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382855e+09
1700382855
1700382856
1700382857 裤褶不特为男子所着,女子也有服之者。《世说新语》云:“武帝降王武子家,婢子百余人,皆绫罗裤”(《北堂书钞》裤作裤褶)。《邺中记》载:“石虎皇后出,女骑一千为卤簿,冬月皆著紫衣巾,蜀锦裤褶。”可知南朝和北朝妇女都有着此者,唯北朝尤盛。当时南族的冠服,本以原有的冠服如通天冠、进贤冠等及绛纱袍朱衣,而下身着裙为礼服,而自北族的裤褶服盛行后,南人也采而服之,但毕竟在朝会或礼仪中,这样装束是不符合仪表的严肃感。因此南人就将上身的褶衣,加大了袖管,下身的裤管也加大了。这样的形式,才有些象上衣下裳之制,比较符合于汉族的衣冠制度了。如有急事,就把裤管缚扎,这样又成了急装的形式。可以说,南人采用这种服饰,是既有便于行事而又适合于仪表体制。沈庆之对帝所说“夜半唤队主,不容缓服”,即是指不具衣冠而用急装进见帝召之意。在东晋时就有诸侍官戎行时,不服朱衣而悉着裤褶从。这种裤褶服,自南北朝后,至唐代,并以此服作为朝见之服,也就是这种广袖、大口裤的形制。而这种大口裤之制,反过来又影响了北族,所以说南北朝时是民族间在服饰上相互影响的一个重要时期。这种服饰在出土的陶俑及壁画画像中极为众多,这也足资证明这一时期这种服饰的普遍存在。
1700382858
1700382859 再者,由于这时期争夺不止,战事不息,因此在作战工具及保护人身的工具铠甲、保护战马的马甲也较前更为发展和普遍使用。这在第八节的军戎服饰中再述。因此,这时期的服饰,在历史上的演变和以后的发展中是一个重要阶段。
1700382860
1700382861
1700382862
1700382863
1700382864 中国古代服饰史 [:1700378962]
1700382865 中国古代服饰史 第二节 南朝官服
1700382866
1700382867
1700382868 南朝朝会时的服色,天子戴通天冠、黑介帻,着绛纱袍,皂缘中衣为朝服。通天冠的形制,晋、齐于冠前加金博山颜。皇太子则戴远游冠,梁前亦加金博山;齐太子用朱缨,翠羽;诸王则用玄缨,着朱衣绛纱袍,皂缘白纱中衣,白曲领为朝服。王者後及帝之兄弟、帝之子封郡王者也服之。
1700382869
1700382870 百官则戴进贤冠,有五梁;三梁、二梁、一梁之别。唯人主用五梁;三公及封郡公县侯等三梁;卿大夫至千石为二梁;以下职官则为一梁。
1700382871
1700382872
1700382873 武冠 晋名“繁冠”,一曰“笼冠’,一名‘武弁’,一名“建冠”,为左右侍臣及诸将军武官之冠。侍中、常侍加金珰附蝉,插貂尾,侍中插左,常侍插右。魏曹植自云:“若得辞远游,戴武弁,解朱组,佩青绶。”因远游冠为皇太子、诸王所戴,而武弁为侍臣所戴,诸王则冠远游冠,佩朱绂。三都尉、诸侍中、常侍戴武弁,佩青绶。所以曹植有此言,是他欲作帝之侍臣的意思。东晋大画家顾恺之拜散骑常侍,亦有“饰以貂珰之晖”语,貂即插貂尾,珰即金珰。梁时褚元日作诗:“帽上着笼冠,裤上着朱衣,”即上身着朱衣,下身穿大口裤,头上戴武冠的服饰。
1700382874
1700382875 鹖冠 即在冠二边加插鹖尾,为武骑、武贲等武官所戴。如骑郎等在陛列及卤簿中亦用之。在辽东之东的高句丽亦有戴此冠者,其形制如我国古代的弁形,旁插二鸟羽,以显其贵贱。今高句丽出土的壁画中尚有此形像(见图6.2.1军)。
1700382876
1700382877
1700382878
1700382879
1700382880 6.2.1军
1700382881
1700382882 6.2.1军
1700382883
1700382884 1.高句丽双楹冢人物图。2.高句丽壁画。3.满州辑安县舞踊冢。均为《世界美术全集》(7),中国部分。上列各图均为戴双鹖冠者。按《晋书·舆服志》载:“鹖冠加双鹖尾竖插两边,鹖鸟名也,形类鹞而微黑,性果勇,其斗至死乃止,上党贡之。”宋时如节骑郎虎贲及备卤薄中也戴鹖尾冠。齐时武骑虎贲服文衣,插雉尾于武冠上。陈时武贲中郎将,羽林监节骑郎在陛列及备卤簿者戴鹖尾,服绛纱单衣,或服锦文衣,戴鹖尾冠。此为南朝戴双鹖冠的情形。但此像为东北各族的形制,在南朝则或插鹖尾于武冠上。
1700382885
1700382886
1700382887
1700382888 法冠 即獬豸冠,为执法官所戴。晋之刘为侍御吏,尚书郭彰对刘曰:“我不能截君角耳。”因侍御史戴法冠,而法冠有二角,所以说截角。
1700382889
1700382890 高山冠 因汉时制,其形制类似通天冠和远游冠,魏明帝乃变其形,使卑而下如介帻状,并于帻上加山峰形,为行人使者所戴。
1700382891
1700382892 委貌冠 形如覆杯,其制与皮弁类似,用黑色绢为之,长七寸,高四寸,行卿射礼时公卿等戴之。
1700382893
1700382894 樊哙冠 广九寸,高七寸,前后各出四寸,状如平冕,凡殿门司马卫士戴之。其余汉代的各冠,自魏、晋以来,不常使用。
1700382895
1700382896 百官有五时朝服,即绛纱袍及黄、青、皂、白诸色的袍或单衣。但虽称五时朝服,然只有四时朝服,其中缺秋时服,即白色朝服。其在袍内衬者都用皂缘中衣。至宋时加给五时朝服,另给白绢袍或单衣一领。
1700382897
1700382898 皮弁 魏、晋以来,皮弁用缨而无笄导,用浅黄白色鹿皮者为之。
1700382899
1700382900
1700382901
1700382902
1700382903 绶、佩 在这时仍为有官职者所佩带。如《晋书·舆服志》载:文武官公皆假金章紫绶,相国丞相绿绶,此外金章紫绶、银章青绶、铜印墨绶等,并有佩玉及佩水苍玉等之差别。宋时亦如此。皇太子朱绶,佩瑜玉;诸王佩玄玉;太宰太傅等佩山元玉,以下有水苍玉等。大体承前代之制而定。又如陈之直阁将军朱服,武官铜印,青绶。《宋书》龚潜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即日解印绶而去。所谓“解印绶而去”,即言其身份与常人无异。腰间则佩有兽头鞶囊,次者有兽爪鞶囊。佩玉之制,至汉末丧乱,玉佩不施用而忘其制度。魏之王粲识旧佩的制式,遂重作之。这里的制式指衡、琚、瑀、璜、冲牙等的形制,因佩玉有一定的制度。按《玉藻》云,“古之君子必佩玉,右征角,左宫羽”,谓佩玉之声有所中和。佩玉上系于衡,下系三道,穿以珠,下端前后以垂于璜,中央下端垂于冲牙,动则冲牙前后触璜因而为发出相触之声,所以有佩玉锵锵之谓。
1700382904
[ 上一页 ]  [ :1.70038285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