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33422e+09
1700334220
1700334221 敦煌莫高窟第九十八窟的曹议金家族女眷供养人像,面部有多种花靥。临摹:范文藻(谭蝉雪。敦煌石窟全集24:服饰画卷[M].香港:商务印书馆,2005.)
1700334222
1700334223 花子的样式很丰富,除最简单的圆点外,还有凤鸟形、花草形、蜂蝶形等。唐代王建有一首《题花子赠渭州陈判官》:“腻如云母轻如粉,艳胜香黄薄胜蝉。点绿斜蒿新叶嫩,添红石竹晚花鲜。鸳鸯比翼人初帖,蛱蝶重飞样未传。况复萧郎有情思,可怜春日镜台前。”诗题为“花子”,又称“镜台前”,讲的正是当时各种面饰花子的样子,先用云母、粉、蝉等来形容其轻薄,又罗列了新叶、石竹、鸳鸯、蛱蝶等花鸟样式题材,可见形态种类之多。西安政法学院(现西北政法大学)盛唐墓出土的陶俑,面上有年代较早的绿色小鸟状花子;在晚唐五代敦煌莫高窟供养人壁画中,满面花子是主流装饰,分布在额头正中两侧、太阳穴、鼻翼、嘴角、眼角、两颊、两腮,总数可达十几二十处,看起来相当夸张。材质也各有不同,有的似为轻薄材质如云母、彩纸、金银箔、虫翅、翠羽、鹤草等所剪贴,有的则应是具有厚度的金银宝石钿饰。盛唐之风在河西文明中得到了延续。
1700334224
1700334225 而在此时的中原与沿海发达地区,随着政治与经济的衰败,妆容也日益回归素雅,浓妆艳抹不再流行,甚至连流行了几百年的花子也少见了起来,大有洗尽铅华归本真之势。只是在眉妆上还时有创新,比如《簪花仕女图》脸上的桂叶眉,是粉白黛黑的基调上偶能见到的一抹亮色。
1700334226
1700334227
1700334228
1700334229
1700334230 出土于甘肃敦煌的唐代绢画,原存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大英博物馆藏
1700334231
1700334232 在唇妆上,唐代不仅唇色丰富,有朱唇(大红)、檀口(浅红)、绛唇(深红)、乌唇以及男用的无色香口脂等,妆唇的形状更是千奇百怪,但总的来说依然是以娇小浓艳的樱桃小口为尚。相传唐代诗人白居易家中蓄妓,有两人最合他的心意:一位名樊素,貌美,尤以口形出众;另一位名小蛮,善舞,腰肢不盈一握。白居易为她俩写下了“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的风流名句,至今仍然被用作形容美丽的中国女性的佳句。当然“樱桃小口”只是一个概称,其具体的形状并不仅仅是圆圆的樱桃形状。晚唐时流行的妆唇样式最多,宋陶谷《清异录》记载:“僖昭时,都下倡家竞事妆唇。妇女以此分妍否。其点注之工,名字差繁。其略有胭脂晕品、石榴娇、大红春、小红春、嫩吴香、半边娇、万金红、圣檀心、露珠儿、内家圆、天宫巧、洛儿殷、淡红心、猩猩晕、小朱、龙格、双唐媚、花奴样子。”这些唇妆形制虽然大多不详,但仅从这众多的名称便可看出唐时点唇样式的不拘一格。
1700334233
1700334234 云髻蓬松承繁饰与花钗成排绕髻插
1700334235
1700334236 唐代前中期的发式有偏垂一侧、或单或双或不对称的小髻,还有形态丰富的各式顶髻。到了晚唐五代,女性头上的簪钗、梳篦越来越多,动辄成排插戴,于是流行的发型也以蓬松高大的“云髻”为主,两鬓、额发梳成圆润隆起的形态,其上可以插梳、贴钿、垂花饰,头顶脑后的头发总拢成一大团,可以对称地插满一圈簪钗。
1700334237
1700334238
1700334239
1700334240
1700334241 《簪花仕女图》中梳高髻、插步摇、着白妆桂叶眉的仕女。辽宁省博物馆藏
1700334242
1700334243
1700334244
1700334245
1700334246 1 敦煌莫高窟第六十一窟五代沙州归义军节度使曹延禄之妻于阗公主(中)像,身穿唐制礼服,头戴大型莲花凤冠,脸部贴满翠钿,颈戴华丽颈饰(许俊。敦煌壁画分类作品选[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10.)
1700334247
1700334248
1700334249
1700334250
1700334251 2 敦煌莫高窟第九十八窟曹议金家族女供养人的花钗大髻(谭蝉雪。敦煌石窟全集24:服饰画卷[M].香港:商务印书馆,2005.)
1700334252
1700334253 到了五代前后,发髻越发高耸,“蜀孟昶末年,妇女竞治发为高髻,号朝天髻”,尤其在南方各地如杨吴、南唐、闽国曾辖地所出土的女俑,几乎全数梳夸张的高髻。最为著名的例子是《簪花仕女图》中的女子,她们的头发是从额头往上梳至尺余高再翻向脑后,其上正中插戴垂饰极繁的步摇钗,钗首以鸟雀口衔或花枝垂挂若干缀饰,头顶簪花,脑后又有若干折股钗和花钗。
1700334254
1700334255 普通的直簪、折股钗装饰面积有限,为了获得更加华丽的装饰效果,晚唐的簪钗形式进一步发展,插戴后显露在外的部分成为装饰重点,扩大为平面的长倒三角形、扇形或花叶形,形成一类装饰性很强的花簪钗,这在中晚唐、五代盛行一时,是唐代首饰里最具代表性的样式。由于增大了装饰范围,此类纹样繁复的花簪钗往往长达二三十厘米,材质也以华贵的金和鎏金银、铜为多。
1700334256
1700334257 装饰花簪钗时,有以鱼子地为底錾刻图案的,也有在镂空地上镂雕出装饰主题的,后者由于以薄片镂空制成,较轻,可以做得很大,发挥余地大,图案复杂细腻,钗顶或以花萼形托延伸出卷枝蔓草、牡丹、菊花、莲叶、麦穗、石榴等植物,或以兽首形吐出缠绕的绶带;其间再分布鸟兽、人物主题图案,如衔绶凤鸟、孔雀、㶉鶒、鸿雁、蜂蝶、狻猊、摩羯、迦陵频伽、仙女、婴戏等。
1700334258
1700334259
1700334260
1700334261
1700334262 1967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新城区西安通讯电缆厂的石榴花纹银钗(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西安文物精华:金银器[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
1700334263
1700334264
1700334265
1700334266
1700334267 晚唐女子妆容复原:蛾眉,画花钿、面靥、斜红,头上着花钗,插梳、凤簪,戴金冠。模特:徐悦尔;化妆造型:纳兰美育,摄影:华徐永
1700334268
1700334269 有时,一支簪上还可分出两支簪首,相互缠绕舒展而出,也有拨形、扇形、花叶形和尖角形等各种造型,模拟同时插戴两簪的样子。西安韦曲韩家湾村一座晚唐壁画墓中,壁画仕女头上均对称簪戴二到四支扇面形或花边扇形饰,当为此类花簪,成对花簪出土时方向通常为横卧相对式,也符合壁画中的插戴方向。
[ 上一页 ]  [ :1.7003342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