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403808e+09
1700403808
1700403809 维也纳市府赠送大批黄金表扬柯奇斯基的勇气,而驰援的波兰国王索毕斯基(John III Sobieski,1629~1696)不知土耳其官兵留下的数十麻袋生豆是何物,以为是骆驼饲料,准备焚毁。柯奇斯基曾与土耳其人相处多年,当然了解这是土耳其官兵用来提神的咖啡豆,要求全数送给他。
1700403810
1700403811 取得咖啡豆之后,1683年10月,柯奇斯基就在维也纳开立了蓝瓶之屋(House Under the Blue Bottle)咖啡馆。他刻意穿着土耳其服饰,卖起他最爱的土耳其咖啡。起初维也纳居民喝不惯有残渣的黑水,柯奇斯基加以改良,以滤布先筛掉咖啡渣,再加入牛奶和糖来调味,因此大受市民欢迎,创造出有别于土耳其咖啡的新喝法,即过滤咖啡渣与添加牛奶的新调制法,是咖啡发展史上很重要的分水岭。柯奇斯基对此功不可没,有人称他为牛奶咖啡的始祖,即维也纳咖啡——米兰婍(Mélange)发明人。蓝瓶之屋生意虽好,却犹如昙花一现,随着柯奇斯基1694年过世就歇业了。
1700403812
1700403813 ●可颂面包的由来
1700403814
1700403815 柯奇斯基的蓝瓶之屋并非维也纳第一家咖啡馆,来自希腊的狄欧达托(Johannes Diodato)比他早一年就在维也纳贩卖土耳其咖啡,但柯奇斯基为维也纳解围并发明牛奶咖啡,令市民感恩难忘,尊他为维也纳咖啡馆的守护神。每年10月,维也纳各大咖啡馆都会挂出柯奇斯基画像,以资纪念。另外,维也纳有一条街以柯奇斯基为名,并有一座柯奇斯基泡咖啡的雕像伫立在兹维里纳咖啡馆(Café Zwirina)外,供人瞻仰。
1700403816
1700403817 由于柯奇斯基出生于乌克兰,乌克兰旅行团前往维也纳旅游时,也都会将柯奇斯基街与他的雕像列入必游景点。但近年来,乌克兰网友常为了柯奇斯基的血统问题与维也纳网友大打笔战,若柯奇斯基地下有知,该喜还是该悲?
1700403818
1700403819 1683年,维也纳围城之战还催生另一项颇具巧思的新发明——牛角造型的可颂。奥地利和波兰援军联手击退土耳其大军后,烘焙师傅突发奇想,制作出弯月形的可颂面包,借以讥讽土耳其月弯标志的旗帜被吃下肚,在庆功宴大受皇亲贵族和官兵欢迎,之后才辗转传到法国,足见可颂牛角面包与维也纳的渊源比法国还要深,但法国人至今仍宣称可颂是法国发明。可肯定的是,经过法国人改良后的可颂,与维也纳击败土耳其在庆功宴所吃的可颂,风味一定不同。
1700403820
1700403821 土耳其围攻维也纳一役,造就了牛奶咖啡与可颂面包。赴维也纳旅游莫忘点一杯米兰婍,配上可颂面包,思古幽情一番!
1700403822
1700403823 ●玛丽亚特里萨咖啡有典故
1700403824
1700403825 维也纳还有另一饶富历史意涵的咖啡值得品尝——玛丽亚特里萨咖啡,借此纪念奥地利公主玛丽亚·特里萨(Maria Theresia,1717~1780)。
1700403826
1700403827 早期奥地利对咖啡馆仍有管制,有执照才能开业,1714年的维也纳只有11家咖啡馆领有执照,但酒馆已有营业执照亦可卖咖啡,这对合法咖啡馆构成很大压力,两方业者冲突日增,水火不容。1747年,奥地利特里萨公主出面调停,降低咖啡馆执照门槛,皆大欢喜,适时化解酒与咖啡的斗争。咖啡馆业者以橘子酒加咖啡和奶油,调配出美味无比的新饮品,并以公主之名称之,具有酒与咖啡大和解的寓意。
1700403828
1700403829 ●铎玛榭利:世界第二古老咖啡馆
1700403830
1700403831 柯奇斯基的“蓝瓶之屋”结束营业后不久,1703年,奥地利萨尔斯堡旧市场诞生一家影响深远的铎玛榭利咖啡馆(Café Tomaselli),持续营业至今已超过300年,是当今第二长寿咖啡馆。铎玛榭利是音乐神童莫扎特(1756~1791)最常驻足的咖啡馆。莫扎特最爱白咖啡——添加奶油调味的咖啡——必点的“艾斯班拿”(Einspänner:黑咖啡铺上手打奶油,以高脚玻璃杯饮用)已成为该馆招牌咖啡。莫扎特的妻子康斯坦泽(Konstanze Mozart)更是将铎玛榭利当作第二个家,最大乐事就是一天内喝完馆内的14款咖啡。铎玛榭利靠着“莫扎特家族的最爱”之誉,历经300年沧桑,依然屹立不摇。
1700403832
1700403833 二战后,铎玛榭利差点“失身”变成美式快餐店,因为美军驻防奥地利,不习惯古色古香的铎玛榭利,将之改装为甜甜圈专卖店,焚琴煮鹤之举引起市民不满。1950年,铎玛榭利又重回奥地利人手中,恢复昔日旧观,成了文化界和演艺圈寻找创作灵感的场所。
1700403834
1700403835 ●音乐家与咖啡外一章
1700403836
1700403837 咖啡也是欧洲音乐家创作的灵感泉源。德国音乐家贝多芬最爱的三种饮食是通心面、芝士和浓咖啡。据说他喜欢自己泡咖啡喝,对每杯咖啡要用几颗咖啡豆非常坚持,一律60颗豆,不能多也不能少。但60颗豆,重约9克(重焙豆约8.5克,浅焙约10克),以正常150毫升水来冲泡,豆重与水量比约为1:16,应不算浓咖啡,除非他以少于100毫升的水量来泡,味道才够浓。因此,贝多芬嗜浓咖啡的说法值得商榷。另外,小约翰·施特劳斯创作《蓝色多瑙河》时,也从咖啡汲取灵感,此名曲的部分旋律音符居然是记在咖啡馆的饮料单上!
1700403838
1700403839 如果欧洲当时没有咖啡馆的存在,诸多脍炙人口的优美乐章恐怕难产,乐迷的耳福就要打折了。
1700403840
1700403841 咖啡成为法国革命的催化剂
1700403842
1700403843 法国南部餐饮美食深受意大利影响,咖啡热从意大利烧到法国南部城市,逐渐加温,才传抵时尚之都巴黎。法国南部的马赛、里昂很早就接触到咖啡,商人带进的咖啡悉数供私人使用,民间并不普及。法国南部商人间的咖啡热,约比威尼斯商人晚30多年。
1700403844
1700403845 《航向也门》的作者拉侯克从小就受咖啡文化熏陶,父亲曾陪同法国大使旅游伊斯坦布尔,1644年返回马赛,也把土耳其咖啡的泡煮器皿一并带回。1654年,拉侯克的父亲在马赛开了第一家咖啡馆,也是法国有史以来第一家咖啡馆。1660年,从土耳其经商回国的马赛商人受不了咖啡难买之苦,开始小量进口咖啡豆解瘾头,里昂商人也跟着进口咖啡豆,并开起小型咖啡馆,热潮逐渐在法国南部加温。法国医生开始发表不利咖啡的言论,批评咖啡会使血液干枯,引发中风、性无能,毫无医疗功能,是一种有毒的外来新饮料。但南部民众不为所动,咖啡用量越来越大。
1700403846
1700403847 但巴黎的精英人士不屑于异教徒饮料,持续冷漠以待,主因是法王路易十四曾于1664年试喝过咖啡,印象不佳,失去带动上流社会喝咖啡的契机。尽管咖啡在法国似乎是南热北冷,但土耳其驻法大使苏里曼·艾佳(Solima Aga)仍持续推广咖啡。1669年,他在巴黎官邸举办豪华的咖啡派对,穷尽奢华之能事:室内装潢金碧辉煌,器皿非金即银,服侍人员穿着中东华丽服饰,并雇佣黑奴卑躬屈膝侍奉达官贵妇。唯一目的就是塑造咖啡的时尚感,让巴黎政要迷上咖啡,进而使咖啡成为上流社会的饮品。
1700403848
1700403849 巴黎咖啡热渐有起色,开始出现伊斯兰教徒开的小咖啡馆,采用街头叫卖试喝的方式,介绍市民认识咖啡,甚至挨家挨户推销,但营销方式和咖啡店风格仍不甚高雅,只吸引巴黎最穷的中下阶层,无法使其成为时尚饮料。
1700403850
1700403851 不过,法国医生此时对咖啡有了新见解。1685年,几位巴黎名医站出来澄清咖啡有毒之说,并推崇加奶调味的欧蕾咖啡(café au lait)具有疗效,甚至出书宣扬咖啡可利尿、纾解痛风,还宣称用咖啡漱口有益嗓音等。
1700403852
1700403853 ●普蔻:最古老的咖啡馆兼百科全书编辑部
1700403854
1700403855 巴黎一直缺少引动时尚风潮的高级咖啡馆,直到1686年,意大利裔的法国人普蔻(François Procope)选在精华地段法国歌剧院附近,开设巴黎第一家以知识分子与文艺界人士为目标顾客的普蔻咖啡馆(Café Procope,但后来改为Le Procope),一炮走红,成了上流精英的聚会场所。由于剧院就在对面,男女演员、剧作家、乐手和编导经常流连普蔻,这里获誉为“剧院咖啡馆”,此雅号一直沿用至今。“剧院咖啡馆”创办人普蔻出生于意大利西西里岛的巴勒莫(Palermo),他于1670年移民巴黎,早在1675年就曾在巴黎开过小咖啡馆,普蔻是他的第二家店,营业至今已有330年,荣登最长寿咖啡馆宝座。
1700403856
1700403857 普蔻咖啡馆长寿的秘诀值得推敲。早期店员都穿着土耳其衣饰,除了阿拉伯咖啡出名之外,另一绝活是酒与水果调和的水果冰品,加上地点好、装潢优、气氛佳,明显与中低阶层聚集的普通咖啡馆区隔开来,很快成为文艺界聚会找灵感的场所,连想成为艺坛或政坛明日之星的人也会去“朝圣”,汲取大师驻足的灵气。不过,现在的普蔻已成为豪华餐厅,少了昔日咖啡馆的感觉。随着时代变迁而调整,或许就是普蔻300多岁的秘诀。巴黎典型的咖啡馆(café)都已跨出传统“coffee house”格局,因为纯卖咖啡很难在巴黎存活,故这里的咖啡馆几乎是咖啡、水果冰品、酒吧和餐厅的结合体。普蔻亦不例外,称它为法国最古老的餐厅绝不为过[2]。
[ 上一页 ]  [ :1.70040380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