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387523e+09
1700387523 7、8、9、10,发留顶前,束以丝缯,如“博焦”之状,也叫做“鹁角”。11、12,小儿发饰之另一式。
1700387524
1700387525 《宋史·五行志》载:理宗朝时,童孩削发,必留像大钱大一些的头发于头顶左,名之日:“偏顶’。或者留之于顶前,束以丝缯,象“博焦”的形状,【12】或称之为“鹁角”.女孩稍大即作若干小髻的装束(见图9.3.37女)。
1700387526
1700387527 面饰 宋代妇人承前代之风,常在额上和两颊间贴以花子。这种花子是用极薄的金属片和彩纸剪成各种小花朵或者做成小鸟、小鸭的形状,用一种呵胶粘贴。这种胶水出之于辽水之间,可以粘合羽箭,又宜为妇女贴花钿之用,呵嘘后就可以溶解粘贴,故叫做呵胶。在太宗淳化年间,京师巷间的妇人又竞剪黑光纸作团靥以饰面部;也有用鱼腮中小骨来装饰在面间的,称之为“鱼媚子”。《宋徽宗宫词》有“宫人思学寿阳妆”之句,就是记当时宫中的宫女效学南朝宋武帝的女儿寿阳公主,她在人日的那天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在她的额上,形成五出花朵,拂之不能去,经过三天后洗之乃落去,于是宫女们奇其面妆之异,相互仿效作“寿阳落梅妆”。见彩色图13,宋仁宗后像额间尚作贴珠花钿的妆饰。
1700387528
1700387529 在北宋后期,封建王朝由于内宫和上层社会侈靡成习,北方的女真族金又崛起,因而当时的上层妇女又喜效学北方民族妇女的打扮,主要是在发髻方面。作束发垂脑的女真族妇女的发式,谓之“女真妆”。先出现在宫中,后来逐渐遍及全国,致有“浅淡梳妆,爱学女真梳掠’之语。又舞女戴狸帽覆额,有“茸茸狸帽遮梅额,金蝉罗剪胡衫窄”句。这种装束,也是从北方民族,主要是从当时的辽、金学来的。在宋和金人所作的《文姬归汉图》、《昭君出塞图》以及吉林库伦旗辽墓壁画中的妇人所戴者应即是这种帽式。可参阅第十章、第十一章辽、金服饰。
1700387530
1700387531 上面所述宋代妇女服饰,象龙凤翚翟的冠服,是属于贵族命妇所穿所戴的。对于广大的劳动妇女来说,她们不可能像贵族妇女们穿着锦绣衣服,拖着长长的裙子,梳着高大的发髻和插着那样多的簪钗珠玉首饰。除了财力不允许外,又怎能设想她们会穿着这样繁琐的装束而终日胼手胝足辛勤劳动呢?这当然不可能。所以她们穿的不过是破袄旧裙,头上插的是荆簪铜钗。在衣裙的质料上是粗陋的布帛,式样上是短身窄袖,如图9.3.16女、9.3.17女。—般的衣、裙、襦、袄、半臂,她们都是可以穿的。那种长可曳地的裙子和珠翠满头的首饰是不可能穿戴的了。但是在古代有一种“摄盛”的制度,即遇有典礼时,如婚嫁等,凡小康之家或略可办到的,虽不是命妇的平民男女也可假末等的命服穿用。也就是淳熙中朱熹所定的,“冠婚礼中,妇人则假髻,大衣长裙,女子在宝者冠子、背子、众妾则假髻、背子。又大衣本命妇服,而一般亦可服之”。
1700387532
1700387533
1700387534
1700387535
1700387536 9.3.38女
1700387537
1700387538 9.3.38女
1700387539
1700387540 山西晋祠泥塑,高髻。
1700387541
1700387542
1700387543
1700387544
1700387545 中国古代服饰史 [:1700378997]
1700387546
1700387547 中国古代服饰史 第四节 褙子、半臂、背心、裆
1700387548
1700387549
1700387550 褙子、半臂、背心、裆。这四种服饰,有相类之处,也有其发展和演变的,并且这几种衣服,是男女都穿的。其中以背子来说,在宋代变化较多,因此将上列衣服另列一类述之。
1700387551
1700387552 背子 或作褙子(褙同背),又名绰子。在宋代,男子和妇女们都穿着它的,但其使用、形式及时间上都有不同的变化。譬如:有的说“长背子古无之”;亦有说“前辈无着背子者,虽妇人亦无之。”且其长短和宽袖、窄袖等,在使用上和男女间都有些不同。现就宋人对于当时褙子的说法择要摘述之。
1700387553
1700387554 先看宋代穿这种背子的有哪几类人。《玉音问答》载:“朕已去绣纱绰子讫,卿亦可便服。”《晁氏客话》载:“哲宗即位于柩前,即衣此背子(黄褙子)也。”《宋稗类钞》载:“宣和中苏叔党游京师……传旨宣召……见上披黄背子。”《宣和遗事》载:“徽宗闻言大喜,即时换了衣服,将龙袍卸却,把一领皂褙穿着。上面着一领道袍,系一条红丝吕公条……是时底王孙公子、才人、伎人、男子汉都是顶了背带头巾,窄地长背子,宽口裤。”《老学庵笔记》云:“往事执政签书文字率著帽,衣盘领紫背子,至宣和犹不改也。”《朱子语类》云,“崇观间,莆人朱给事子入京,父令过钱塘谒故人某大卿,大卿宴以酒……又五盏歇坐,宴至五盏酒时请解衫带,著背子。”又“前辈子弟,平时家居皆裹帽著背,不裹帽便为非礼,出门皆须且冠带。”《爱日斋丛钞》云:“有黄生名允者,初冬无衣,陈无己赠背子,坚不受。”《宜川家乘》云:“区叔时与元明次公同饭,为元明作吉贝(即棉花所织的布)背子。”《梦梁录》云:“香铺人顶帽披背子。”
1700387555
1700387556 《东京梦华录》载:驾行仪卫中,“诸班直亲从视事官皆帽子结带……短后打甲背子……天武官皆顶朱漆金装笠子……红上团花背子,三衙并带御器械官皆小帽背子,或紫绣战袍。”《梦梁录》作:“卫官皆小帽背子。”又:“香铺裹香人,即顶帽披背。”《宋朝事实》载:“又皆有绯小绫罨画带甲背子……殿前诸班直皆服锦袄背子。”
1700387557
1700387558 从上面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出,宋代男子穿褙子的有皇帝、官吏、士人、商贾、仪卫等人。
1700387559
1700387560 再看妇女穿背子的有哪几类人物。《宋史,舆服志》载:“乾道七年定其常服,后、妃大袖生色领,长裙,霞帔玉坠子,背子生色领,皆用绛色,盖与臣下无异。”《师友谈记》记禁中侍宴,“宝慈暨长乐皆白角团冠,前后惟白玉龙簪而已,衣黄背子,亦无华彩,太后暨中宫皆……衣红背子,皆用珠为饰。”《道山清话》云:“子瞻曾言……仁宗……传宝慈圣起着褙子,不开门,但于门缝中……”。《武林旧事》载:“庆圣节……三盏后皇后换团冠背儿,太子免系裹再坐,皇后归谒家庙,本阁官奏请皇后服团冠背儿;公主下降有真珠大衣背子。”“四孟驾出,令妇女裙背。”“迎新酒库妓之琤琤者,皆珠翠盛饰,销金红背。”
1700387561
1700387562 《宋史·舆服志》载:“谆熙中朱熹又定女子在室冠子背子,众妾则假髻背子(此为冠婚之礼)。”《东京梦华录》云:“其媒人有数等,上等戴盖头、着紫背子,中等戴冠子、黄包髻、背子。”《湖老人繁胜录》云:“迎酒日稍年高都着红背子,特髻。【13】”《都城纪胜》云:“中秋节酒库开沽,各用妓弟……一等特髻大衣,二等冠子帬(同裙)背者。”《家礼》载:“女子笄,适房服背子,”又“杂仪……妇人冠子背子。”
1700387563
1700387564 《宋史·乐志》载:“教坊凡四部……六曰采莲队,衣红罗生色绰子,系晕裙。”
1700387565
1700387566 从上述诸书记载中,可以知道宋代女子穿背子的有后、妃、公主,有家居妇女,有说媒的妇人,有迎酒节日的女妓,有教坊中的歌乐女子等。
1700387567
1700387568 根据以上所载述,男和女两者穿着褙子的在宋代确是极为普遍。
1700387569
1700387570 以男子穿的背子来说,从记载中看,它还不能作为正式服饰应用,虽如封建的帝王在即位时也穿这种背子,但这是一因在大丧期内,二是哲宗当时还是未成年人,所以把背子权作礼服之用。朱熹在答其门徒问时也说过:“孝宗简便,平时着背,常朝引见臣下,只是凉衫。”可证不是宋代每个皇帝都是这样的。宋徽宗也在卸了正服龙袍后再换着背子,且上面有罩以道袍,这就是把背子作为衬服而不是当作礼服之用。至于官员们也只作为穿公裳时把背子作为衬服,士大夫们虽平时也有只穿背子见客,但也必须戴帽并以勒帛系束方为得体。凡此所记,都说明褙子是属于非正式礼服,只是在家作为会客时的简便礼服或是作衬服之用为多。
1700387571
1700387572 至于妇人、女子的穿背子,却有着正式的规定。如《舆服志》中所说的:命妇以花钗翟衣为正式礼服之外,背子即作为常服穿用。如皇后受册后回来谒家庙时也穿背子,皇后在庆节日时第三盏酒后才换团冠背子,说明背子是作常服使用的。一般未嫁女子和妾辈也把背子作为常服。其他如说媒、迎酒节日也作为较次盛饰之服穿着,因为一等者用特髻大衣,大衣即命妇正式礼服,而二等即着裙背,所以说是次于大衣的一种常礼服。这是妇女穿背子的作用不象男子一样,从其使用上说也是略有异同。妇人的背子,又列入冠服之例,这是褙子在男子和女子穿着使用上的不同点。
[ 上一页 ]  [ :1.70038752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