,刻工颇为精巧。石壁上还刻有梵文、藏文、八思巴蒙古文、回鹘文、汉文、西夏文六种文字的《陀罗尼经咒》和《造塔功德记》。
1700321399
1700321400 居庸关的形势非常险要,是古代北京的西北门户。关于关城的形势,清代的龚自珍在一篇题为《说居庸关》的散文里有段形象的描写:“出昌平州,山东西远相望,俄然而相辏相赴,以至相蹙,居庸置其间,如因两山以之为门。”明朝政府的防务以北京为重点,对居庸关更为重视,设“卫”驻军,经常有五六千人在这一带扼守。看到这里险要的形势,明陈子龙曾作《居庸边词》云“险到居庸地脉分,何须常戍羽林军”,大为赞叹,似乎真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这回事。雄关险塞对防御虽有一定作用,但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是人。这首诗写成之后没有几年,李自成的起义军就从宣化、怀来经居庸关而长驱直入,攻克北京。顾炎武对此很感慨,他说:“地非不险,城非不高,兵非不多,粮非不足也,国法不行而人心去也。”倒还不失为有识见的议论。
1700321401
1700321402 居庸关原有南北两个外圈关口。南面的叫南口,是关沟的入口,旧关城和城墙早已残破,仅在两旁山脊上,还可以看出城墙和烽火台的痕迹。北口就是现在的八达岭岭口。
1700321403
1700321404 八达岭居高临下,形势比居庸关更为险峻,确像过去有人所说的“居庸之险不在关而在八达岭”。岭口有一座小小的关城,东西两面各有关门,西关门上刻“北门锁钥”四个字。这个比喻极为贴切。如果说居庸关是古代北京的门户,八达岭就是一把坚固的铁锁。八达岭一旦失守,居庸关也就门户洞开了。
1700321405
1700321406 居庸关和八达岭附近的长城,在明长城中很有代表性。在构造上,这一段城墙墙身高大坚固,平均高约7.8米,墙基平均宽6.5米,下宽上窄,墙顶平均宽5.8米。墙内隔不多远就有一个券门,有石梯,守兵可由此上下。墙体用整齐巨大的条石筑成,内部满填泥土石块。墙顶用方砖铺砌,石灰填缝,十分平整。城墙上每隔300 — 500米,就有一个凸起的台子。台子又可分为墙台(用于巡逻放哨)、敌台(用于射击瞭望)、战台(用于攻战和储存武器)。
1700321407
1700321408 明长城有不少地方设有重城,居庸关就是一个例子。如果坐火车由南口经八达岭而出关,可以看到横亘在群山万壑之中的城墙,断断续续,显得很不规则。在群山之间还有一些用以传递军情的烟墩——烽火台。原因是这里原有里外不止一道的城墙,而有的又因年深月久而倒塌中断,所以才会出现这种现象。
1700321409
1700321410 这一带还有不少名胜古迹,像望京石、天险、五鬼头、点将台等,号称“七十二景”,历来也为游人所熟知。
[ 上一页 ]  [ :1.70032136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