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321411e+09
1700321411
1700321412 “河西重镇”——嘉峪关
1700321413
1700321414 嘉峪关是明长城西端的关隘。关城位于今甘肃酒泉西约40公里处,峙立于嘉峪山下,南边是终年积雪的祁连山,长城即从祁连山上迤逦而来,直抵关下,然后从关北转折向东,伸展在茫茫的戈壁沙漠里。关前有一道清泉,灌溉着几百亩田禾,不仅平添了关城的景色生机,而且还是这座古关隘的命脉。如果没有这道泉水,就不可能有田禾草木,守兵和战马的饮食就将发生极大的困难。明代初年之所以在这里选点筑城,除了山形地势险要的因素外,该泉水的存在也是极其重要的原因。
1700321415
1700321416 关城的平面呈梯形,西边城墙长166米,东边城墙长约154米,南北长160米,墙高达10余米。除了城楼、敌台和垛口等处用砖包砌之外,其余部分都是黄土夯筑,夯打极为坚实,用锄镐都很难挖动。
1700321417
1700321418 关城的布局与山海关相似,同样有一道凸出的罗城,不过位置恰好相反,山海关的罗城在东,而嘉峪关的罗城在西。这个区别是因迎敌的方向决定的,道理很容易明白。城门上建有三层的高大城楼,城的四角建有砖砌的城堡式角楼和角台。在西边的外城楼上,原有一块“天下第一雄关”的匾额,和山海关东城楼的横匾“天下第一关”,地隔万里,东西相背。同类的事物而有两个“天下第一”,显然是不合逻辑的,但按其实际,山海关和嘉峪关,无论形势、气魄和防御地位的重要,确实很难分出高下。从这个意义上说,两个“第一”也就不无道理了。
1700321419
1700321420 嘉峪关的修建,据乾隆《肃州志》载,始于明太祖洪武五年(1372年)。其后曾一度废弃。至嘉靖十八年(1539年),有人建议,说嘉峪关为河西重要隘口,“墙壕淤损,宜加修葺”,于是又重新增修加固。而据正德二年(1507年)王信所立《修建玄武庙碣记》的记载,我们还可以知道城西的罗城也是在此时增修的。
1700321421
1700321422 明朝政府对嘉峪关一带的防务同样极为重视。当时在嘉峪关曾设有守备把守,平时驻兵一千人左右,管辖三十九处敌台,并配置了大量火器(火药武器)。据记载,当时有“河西火器雄甲诸镇”的说法。设在嘉峪关的火器,名目繁多,有所谓大将军、二将军、金刚腿炮、火冲枪、飞火车等十几种。这些记载,既说明了明朝政府对嘉峪关防御的重视,也反映了当时火器发展的水平。
1700321423
1700321424 清代康熙以后,由于中央政权的巩固,嘉峪关逐渐由“河西重镇”而变成了检查来往客商、盘剥勒索的关卡。清末民初,关上只有居民十几户,老弱残兵一百多名,出现了一片衰败荒凉的景象。上面提到的西城外城楼和那块匾额,也在1928年被军阀拆毁。
1700321425
1700321426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几千年来汉族和其他各民族的劳动人民,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历代修筑的长城,有一半以上是在其他民族统治时所修筑的。万里长城是各族劳动人民创造的古代工程奇迹。
1700321427
1700321428
1700321429
1700321430
1700321431 古迹 [:1700320792]
1700321432 古迹 中国古塔
1700321433
1700321434 在我国各地,随处都可以看到高耸云霄的高层古代建筑——塔。因为僧侣曾用七宝予以装饰,故被人们称为宝塔。这些古塔,有的突起于城市之中,有的耸立在高山之上,有的守卫在江河岸边,有的紧靠在寺院近旁。它们不仅标志出某一城镇、乡区、名胜古迹的位置,点缀着祖国的锦绣河山,而且不少的古塔还能登临眺览,观看周围的景色。
1700321435
1700321436 我国现存的古塔,数以万计,遍布城乡,它们大多数已有数百年或是上千年的历史。许多古塔,数历沧桑,至今依然巍巍屹立,反映出我国古代建筑工程技术的高度成就。
1700321437
1700321438 据历史文献记载,在明代的时候,西安唐代的小雁塔,曾被一次强烈的地震震裂了,但没有倒塌,而后来的一次地震又把裂缝震合了。这不仅说明了当时的砌砖水平,而且还为研究历史地震情况保存了实物资料。河北定县的料敌塔是宋代专门修建来作为瞭望军事情况用的,是研究九百年前辽宋军事设防的一个重要实物。陕西榆林的凌霄塔,与定县料敌塔虽同为军事瞭望设施,但塔身内部结构特意设计为作战防御的形式,实际起着守卫明代九镇镇城榆林的作用。而广州怀圣寺的光塔则是为航海出行之前观察风向气候的。明清时期又发展了专门点缀风景以补山川形胜之不足的“文峰塔”等,这时的塔已经快要脱离原来佛教建塔的目的了。
1700321439
1700321440 今对我国古代建筑中这一高层建筑类型的起源、发展及其在建筑艺术、造型分类、各部分构造上的特点,作一简要的介绍。
1700321441
1700321442 一、塔的起源和发展
1700321443
1700321444 我国古代建筑的类型非常丰富,包括楼、台、亭、阁、斋、堂、轩、榭、宫殿、衙署、住宅、园林等。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宗教的发展,建筑类型不断增多。尤其是历代都采取了“外为己用、推陈出新”的方针,更加促进了新的建筑类型的产生、发展。塔即是在我国传统建筑的基础上,吸收外来的形式与构造所创造出来的一种新建筑的成功范例。
1700321445
1700321446 塔和佛寺、石窟寺等同属于佛教建筑,是随着佛教的传入而在我国产生的一种新建筑类型。它原是佛寺或石窟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早期的塔在佛寺的中心或是在主要位置上,或是在石窟的正中,称为塔柱,僧侣们围绕着它礼佛念经。随着佛教建筑的传入,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塔的作用也有了变化,不再是寺内礼佛念经的中心。从唐代开始,寺院的布局形式走向固有的宫殿、王府、第宅的几重院落相组合的平面布局,塔随即也改建到寺的后部或寺的旁边去了。与塔原来同时修建的佛寺有许多已经不存,因而有些塔成了一座单独的建筑物。
1700321447
1700321448
1700321449 塔起源于印度,梵文称作“stūpa”,巴利文称作“thūpa”。过去曾经译作窣堵波、塔婆、兜婆、偷婆、浮图、佛图等。印度最初建塔,是作为埋葬佛(释迦牟尼)的舍利之用的。舍利为梵文音译的略称,意思是“身骨”。据佛经上说,释迦牟尼死后,尸体用火焚化,变成各色晶莹的珠子,击之不碎。其中骨头称作白舍利,毛发称作黑舍利。八国国王分取舍利,建塔供奉。以后凡供佛奉佛即建塔,于是信奉佛教的国家相继建塔。塔的数量之多,不可胜计。最初在佛生处、成道处、转法轮处、现神通处、从忉利天下处、化度分别生处、思念寿量处、涅槃处等八个地方建塔,称之为八大灵塔,用以纪念佛的重大转变事件。后来各处都大量建塔。公元前三世纪中叶(前268—前232年),印度摩揭陀国孔雀王朝的国王阿育王大兴佛事,到处建立寺塔,供奉佛舍利,并下令他统领的八万四千个小国各建寺塔,即佛教经典中盛赞的阿育王八万四千宝塔。以后又演衍出释迦牟尼以前的塔,如多宝塔,说是释迦牟尼在灵鹫山说《法华经》刚要终了的时候,忽然有一安置多宝如来金身舍利的宝塔出现于空中,塔中发声赞叹释迦,谓之多宝塔。随着宗教的发展,塔后来成为一种宗教纪念性建筑。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其结构与形式又有新的发展。中国的塔就是其中成功的实例。
1700321450
1700321451 因为塔是佛教建筑中重要的一项,所以,当佛教传入我国时,塔也随之传入了。据文献记载,佛教是西汉末年开始传入我国的。汉哀帝元寿元年(前2年),博士弟子秦景宪就从大月氏使臣伊存那里得《浮图经》。东汉永平十年(67年),西域僧人迦叶摩腾和竺法兰二人带着佛经佛像来到洛阳,正式传播佛教。当时的政府为二人修建了一所寺院作为居住和传教之用。传说二人是用白马驮经而来的,因而该寺被命名为白马寺。现在洛阳的白马寺就是那时创建的。根据历史文献考证,当时白马寺中主要的建筑就是一座方形木塔,建在寺的中心位置,四周有廊房围绕。
1700321452
1700321453 汉末中平五年至初平四年(188—193年),笮融在徐州建浮图祠。据《三国志·刘繇传》记载:“浮图祠,以铜为人,黄金涂身,衣以锦采,垂铜槃九重,下为重楼阁道,可容三千余人。”这段文字说明了三件事:一是铜制鎏金佛像;二是有九重铜制相轮的塔刹和重楼阁道塔身;三是寺院很大,可容三千余人。铜盘九重,重楼阁道的塔,想亦是一座大木塔。《魏书·释老志》上有这样一段记载:“自洛中构白马寺,盛饰浮图,画迹甚妙,为四方式。凡宫塔制度,犹依天竺旧状而重构之,从一级至三、五、七、九。世人相承,谓之浮图。”这一记载不仅证明了白马寺是一座方形木塔,而且还指出了以后其他许多寺庙的塔都是这种方形楼阁木塔。至于这种以塔为中心,塔在殿前、四周有廊庑围绕的寺塔布局形式,在北魏杨衒之所著的《洛阳伽蓝记》中描写得更为清楚:“永宁寺,熙平元年(516年)灵太后胡氏所立也。……中有九层浮图一所,架木为之……浮图北有佛殿一所,形如太极殿……僧房楼观一千余间……四面各开一门。”该寺可能承袭了白马寺的寺塔布局形式。
1700321454
1700321455 在现存的实物中,早期的以塔为中心,四周环以廊庑,塔后建殿的寺塔布局形式已经难以寻找,但从日本早期佛寺的布局中,还可看到一些寺塔关系的情况。据日本学者考证,日本的飞鸟寺和四天王寺即是仿照我国白马寺而建的。它们与文献记载的永宁寺的寺塔布局形式一致。
1700321456
1700321457 以塔为主,塔在殿前的寺塔布局关系,始自汉代。自唐开始,这种自印度传来的寺塔布局形式发生了巨变,主要是把殿堂作为了礼佛的中心,而塔的地位下降,改建于寺后、寺旁或另建塔院了。这一变化正是佛教与佛教建筑同中国具体情况相融合的一种表现。
1700321458
1700321459 产生原因,大约有两个:一是佛教本身的发展。唐初律宗创始人道宣(596—667年)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制出了《戒坛图经》,把以塔为中心的佛寺布局改成了以佛殿为中心。二是我国传统的庭院式建筑布局对于佛寺的影响。道宣的《戒坛图经》也受此影响。这一影响的来源也有两个:一是我国从殷周时期就逐渐形成了的多层庭院组成的建筑布局,并已成定式,不管是宫殿、衙署、第宅均加以采用。自佛教广泛流行后,不少的官宦商贾常以“舍宅为寺”作为信佛的行动。这样的例子甚多,如《洛阳伽蓝记》所载崇义里杜子休舍宅的故事。北魏正光年间有个隐士名叫赵逸的,指着杜子休宅说,他的宅子是晋太康寺的遗址,掘之果然得砖数万,并有太康六年(285年)的石铭。于是杜子休便舍宅为寺,名叫灵应寺,而且还用所得之砖建了一个三层的砖塔。现存最早的一座砖砌佛塔——嵩岳寺塔,原来也是皇帝舍宫为寺的。据记载,嵩岳寺原名闲居寺,本是北魏宣武帝(拓跋恪)的离宫,建于永平年间(508—512年)。正光四年(523年),其子舍宫为寺,并把佛寺布置成园林形式。《北史·冯亮传》记:“林泉既奇,营制又美,曲尽山居之妙。”因而到唐代的时候,还把这里当作过皇帝的行宫。这两个例子都说明了佛寺到了中国之后,与传统的中国宫殿、宅第相结合的情况。就连首次正式来到中国传播佛教的迦叶摩腾、竺法兰二人所下榻居住的地方——鸿胪寺,也是当时的一个衙署。佛寺的“寺”字,原本是衙署之意。
1700321460
[ 上一页 ]  [ :1.70032141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