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385915
1700385916
凡元日、冬至,大官皆备珂伞,列烛至五六百炬者,叫做火城。俟宰相至,则余皆扑灭以避之。
1700385917
1700385918
隋代定三品以上,门皆立戟。唐制,五品以上,皆施棨戟于门,戟之多寡,亦时有变异。按天宝六年改仪制令,庙社门、宫殿门,每门各二十戟;东宫每门各十八戟;一品门十六戟;嗣王、郡王,若上柱国带职事二品,散官光禄大夫以上,镇国大将军以上,各同职事品及京兆、河南、太原府、大都督大都护,门十四戟;上柱国带职事官、上护军带职事二品、若中都督、上州、上都护,门十二戟;国公及上护军带职事三品、若下都督、中下州,门各十戟,并由官给。棨即有缯衣的戟。《古今注》云:“以木为之,赤油韬之,亦谓之油戟,亦谓之棨戟。”此种形制,可见之于唐永泰公主墓、懿德太子墓的壁画中。
1700385919
1700385920
唐制,节度使辞日,赐双旌双节。《车服志》载:“大将出,赐旌以颛赏,节以颛杀。旌以绛帛五丈,粉画虎,有铜龙一,首缠绯幡,紫缣为袋,油囊为表。节悬画木盘三,相去数寸,隅垂赤麻,余同旌。”隋制金节,黑漆竿上施圆盘,周缀红综拂八层,黄绣龙袋笼之;王公以下,韬以碧油。唐制节度使凡赐节者,行则建节,立六纛,入境筑节楼以贮之。
1700385921
1700385922
唐制,四品以上官皆备卤簿(即仪仗队),外命妇亦有之。兹就《大唐开元礼》中亲王的卤簿略述如下:清道六人为三重,次弩一骑,次青衣十二人分左右;次车辐十二人各左右,次戟九十人,分左右;次绛引幡六,次内给使左右厢各三行,行四十人,各执刀盾弓箭及槊并戎服;次鼓、金钲各一面,一骑执一骑夹;次大鼓十八面,骑横行正道;次长鸣十八具,骑横行正道;次小鼓十面;中呜十具分左右单行,中鸣在小鼓外,节一,夹槊二;次告止幡四,次传教幡四,次信幡八;次仪二,次仪锽六,次油戟十八,次仪槊十,次细槊十,次仪刀十八;次马八,次府佐六人,骑分左右;次象辂一驾四马,驾士十八人;次伞一扇一,次朱漆团扇四,曲盖二;次麾幡各一;次大角八具,骑二重横行正道;次铙吹一部,铙鼓一面一骑执二人骑夹;萧笳各四骑横行正道;次横吹一部,横吹六具;节鼓一面各一骑执,二人骑夹;笛箫筚篥笳各四骑,横行正道。举一例言之,则上有皇帝、皇太子,下有一品至四品官的卤簿。上则更增多,而下则逐为损减。至于皇太后、皇后、妃嫔、皇太子妃及一品至四品命妇的卤簿。可查阅《开元礼》,兹不详载。这种大场面的列陈,非一般小礼时所用,必遇有特别重大典礼时始用之。
1700385923
1700385924
唐代官员喜欢打球,即天子亦常作此游戏,其他如斗鸡等也为时人所尚。《唐书·李袭志传》云:“间以击球、斗鸡,常呼之为姜七而不名。”今传有宋人作的《唐人打马球图》及《唐章怀太子墓壁画打马球图》,可见这种打马球戏之场面。
1700385925
1700385926
宫人于寒食时季,常以蹴鞦韆为乐,呼为平天之戏。
1700385927
1700385928
长安士女游春野步,如遇有名花则藉草而坐,解其裙而四围之如幕,以作游赏,名曰“裙幄”。
1700385929
1700385930
唐代与人为礼,有一种叉手的习俗。据《事林广记》载“叉手法”云:“以左手紧把右手,其左手小指则向右手腕,右手皆直其四指,以右手大指向上,如以右手掩其胸,不得着胸,稍令稍离,方为叉手法”。其距离胸前约二三寸。《唐语林》载:“华阴杨牢,六岁入杂学,归误入人家,乃父友也,二丈人弹綦,次见杨氏子,戏曰:‘尔能为丈人咏此局否?’杨登时叉手咏曰……。”柳宗元诗云:“入郡腰常折,逢人手尽叉”(《全唐诗》作“入郡腰恒折”)。又温庭筠,才思艳丽,工于小赋,每入试,押官韵作赋,凡八叉手而八韵成,时号温八叉。可知是在唐代已有此种礼节。唐人的叉手礼,其具体形式,在唐代张九龄墓的《侍女蟠桃图》壁画中可以见到,画中有一人即作叉手礼者(见《文物》1961年第6期)。这种叉手的礼节,至五代、宋尚盛行,在《韩熙载夜宴图》中即有这种叉手为礼的姿势。所谓叉手礼,实际即是古人作揖、行拱手礼的另一种形式而已。也可见之于宋《中兴祯应图》及第九章宋代仪俗一节及其形像图。
1700385931
1700385932
1700385933
1700385934
1700385935
仪俗图 唐·张九龄墓壁画中之《侍女蟠桃图》中叉手式。
1700385936
1700385937
【1】《隋书·礼仪志》载:青衣,青罗为之,制与鞠衣同。去花(大小花)、大带及佩绶,以礼见皇帝则服之。朱衣,绯罗为之,制如青衣,宴见宾客则服之。
1700385938
1700385939
1700385940
1700385941
1700385943
中国古代服饰史 第八章 五代服饰
1700385944
1700385945
五代自后梁开平元年(907年)至南唐交泰(958年)去年号止,其间约五十年,在时间上说是比较短的。这时期虽有五代十国的分裂,但在服饰上大体是沿袭唐制。如后唐同光元年临轩封册皇后仍以唐开元礼为本,不过将应服衮冕酌变为采用常服。皇后则仍用首饰祎衣。二年规定皇子准用一品婚礼之服(因尚未正式册封为皇太子);其妃亦准以一品命妇礼,用花钗九枝,博鬓,褕翟衣九等。
1700385946
1700385947
1700385948
后梁开平三年赴南郊,戴通天冠,绛纱袍,供奉官武弁,本县令、州府、御史大夫服朝服:中书令、侍中以下则用公服;内诸司使用常服;诸卫将军平巾帻,绯裆大口裤等。
1700385949
1700385950
后周太祖广顺三年帝服衮冕御崇元殿受群臣朝服以贺。这种服饰,都是承袭前代的制度。
1700385951
1700385952
公服、常服亦沿唐制,以紫、绯、绿为别。如后周显德时定:着绿十五周年者得赐绯服。后晋天福四年正旦朝会,皇帝冠乌纱巾,服赭黄袍,百寮用公服。因当时殿廷狭隘,故未用朝服。
1700385953
1700385954
赐金紫、银绯鱼袋之制,亦沿唐制。赐服,如宋时初因五代之制,每岁赐时服者即是。
1700385955
1700385956
五代的官服,上承唐制,下启为宋代服饰制度的蓝本。即使如后晋的石敬塘,虽受契丹主的扶掖,但文武群臣等服饰制度,仍用汉族的礼仪。
1700385957
1700385958
除了官服以外,一般的服饰,在这五十年中,有着一些变化,其中尤以幞头巾子一物的变化较为显著。《幙府燕闲录》载:“五代帝王多裹朝天幞头,二脚上翘。四方潜位之主,各创新样,或翘上而反折于下;或如团扇、蕉叶之状,合抱于前。伪孟蜀始以漆纱为之,湖南马希范二角左右长丈余,谓之龙角,人或误触之,则终日头痛。至汉祖始仕晋为并州衙校,裹幞头的两脚左右长尺余,横直之不复上翘,今(宋代)不改其制。”所以谈到唐、宋二代之间幞头的式样演变,总是要经过一段五代时期而逐渐形成宋代的式样。自软脚到硬脚,虽自唐末已逐渐形成,但也经过五代这一时期。如《梦溪笔谈》云:“唐制唯人主得用硬脚,晚唐方镇擅命,始僭用硬脚。”又如唐末昭宗时,当时的侯王将帅之留在岐山者,皆用珠一颗盘于幞头脚上贯以银丝而簪之。即使军人也都以珠饰巾,竞相夸尚。又如后周广顺初,在太庙的杂物中有珠络平金朝天幞头一具。这就是说,在唐末至五代间,在幞头上有加以装饰的了。
1700385959
1700385960
他如后唐李存勗同光即位后,上方进御巾裹,名品日新,有圣消遥、安乐巾、珠龙便巾、清凉、宝山、交龙、太守、六合、舍人、二仪幞头等凡二十种。这种巾式,虽不易一一辨其形制,但据五代末、宋初时的人陶榖云:“今优人所顶,尚有合其遗制者。”则知后来这种巾制,为当时的优人所裹戴者,其式必异于一般幞头的制式,为正常者所不戴的。
1700385961
1700385962
后唐清泰年间,又有名李家宽者,即在幞头巾子的漆地上加金线棱盘,四脚则差细。
1700385963
1700385964
后梁凤历年间,郢王别制幞头,如唐巾用仙藤为脚,名曰“顺裹”。
[
上一页 ]
[ :1.70038591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