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39425e+09
1700394250 除了五兵佩,在近些年的六朝出土文物中,还发现了带有兵器形状的发簪,这和干宝的说法也是一致的。在南京象山东晋墓中,出土了一支金簪(图3-32),发掘简报说:“金簪1件(M9:10)。一端有卷云形饰,通长19厘米。”[69]从图片资料看,“卷云形饰”其实是一只钺,而这座墓是东晋振威将军王建之及其妻刘媚子的合葬墓,一位将军的妻子头戴钺形金簪,还是合乎情理的。陕西省旬阳县大河南东晋墓出土铜钗一支(图3-33),首似矛,为菱形;一支银簪(图3-34),简报称:“(银)簪1件(M3:7-1):基本完整,尾部4.5厘米处上折110°。簪形似戟状,簪首扁平,顶端尖,一侧有一个上弯曲齿,其下接由银丝盘卷而成的两组对称卷云纹状,细长柄。长30厘米,重量10.4克。”[70]该墓也为夫妻合葬,男子身边有铜弩机,看来也是一位武将,兵器形簪钗则置于女子头部。由此看来,东晋女子以兵器为饰,似乎和她们的丈夫为武将拥有一定关系。这同时也说明,干宝的记载是有事实依据的,并非都是今人所谓的“小说家者言”。
1700394251
1700394252
1700394253
1700394254
1700394255 图3-32 钺形金簪(线图)(南京象山东晋墓)
1700394256
1700394257
1700394258
1700394259
1700394260 图3-33 矛形铜钗(陕西省旬阳县大河南东晋墓)
1700394261
1700394262
1700394263
1700394264
1700394265 图3-34 戟形银簪(陕西省旬阳县大河南东晋墓)
1700394266
1700394267 永明中,宫内服用射猎锦文,为骑射兵戈之象。至建武初,虏大为寇。(《南齐书·五行志》)[71]
1700394268
1700394269 开皇中,房陵王勇之在东宫,及宜阳公王世积家,妇人所服领巾制同槊幡军帜。妇人为阴,臣象也,而服兵帜,臣有兵祸之应矣。勇竟而遇害,世积坐伏诛。(《隋书·五行志(上)》)[72]
1700394270
1700394271 史书记载,在南齐武帝萧赜执政的永明年间,宫内女子穿的织锦上边有骑马射猎的纹饰,史家认为是兵戈之象,预示将有刀兵之祸,即明帝建武初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发动的对齐战争。隋朝开皇年间,房陵王杨勇东宫里的女子及宜阳公王世积家的女眷,所佩戴的领巾和军中的旗帜在形制上十分相像,被看作二人有杀身之祸的征兆。后来杨勇被夺了太子位,隋炀帝登基,便赐死了杨勇;而王世积则被人诬告谋反,也死于非命。尽管二人都是因政治斗争而死,史家们却归罪于女子们的领巾,也可以算作一种警诫后人的说辞吧。
1700394272
1700394273
1700394274
1700394275 六朝女子爱戎装、兵饰,这在当时是颇有微词的。但服饰艺术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当一个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的时候,形势变了,社会氛围与人们的社会文化心理都会随之而变,新的服饰样式的诞生也就具备了必要的文化土壤。过去被人贬低的服饰,一时变成了风尚,如女子穿的袴褶。本来内穿的衣服,突然之间被人们罩在了外边,如裆衫中的裆。原本被看作不祥之物的刀兵,却变身为女子身上的佩饰,如五兵佩之类。今天其实也是这样,悄悄变化的社会文化心理,才是艺术创新的真正主角,不经意的改变,也许会引领时代风尚。譬如,年轻人的奇异发型,固然是受影视明星影响,但更重要的是表达了他们内在的个性与叛逆心理;带有革命年代色彩的“红色”文化衫,表达的未必是对过去艰苦岁月的怀念,而是对一个陌生年代的遥望与猎奇。谁把握了社会人心的脉搏,谁就抓住了艺术创新的契机。
1700394276
1700394277
1700394278
1700394279
1700394280 粉黛罗绮:中国古代女子服饰时尚 [:1700393026]
1700394281 粉黛罗绮:中国古代女子服饰时尚 第二节 头上“步摇”如飞燕
1700394282
1700394283 南朝梁人范靖的妻子沈氏作过一首《咏步摇花》,诗云:“珠华萦翡翠,宝叶间金琼。剪荷不似制,为花如自生。低枝拂绣领,微步动瑶瑛。但令云髻插,蛾眉本易成。”[73]从诗的内容看,步摇花是插在女性发髻上的一种首饰,上面缀有珠华、翡翠、宝叶、金琼等饰物。珠华即珠花,也就是珠玉及花朵样装饰;翡翠,当为翡翠色彩的鸟羽,未必一定是翡翠鸟的羽毛;宝叶,即叶片状饰品;金琼,意谓各种金、玉装饰品。由此可见,这种首饰必然十分华丽珍贵、光彩照人。女孩子戴在头上,走起路来,步摇花上的珠玉、翡翠、饰叶、花朵等轻轻摇曳、熠熠生辉,真不枉了这“步摇”的名称。
1700394284
1700394285 汉魏南北朝时期盛行的步摇:一种可以称为步摇花,或简称步摇,通常为女子头上的饰物,流行于中原、南朝地区;另一种称为步摇冠,男子和女子均可以佩戴,主要流行于燕、代地区,即今天的山西、河北北部、内蒙古及辽宁一带,这里是当时北方少数民族的聚居地。两种步摇均以黄金为基本制作原料,故又称金步摇,属于奢侈品,只有权贵阶层才用得起,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1700394286
1700394287 一、中原、南朝流行之步摇花
1700394288
1700394289 根据文献记载,汉魏时期的步摇和假髻拥有密切关系,乃至二者常常混为一谈,让今人不易分辨。汉末大儒郑玄曾多次提及步摇:
1700394290
1700394291
1700394292 掌王后之首服,为副编次,追衡笄。(《周礼·天官·追师》)(郑玄注:“副之言覆,所以覆首为之饰,其遗象,若今步矣。”)[74]
1700394293
1700394294 夫人副袆立于房中。(《礼记·明堂位》)(郑玄注:“副者,首饰也,今之步摇是也。”)[75]
1700394295
1700394296 郑玄认为,王后首服中的“副”是一种首饰,即当时宫廷皇后、嫔妃、贵族妇女头上所戴的步摇。此种步摇覆之于首,所以称为“副”,而“副”是一种假髻,乃贵族妇女头上常用的妆饰。
1700394297
1700394298 副笄六珈。(《诗经·鄘风·君子偕老》)(毛亨注:“副者,后夫人之首饰,编发为之。”)[76]
1700394299
[ 上一页 ]  [ :1.7003942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