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385665
1700385666
1700385667
7.4.35发
1700385668
1700385669
7.4.34发、7.4.35发
1700385670
1700385671
集自唐代壁画、陶俑、绘画等的诸发饰。
1700385672
1700385673
关于历代发饰中所称的髻名,是取之历来的记载,或见之诗词赋咏中,唐代发髻亦如此,他如《中华古今注》、唐代宇文化《妆台记》、段成式的《髻鬟品》、张华的《琅嬛记》等书,也参考摘其合情者参用之。《髻鬟品》有唐高祖(或作唐武德中)的反绾乐游髻,明皇宫中有回鹘髻;《东观汉记》有四起大髻;晋有撷子髻,《古今注》载,汉代梁冀有堕马髻(此髻名也见之于《文献通考》及《续汉书》,且堕马髻的名称到清代尚沿用其名)。凡此所称髻名,不能说是全属任意取名。但诸书所记的发髻在时间上或有相差,如隋炀帝宫中有“迎唐髻”(一作八鬟迎唐髻)。如果我们细玩其髻之所以名之曰“迎唐”者,无疑是在隋入唐后,唐人有意将某一种髻式取名曰迎唐髻。这样是符合于唐统治者意愿,取其隋之归于唐乃天意如此,是属于一种谶纬的意识,虽不能指出何者为迎唐髻,但当时定此髻名,实有政治上的意义所在;又如唐武德中的反绾乐游髻,即取宫殿名而名之,当亦出于宫人之所梳者,一若汉之长乐未央又作宫殿名称而又作铜镜的名称,是同样的用意;又如芙蓉髻、望仙髻、参鸾髻、凤髻、步摇髻等,可以说用此类髻名来名妇女发饰,实为雅而且美,也是符合妇女所愿望者,谁又愿意用一种不祥或一种形态不美之物件来称谓妇女的发饰及髻名?所以对于上述诸书中的髻名,在于采用者如何去正确分析其确切性。如九鬟望仙髻,当然不会是真的梳九个鬟,这是古人采用夸张的描述来命名,不过言其鬟较多较高而已。若一味去寻找其某些夸张的形容而不符当时的髻式、髻名,或由于难于得到具体髻式的形象,而加以一律否定,也将使之成为虚无的境地。如双鬟或三鬟望仙髻,在《朝元仙仗图》中亦能见之,但也不能据此即认为人间切实的髻式,画家和文学家,带些夸张手法也是意中事。因此,对于古代的髻名,我们仍需加以审度,何者是较切合实际,何者是有夸美处,不能都斥之为巧立名目或全属妄作。且又可与出土画像等相对照,度其虚实,不应以现代某种物件有相似古人发式者,而妄加于古人的发饰髻名,使之失却古人对发饰的雅美及其深厚含意。例如明代的“四方平定巾”这一定名,也是具有深刻的政治涵义,符合当时统治者的需要,如果改用四方大乱巾,恐统治者既不容,而老百姓也是不会欢迎的。上述是作者简要分析使用各种髻名的原因。
1700385674
1700385675
1700385676
1700385677
1700385679
中国古代服饰史 第四节 军戎服饰
1700385680
1700385681
1700385682
隋、唐时的军装,有铠甲。铠甲有全身披挂的,也有保护胸背的裆甲。还有战袍和战袄,战袄应是比战袍短。《唐六典》载:“武库令掌藏天下之兵仗器械……袍之制有五:一曰青袍、二曰绯袍、三曰黄袍、四曰白袍、五曰皂袍。”又云:“今之袍皆绣画以武豹、鹰鹯之类,以助兵威也。”这种战袍当是比官服的袍要窄要短。《唐书·仪卫志》载:“黄麾仗所服曰黄云花袄冒,曰白地云花袄冒……曰紫绦连甲绯绣葵花文袍。”袍袄比铠甲要轻便,有时即作为一般戎衣所用。如贞观年间置左右营骑,着五色袍,骑骏马,凡遇有巡幸时则从而侍卫之。其领军将官则或着铠甲。如玄宗在洛时陈仗中皆被金甲,衣短后绣袍。《隋书·礼仪志》:“大业七年,征辽东……每军大将、亚将各一人,骑兵四十队,队百人,十人为团,团有偏将一人。第一团皆青丝连明光甲,铁具装。第二团绛丝连朱犀甲,兽文具装。第三团白丝连明光甲,铁具装。第四团乌丝连元犀甲,兽文具装。”这是在实战中用铠甲的例子。
1700385683
1700385684
袍袄与铠甲或单着或连服,即外被袍而里面着铠,所谓衷甲者即此。《历史功臣像》中的唐将薛仁贵像,即是这样的着法,但在唐代壁画及陶俑中尚未见有这种着法。按此像亦为后人所绘,但能披之于铠甲外者,当是较宽大的袍。《中国兵器史稿》云:“被紫绦连甲,绯绣葵花文袍,是紫其甲而绯其袍也。”似乎铠甲与袍亦是同时着之。
1700385685
1700385686
《唐六典》载:“甲之制十有三:一曰明光甲、二曰光要甲、三曰细鳞甲、四曰山文甲、五曰乌锤甲、六曰白布甲、七曰皂绢甲、八曰布背甲、九曰步兵甲、十曰皮甲、十有一曰木甲、十有二曰锁子甲、十有三曰马甲。”又云:“今明光、光要、细鳞、山文、乌锤、锁子,皆铁甲也。皮甲以犀兕为之,其余皆因所用物名焉。”
1700385687
1700385688
1700385689
唐代的铠甲有铁,有铜,有铜铁合用或以金银涂之,也有加以五彩髹漆。在《唐六典》中已说明有六种铠甲是用铁片制的。唐代商骈《言怀诗》:“手持金钺重,身挂铁衣寒。”即是以铁为铠的描述。《归唐书·太宗本纪》:“四年六月凯旋,太宗亲披金甲,陈铁骑一万骑,甲士三万人。”《新唐书·李勣传》:“秦王为上将,勣为下将,皆服金甲。”金甲当是涂金之铁甲或铜甲。又《高丽传》:“时百济上金髹漆,又以玄金为山文铠,士被以从,帝与勣会,甲光炫日。”《册府元龟》载:“唐玄宗讲武于骊山之下,征兵二十万,旌旗连亘五十余里”(《唐会要》作“戈金甲,耀照天地”)。又云:“唐太宗十九年遣使于百济国中,采取金漆,用涂铁甲,皆黄、紫引耀,色迈兼金。又以五彩染玄金,制为山文甲,太宗亲率甲骑万余,金光曜日。’所以唐代的铠甲,除涂金等外,又有五彩之色,甲色鲜艳。《资治通鉴》:“秦王世民,选精锐千余骑,皆皂衣玄甲,分为左右队”,也是如此。又《唐书·礼乐志》:“帝将伐高丽,披银甲”。既铁甲涂金,则铁甲涂银当也属可能。唐代鎏金工艺的发达,施之于高级将领的铠甲上,当也有之。
1700385690
1700385691
从上述记载中,足见唐人之重视铠甲,除制作和质地的精致外,其盛况及数量亦为前期所不及,且造铠甲又按士卒之身体为度。《马燧传》中云:“造铠必短长三制,称士所衣,以便进趋”,即是。铁甲之中,以锁子甲最为精良。《二老堂诗话》云:“甲之精细者,谓之锁子甲”。《通雅》载:“锁甲五环相互,一环受簇,诸环拱护,故箭不能入。”锁子甲之制,唐代虽不易见其实物,但明代尚有锁子甲实物的遗存。山西省博物馆即存有明代的锁子甲实物,环与环间之扣密相联,余尝细描其互扣形制,可见之于明代军戎服饰的附图中。
1700385692
1700385693
唐代铠甲除金属制者外,尚有用皮制者,即《唐六典》所云用犀兕制作者。按《演繁露》云:“皮甲即用牛犀兕三兽之皮”,犀与兕之皮难得,所谓犀兕者多以水牛皮为之。如唐将张巡被围,煮铠弩以为食;隋代刘弘亦煮犀甲腰带及剥树皮而食,则此铠当属皮甲。唐将薛仁贵一箭洞穿五重甲札也是。《新唐书·魏謩传》载有“大理卿马曙有犀铠数十首,惧而瘗之”。在唐代皮甲之使用,已属不多,且也不得私藏于家。其他尚有布绢制作者,就是《唐六典》所说的白布甲之类,如杨玄感取帆布为弁甲。
1700385694
1700385695
纸甲 《新唐书·徐商传》云:“徐商劈纸为铠,劲矢不能洞。”《潼涌小品》亦详述:“纸甲用无性极柔之纸,加以锤软,叠厚三寸,方寸四钉,如遇水雨浸湿,铳箭难透”。这种纸甲当是应急时制作之,宋代也用之,明代尚传其法。
1700385696
1700385697
铠甲既精,首铠亦当为坚致。薛仁贵击突厥,脱兜鍪见突厥将,突厥畏其名而相视失色。即首戴兜鍪。
1700385698
1700385699
1700385700
1700385701
1700385702
1700385703
裆甲 《隋书·礼仪志》载:“左右卫、左右武卫、左右武侯大将军、领左右大将并武弁,绛公服,剑佩绶,侍从则平巾帻,紫衫大口裤褶,金玳瑁裆甲。”《大唐开元礼》载:“大驾卤簿,自清游队以下,诸卫将军并平巾帻,紫裆,大口裤,锦螣蛇。”此外又有绯裆等。
1700385704
1700385705
整件唐代的铠甲形制,实物目前尚未见,但可以从唐代的壁画及陶俑中见其整个形像。头戴的盔,如《武经总要》中所说的有“顿项”的兜鍪,有“披膊”,臂间或有臂鞲,有在颈间加护颈者。身甲前胸在乳部的左右各有二圆护,腹部间又加系一较大的圆护,亦有不加者。下身有下垂的鹘尾,左右各垂有甲裳,胫间有吊腿,基本与《武经总要》中所述的大致相似。据《中国兵器史稿》云:日人曾搜获唐代残甲片多具,均为新疆出土者。两为铁质小札,较小;两为革质小札,较大较厚。又云:尚不能完全断定为唐人所遗者,或为西北其他民族所遗。
1700385706
1700385707
抹额 古已有之,其形象在唐壁画中见之较详,唐代娄师德自告奋勇戴红抹额来应诏讨吐蕃,可见为普通勇士所服者。《新唐书·食货志》载:“韦坚自衣阙后(即短后衣),绿衣锦半臂,红抹额立第一船……。”《资治通鉴》记有陕尉崔成甫着锦丰臂,缺胯绿衫以裼之。红帕首,注:今人谓之抹额。
1700385708
1700385709
按唐府兵之制,十人为火,火有长……五十人为队,队具火钻……人具弓一,矢三十,胡禄、横刀、砺石、大觿、毡帽、毡装、行縢皆一。其介胄戎具藏于库,有所征行,则视其入而出给之。胡禄即箭筒,以皮为之,因用空的胡禄卧于地可听人马行动声,东西南北皆能响见于胡禄中,所以又曰地听。大觿解结用,行縢即缠腿。
1700385710
1700385711
马具装 即《唐六典》所说的马甲。
1700385712
1700385713
耳衣 《升庵全集》引唐人边塞曲:“金装腰带重,锦缝耳衣塞”,并说像明时的暖耳。
1700385714
[
上一页 ]
[ :1.70038566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