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385615
洛阳唐墓石刻画,见《唐代人物画》,原为黑底白线。
1700385616
1700385617
与发髻相配的鬓饰,有圆鬓、丛鬓、松鬓、蝉鬓、小鬓诸式,即是鬓有厚有薄,有疏有密,有大有小及有多有少等分别,可参阅各图中的各类鬓饰。
1700385618
1700385619
1700385620
1700385621
唐代妇人所作发髻,有的是同前期一样用髲髢加添而梳成,亦有用铁丝织成而外编以发加之于髻上者,即古之假髻,唐称义髻。杨贵妃常以义髻为首饰,亦有用薄木制成髻式而上加缀珠宝或画彩而为之者,如最近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出土的木,即是假髻。
1700385622
1700385623
眉的修饰,在唐代也有时尚和变化,隋炀帝的殿脚女吴绛仙就是善于画长眉,而且用青黛画眉。唐时的画眉初尚阔与浓。《说海,霏雪录》载有“余记张司业倡女诗,轻鬓丛梳阔扫眉”句,杜甫《北征》诗亦有“狼藉画眉阔”句,由于当时所好尚如此。韦相庄《江城子》:“髻鬟狼藉黛眉长”,则又似浓且长之式。至开元、天宝间则尚细与淡。杜甫《虢国夫人集灵台》(一作张祐):“淡扫蛾眉朝至尊”,白居易《上阳白发人》:“青黛点眉眉细长,天宝末年时世妆,”则又倾向于细长。《唐语林》载:“长庆中,妇女去眉,以丹紫三四横约于目上下,谓之‘血晕妆’”。
1700385624
1700385625
在发髻上插饰的有梳、篦、簪、钗、步摇、翠翘、珠翠金银宝钿、搔头等。例如白居易《长恨歌》:“云鬓花冠金步摇”;李商隐《偶题》:“傍有坠钗双翠翘”;韦应物《长安道》:“丽人绮阁情飘鹞,头上鸳(一作鸯)钗双翠翘”;武元衡《赠佳人》:“步摇金翠玉搔头”等。且插钗极多。如白居易《酬牛思黯》诗:“锺乳三千两,金钗十二行”;施肩吾《收妆》词:“灯前再览青铜镜,枉插金钗十二行”。又有将梳篦插戴者,见崔涯《嘲李端端》诗:“独把象牙梳插头”;李洵:“镂玉梳斜云鬓腻”。亦有插以小梳的,如元稹《恨妆成》:“满头行小梳,当头施圆靥”;白乐天《听商妇琵琶》:“钿头云篦击节碎”。以上都是描写发饰中插戴的装饰和应用的物件。
1700385626
1700385627
亦有在鬓发上贴以花钿者,见韩偓《密意》:“呵花贴鬓粘寒发”之句。至于发髻上插带的各种饰物,可在各形象中见到,且出土的实物也较多。
1700385628
1700385629
图7.4.1发之1和图7.4.32发,即是髻上插以象牙梳者。其他可见图7.3.10女、图7.4.33发。
1700385630
1700385631
1700385632
1700385633
1700385634
7.4.32发
1700385635
1700385636
7.4.32发
1700385637
1700385638
敦煌壁画。
1700385639
1700385640
1700385641
1700385642
1700385643
7.4.33发
1700385644
1700385645
7.4.33发
1700385646
1700385647
敦煌壁画。
1700385648
1700385649
他如耳珰垂珠等,也对发鬓之饰能添其装饰作用。
1700385650
1700385651
脸部的化妆,有用红妆的,也有用黄妆的。虞世基《咏袁宝儿》:“学画鸦黄半未成。”额黄即在额际施傅以黄粉。温庭筠《菩萨蛮》:“蕊黄无限当山额。”亦有在靥间涂黄的,如李贺《御沟诗》:“入苑白映映,宫人正靥黄。”牛峤的“额黄侵腻发”也是。《酉阳杂俎》载:“近代妆尚靥如射月,曰黄星靥。靥钿之名,盖自吴时孙和邓夫人也。”红妆者如罗虬《比红儿》诗“薄粉轻朱取次施”,岑参《敦煌太守,后庭歌》“翠蛾红脸不胜春”。这都是面额间的化妆。
1700385652
1700385653
脸部额间贴以花钿,唐时亦盛行,尤其在唐后期。如温庭筠《南歌子》“眉间翠钿深”及“翠钿金压脸”即是。其中王建的《题花子赠渭州陈判官》诗中,对于花子的呵贴,更有细致描写:“腻如云母轻如粉,艳胜香黄薄胜蝉;点绿斜蒿新叶嫩,添红石竹晚花鲜;鸳鸯比翼人初贴,蛱蝶重飞样未传;况复萧郎有情思,可怜春日镜台前。”从这些诗句中,更能使我们知道当时的花钿是如何形态,贴的花样又如何,贴在脸上的感觉如何。从而知道花钿的质地是薄而轻的,色是腻而艳的,样式是有鸟、虫、花、叶等。在壁画形象中又有其他花式等。而且贴时又一呵即可粘上,并不是像一般人想像中的那样累赘麻烦。关于贴花子或称花钿的事由,《酉阳杂俎》载,说是三国时孙和邓夫人于醉舞如意时误伤邓夫人的脸颊而流血,后购得白獭髓,合膏时因琥珀太多,痕不灭而左颊有赤点,视之更增娇妍,于是都以丹点颊。又说唐武则天时昭容上官氏为掩饰其黥迹而制之。另一说为南朝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经三日洗之乃落,宫女奇其异而竞效之,因号“梅花妆”,或称“寿阳妆”。《木兰辞》中亦有“对镜贴花黄”句。木兰何时人,历来有争议,大体说以南北朝时较为确切。这都是面贴花子的各种说法,但历来都以“梅花妆”或“寿阳妆”作为面贴花子的称谓。如宋时卢炳的“人学寿阳妆面”,欧阳修的“呵手试梅妆”等。这种面贴花子或丹点的形象,见之于画中者,似以东晋后期顾恺之的《女史箴图》中额间有丹点者较早。
1700385654
1700385655
见图7.4.33发。
1700385656
1700385657
图7.4.34发、7.4.35发为各类发饰,附以参考。
1700385658
1700385659
1700385660
1700385661
1700385662
7.4.34发
1700385663
1700385664
[
上一页 ]
[ :1.70038561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