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384684
1700384685
1700384686
1700384687
1700384688
本图采自《朝鲜服饰·李朝时代之服饰图鉴》。其形制即幂,因在唐代的服饰中,只有记载而未见实物或画像,故借此以作唐代妇女戴幂的形制。根据韩昌黎在潮州时所定的形制,垂至膝间,较此式为短。唐时的幂长度,当亦以韩昌黎在潮州时所定者为准。朝鲜电影《春香传》中的幂,在遮掩面部亦较此图为多。唐时的幂亦应作掩面而可张之式(见正文中)。
1700384689
1700384690
1700384691
帷帽之制,新、旧《唐书》称创于隋代,其式亦说之较详,即所谓“拖裙到颈,渐为浅露”,则比之幂已浅露了些。《说文解字段注》,“帷帽,如今席帽,周围垂网也。”帷帽之制,唐代壁画及陶俑中可见其式样(见图7.2.5女)。
1700384692
1700384693
1700384694
1700384695
1700384696
7.2.5女
1700384697
1700384698
7.2.5女
1700384699
1700384700
1700384701
1.隋,骑马女人。l.帽式与图7.3.35女同。唯帽下复有面帽,是否连于帽上在图中不明确。观图7.3.38女、7.3.39女,可能二者是分别戴的。衣为紧袖内衣,加半袖短衣,或覆膊裆。2.唐,戴纱女俑。戴帷帽,唯四周垂网未妥贴(另见正文中)。由此二图推测与图7.3.27女,下身所束的可能是裙而非裤。
1700384702
1700384703
帷帽至开元时又废止了。此后的妇女首服,或戴胡帽,至而露髻而不戴什么,这是中唐后妇女首服的演变。
1700384704
1700384705
貂帽 《明皇杂录》载:“天宝初时,士庶好为胡服貂帽,妇人则步摇钗,窄小襟袖,识者窃叹。”即下面所说的胡帽。
1700384706
1700384707
唐代妇女有效学其他民族的衣着。《车服志》云:“中宗后有衣男子而靴如奚,契丹之服。”奚,匈奴之别种,亦东胡种;契丹本东胡种(即后来的辽)。北族人民都着靴,所谓胡服,主要的形式,着靴也是一例。他如窄袖紧身,翻领(古称折领),头戴胡帽等。《唐书·五行志》云:“天宝初,贵族及士民好为胡服胡帽,妇人则簪步摇钗,衿袖窄小。”元稹《法曲》有:“自从胡骑起烟尘,毛毳腥膻满城洛,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这都是说明开元、天宝以来的胡服、胡妆、胡骑、胡乐盛行于当时的情形。
1700384708
1700384709
1700384710
1700384711
1700384712
7.3.1女
1700384713
1700384714
7.3.1女
1700384715
1700384716
唐·懿德太子墓石椁浅雕。
1700384717
1700384718
1700384719
首戴冠,二旁簪以凤或翟,口衔垂玉佩。着大袖衣,下裳旁垂佩玉,袖端绣有翟或凤纹,当属礼服类。观其冠饰,应属于《周礼》中所云的“副”,又似为汉时的“”。《汉书·舆服志》云:“公卿列侯夫人绀缯帼”。《释名》云:“皇后首服上有垂珠,步则摇之。”《晋志》谓之假髻步摇。但唐志命妇礼服中,只有翟衣、钿钗礼衣是有蔽膝、佩绶,余服未载明是否有珮绶。此像前若有蔽膝者,按大褏(袖)连裳,为六品以下妻、九品以上女之嫁服,青质,素纱中单,蔽膝,大带,革带,袜履同裳色,花钗覆笄两博鬓,饰以宝钿。但此衣无翟文,所以不能称作“翟衣”。又《事物纪原》云:“唐则裙襦大袖为礼衣。开元中,妇见舅姑,戴步摇插翠钗。”宋时去唐不远,此记亦应属较确。裙襦大衣固可代替诸翟服饰(即不用翟纹),但仍属一般礼服,观此象中冠饰较盛,有组绶玉佩,当为礼服无疑。此像可与图7.1.1男送子天王图中的女像服饰相互参照。此图有步摇而无博鬓,可知此像中服饰较之那图中的服饰应是次一等的礼服,为大袖连裳或裙襦大袖的服饰。
1700384720
1700384721
1700384722
1700384723
1700384724
7.3.2女
1700384725
1700384726
7.3.2女
1700384727
1700384728
晚唐供养人,敦煌9窟。该窟原为晚唐旧义军节度使索勋所开凿(原图高67公分)。
1700384729
1700384730
上衣为米红色,衣上绘有深紫,大红花,蓝及绿二色叶子,灰色飞鸟,白色兽加灰色爪、目、尾斑纹,深紫、灰绿云纹。袖端缘条为浅粽米色、蓝绿花。裙腰束得极高,裙色与上衣色相似,花与叶为蓝、绿相间(即蓝旁绿叶、绿旁蓝叶),白色内衣袖,垂浅绿腰带。深紫色履、白色履底。
1700384731
1700384732
披帛为石绿与浅蓝、浅绯晕色,上紫、绿、蓝花与叶。
1700384733
[
上一页 ]
[ :1.70038468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