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383005
北朝后周的服色都用五色或红、紫、绿等色,并且镶滚以杂色的领边和衣裾,他们称之为“品色衣”。《周书·宣帝纪》载:“大象二年诏天台(宣帝传位后所居之处)侍卫之官,皆着五色及红紫绿衣,以杂色为缘,名曰“品色衣”,有大事与公服间服之。”据此则知品色衣在北朝与公服都可作为朝会之服。
1700383006
1700383007
7.衣襟是从右面掩向左面的,即所谓“左衽”。《北齐书·王纮传》云:年十五,随父在北豫州行台,侯景与人论掩衣法,为当左?为当右?尚书敬显儁曰:“孔子云:‘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以此言之,右衽为是。”因汉族的衣襟是右衽,而北族人却是左衽的。纮进而言曰:“五帝异仪,三王殊制,掩衣左右,何足是非。”这就是说,掩左掩右,可各取其制。《南齐书·本纪》宋帝禅位下诏有云:“是以辫发左衽之酋,款关请吏;木衣卉服之长,航海来庭。”辫发左衽即指北方各民族,木衣卉服即指南方其他各民族。这种左衽的衣制,是北族同汉族在衣式上不同的制裁,今在出土的陶俑和绘画中都还保留着很多的形象。
1700383008
1700383009
8.北朝的衣服多好用锦彩及刺绣。《周书·崔猷传》中猷上疏谏曰:“廛里富室,衣服奢淫,乃有织成文绣者,猷又请禁断。”《邺中记》中记:织锦署在中尚方,锦有大登高、小登高、大明光、小明光、大博山、小博山、大茱萸、小茱萸、大交龙、小交龙、蒲桃文锦、斑文锦、凤凰朱雀锦、韬文锦、桃核文锦。或青绨、白绨、黄绨、绿绨、紫绨,或蜀绨。”石虎的织成署皆有数百人,石虎御府罽,有鸡头文罽、鹿子罽、花罽等。在当时的生产条件下,真是工巧百数,不可尽名。《魏书·高阳王雍传》载:“雍表请王公以下贱妾,悉不听用织成锦绣、金玉珠玑,奴婢悉不得衣绫绮缬,犯者鞭一百,太后从之而不能久行也。”又《北齐书·后主皇后穆氏传》载:“武成时为胡后造真珠裙裤,所费不可胜计;石虎出行,从者有女鼓吹,尚书官属,皆着锦裤佩玉。”北朝的贵族对于衣饰用锦、绨、罽及绣文等的喜尚,由此可见。罽是毛织物,即氆氇氍毹,可作地毯、毯等之用。缬是一种染色之丝织物,用打结法入染,染后结解,即呈撮采深淡之自然色泽,呈斑斓之文,或用镂版为杂花再染成夹缬。
1700383010
1700383011
靴、帽也是北族的衣着中之一,前面已略述一二。《邺中记》有:“季龙猎,著金缕织成合欢帽”。金缕织成是加金丝线相杂而织成的。石虎有金缕合欢裤,合欢之名当是左右两片相为合缝而成的一种形式。
1700383012
1700383013
南北二者亦有相互参杂而服之者。《北齐校书图》中的服饰也是一个例子。在穿戴冕服以及通天冠、绛纱袍等即是。《周书·宣帝纪》中“帝服通天冠、绛纱服,群臣皆服汉、魏衣冠”以及前述的禁小袄、夹领小袖,禁胡服等皆是。又如裤褶服的改用大口裤,无疑这种大口裤,即由南朝的朱衣、绛衫大口裤影响而形成的。这种形式也可见之于北朝的陶俑及绘画中。
1700383014
1700383015
原有的汉族人士,服饰仍有保持其固有者。例如《周书·长孙俭传》有:“日晚俭乃著帬襦、纱帽引客于别斋。”长孙俭为洛阳人而服帬襦,当本汉制原有的服饰。又像周宣帝当时为鲁公时,同诸王子等都服青衿之服(为学子的服饰),则是北朝服汉制服饰的例子。独孤信戴帽则又是汉人同北族人民彼此同戴帽的例子。
1700383016
1700383017
《资治通鉴·梁纪》载:“陈庆之入洛也,萧赞送启求还……庆之自魏还,特重北人,朱异怪而问之,庆之曰:“吾始以为大江以北,皆戎狄之乡,比至洛阳,乃知衣冠人物,尽在中原,非江东所及也,奈何轻之。’”从陈庆之目见北方情况,可知即在北族统治下的汉人,仍保持其汉族的较高文化和衣冠服饰。
1700383018
1700383019
1700383020
1700383021
1700383022
6.4.1男
1700383023
1700383024
6.4.1男
1700383025
1700383026
传东晋·顾恺之所作《洛神赋图》。
1700383027
1700383028
此图是真本或宋人摹本,但求其摹得真实就可以了。现就其内容言之:洛神赋是魏国曹植感怀甄后而作,且又感宓妃溺水为神事而并发之,所以其中有“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飘忽若神,凌波微步,罗袜生尘”等句。赋本身也带有些梦幻和浪漫的情感,顾恺之据其赋而图之。图中形象,是否根据魏或东晋甚至更早一些时期的人物服饰?这只有顾恺之自己才知道。据明代杨升庵说,它所描绘者为曹植及其仆从,这大致是不错的。今从其所绘的服饰言,应属于南北朝时。就冠饰言,其中4、5、6,与北魏时的图中7相对照,并参阅图6.4.2男中的1、2、3、4、5的形制,又甚相似;图中1的冠亦不若汉代的前高后低和作前倾状等形制的冠,可知是魏晋以后的冠式。
1700383029
1700383030
1700383031
图中1、2、3,为远游冠。按《晋书·舆服志》云:“皇太子给五时朝服,远游冠,介帻,翠,佩瑜玉,垂组,朱衣绛纱襮(领),皂缘白纱中衣……又有三梁进贤冠……释奠则远游冠,元(玄)朝服,绛缘中单,绛裤袜,元舄。诸王五时朝服,远游冠,介帻,亦有三梁进贤冠,朱衣绛纱帻,皂缘中衣表素,革带,黑舄,佩山元玉,垂组大带。”此像除佩玉等未见,在前胸下又加蔽膝。按《资治通鉴》云:“魏……东阿王植上疏曰:‘若得辞远游,戴皮弁,解亦组,佩青绂(诸王戴远游冠是佩朱绂的,青绂是侍中等所佩,所以要解去亦组,佩青绂,就是愿作侍中的职位)’。”图中的蔽膝作朱色可知;冠饰也已较汉代更为具体,有展筒横于前,贯以笄,卷梁为三。《通典》载:“通梁远游冠,有组缨,似通天而无山述。汉时天子五梁,太子三梁,诸侯王通戴之。”晋皇太子及诸王也常戴。这点也颇符合。所以此冠为远游冠,其服当为朱衣绛纱领,皂缘中衣。
1700383032
1700383033
图中4、5、6、7,为武冠。按《晋志》云:“武冠一名武弁,一名大冠,一名繁冠,一名建冠,一名笼冠,即古之惠文冠,或曰赵惠王文所造”。说是因其冠文轻细如蝉翼,故名惠文。武冠为左右侍臣及诸将军通戴。侍中、常侍则加金珰附蝉为饰,插以貂尾,黄金为竿,侍中插左,常侍插右。今未见有金珰附蝉。冠下戴帻,三品将军秩中二千石者著武冠平上黑帻,五时朝服,佩水苍玉。图中佩玉等未见,但其服饰形制应属晋及南北朝时期的。以其画过于小,不可能达到完全符合其服饰制度。8.为龙门宾阳洞供养人像,所戴笼冠虽只能见其轮廓,大体还是能看出的。9.为北魏“女立俑”,故宫博物院。笼巾顶作长方平顶式,与7.系同一时期,但在形制上略有小异。
1700383034
1700383035
1700383036
1700383037
1700383038
6.4.2男
1700383039
1700383040
6.4.2男
1700383041
1700383042
1、2、3,为顾恺之洛神赋图,故宫博物院陈列。4.为龙门宾阳洞供养人。5.为敦煌285窟,西魏供养人。
1700383043
1700383044
五像所戴均为笼冠。
1700383045
1700383046
1700383047
1700383048
1700383049
6.4.3男
1700383050
1700383051
6.4.3男
1700383052
1700383053
北魏·宁恕暨妻郑氏墓窟画像。
1700383054
[
上一页 ]
[ :1.70038300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