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405734
1700405735
5.中深焙:即medium dark,或北意烘焙(Northern Italian roast)。意大利咖啡的烘焙度,北部稍浅,越南越深。北意烘焙以托斯卡纳地区的10个省份为主,包括佛罗伦萨、锡耶纳等省。北意烘焙在二爆初至密集爆之间出炉,豆表或有少许油质,但不很明显,呈点状出油。巴西等软豆烘至此已无酸味,但1524米以上的硬豆(如肯尼亚豆),仍有明显果酸味。此焙度的咖啡已带有微微的烟熏味,苦香味比中焙明显,但焦糖香与甜感仍未流失。这是中国台湾最常见的烘焙度,也最受欢迎。
1700405736
1700405737
6.深焙:咖啡烘至二爆剧烈的阶段,即进入深焙(dark roast)的世界,此时豆体纤维质断裂,发出急促且微小的裂爆声,油质迸出豆表,呈片状出油,且烟量大增。这是意大利中部拉齐奥地区(Lazio)或罗马一带的典型烘焙度。高海拔硬豆烘焙至此,酸味已不明显了。美国西雅图或旧金山一带的深焙咖啡,最起码有此深度。中国台湾怕酸不怕苦的喝咖啡习性,颇能适应此一烘焙度,也是中国台湾最普遍的烘焙度。
1700405738
1700405739
7.南意深焙:过了二爆密集阶段,进入气息奄奄的尾爆,豆表渗油更为明显,豆表油亮亮,中国台湾常以此焙度做冰咖啡。这是意大利南部卡布里岛(Capri)或西西里岛一带典型烘焙,就怕咖啡不够油亮不够美。咖啡的精致风味致此荡然无存,不要奢望喝得到果酸、坚果和焦糖甜味,但“嗜黑族”就是爱重焙独特的甘苦味,甚至带有酒的发酵香味。优质深焙豆特有的甘味和苦香味,喝来不但不苦口,甘润余韵持久,绝非浅焙豆所能表现。
1700405740
1700405741
8.法式烘焙:艺高人胆大的烘焙师二爆结束后继续微火或熄火滑行下去,直到豆子表面油滋滋才出豆,豆体碳化严重,技术好则仍喝得到甘味。油滋滋的咖啡豆最难保存,出炉后即使隔绝氧气用心保存,7天不到就很容易变成又苦又咸的咖啡。中国台湾常用来做冰咖啡。
1700405742
1700405743
需留意的是,失重比与烘焙的快慢有关系。同一烘焙度如采快炒,失重比会比慢炒稍微小一些,而且同一烘焙度的热气式烘焙机的失重比会较滚筒式低一点,这就是为何雀巢、麦斯威尔等大型烘焙商喜欢用热气式烘机的原因,要知道每炉失重比少1%,一年下来可增加可观利润。另外,小型烘焙机的失重比也较中大型为低。
1700405744
1700405745
美国农业部四大烘焙度
1700405746
1700405747
另外,美国农业部也将咖啡烘焙度粗分为四大类:
1700405748
1700405749
1.浅焙(light roasts):咖啡研磨后呈浅褐色,艾格壮数值介于#90~#80之间,美国精品咖啡协会界定的艾格壮数值为#85。豆表干燥无油光或油质,涩酸味高于香味。
1700405750
1700405751
2.中焙(medium roasts):咖啡研磨后呈中度褐色,艾格壮数值介于#50~#60之间,美国精品咖啡协会界定的艾格壮数值为#55。酸味与香味平衡,豆表干燥或略带油光,多搁置几天会有少许油质溢出豆表。
1700405752
1700405753
3.中深焙(moderately dark roasts):咖啡研磨后呈深褐色,艾格壮数值介于#40~#50之间,美国精品咖啡协会界定的艾格壮数值为#45。略带酸味,甘苦平衡,豆表有点状油质出现。
1700405754
1700405755
4.深焙(dark roasts):咖啡豆表呈油亮亮的黑色,艾格壮数值介于#30~#40之间,美国精品咖啡协会界定的艾格壮数值为#35。无酸味,苦味明显,并有烟熏味。
1700405756
1700405757
咖啡质量协会之烘焙度检测数据
1700405758
1700405759
再补充美国精品咖啡协会的非营利附属单位咖啡质量协会(Coffee Quality Institute)所做的一项咖啡烘焙度检测数据。此项数据是该协会以意大利知名烘焙机制造商英毕安提(STA Impianti)的每炉500克实验用样品豆烘焙机,取样哥伦比亚拉沃瑞达(La Vereda)生豆的烘焙数据。(注:失重比似乎偏低)
1700405760
1700405761
1700405762
1700405763
1700405764
笔者不揣浅陋,制定烘焙度名称、艾格壮数值和失重比,对照烘焙进程,旨在抛砖引玉,协助国内业者更精准掌握每一炉的变量,这些数据虽与美国农业部和美国咖啡质量学会的数据有些许出入,但却存在一个最大公约数,可供国内烘焙业者参考或引用,烘焙度深浅最忌自由心证、没有标准就是标准,对咖啡烘焙界及消费市场绝非好事。制定一个四海皆准的烘焙度标准,实际上有其困难,因为变数太大了,光是失重比就涉及快炒或慢炒、滚筒式或热风式、大机子或小机子、生豆软硬度。业者不妨参考上述数据,制订一个最符合自家需求的烘焙度标准,再配合烘焙记录表,切实控制同款咖啡入豆温、每分钟温差、一爆二爆时间与温度、出炉时间与温度以及失重比等数据,即可游刃有余地做到每炉一致的烘焙度与质量。换句话说,只要切实记录每炉烘焙数据,尽量做到数据差距最小,最后再以杯测来验收并做必要的烘焙调整。至于要不要购买昂贵的烘焙度分析仪就不重要了,唯有不畏酷热满怀热情,紧盯每一炉的数据,才能做到质量始终如一的境界。
1700405765
1700405766
初学烘豆节奏
1700405767
1700405768
了解咖啡豆的酸香涩苦成分、重要化学反应与烘焙机基本构造和烘焙度后,接着探讨咖啡学最深奥有趣的领域——烘焙。尽管小魔豆富含上千种芳香成分,但若烘焙催香不得法,亦唤不醒小魔豆的前驱芳香物,再好的咖啡豆也枉然。杰出的咖啡烘焙师傅,是半个科学家与半个艺术家的结合体,缺一不可。咖啡烘焙有时要借助科学的辅助,科学无法解释时,就要靠第六感与经验值补足。少了科学的烘焙,熟豆质量始终不一;少了艺术的烘焙,熟豆风味始终单调。对烘焙怀有高度热忱者,即使盛夏挥汗如雨,亦乐此不疲,几天不烘豆顿觉面目可憎。有慧根的人学烘焙很快就能上手;少根筋的人,学习数年也拿捏不准何时该加温、降火与出豆。总之,咖啡烘焙不是凡夫俗子的技艺,要有慧根与高度热情,才能顺心驾驭千变万化的烘焙进程。
1700405769
1700405770
学习烘咖啡,不妨先从最易上手的基本节奏的五大阶段学起,在每阶段里有哪些重要的豆相、味道、声音与色泽,然后再参考以分钟计时的温度变化,即可找准最佳蜜点出炉。欧美日传统派的烘焙节奏大致可分为五大阶段:(1)脱水阶段;(2)催火阶段;(3)一爆降火阶段;(4)二爆微调阶段;(5)出豆冷却阶段。
1700405771
1700405772
初学者只要熟悉最基本的五大烘焙节奏,即可烘出很好的产品。至于盛行于欧陆及美国的威力烘焙技法(power roasting)以及大型烘焙机(每炉数百甚至数千千克)的烘焙理论,与传统的五大节奏出入不小,因为大、小型烘焙机的条件以及导热方式不尽相同,本章先聚焦五大节奏的基本功,第九章再对另类的威力烘焙技法稍做解释。相信每炉小至500克大至60千克的半直火式烘焙机,采用上述五大节奏,即可游刃有余地驾驭烘焙。
1700405773
1700405774
国内一般使用的滚筒式烘焙机多半是滚筒无孔的半直火(即半热风)式,即以热气导热为主,金属导热为辅,火候控制尤其重要,应尽量避免火力失当,致使生豆表面被炽热金属烫伤,出现黑色焦点[7],加重了咖啡的杂味与焦苦味。豆表黑色焦点的多寡,是评断烘焙火候是否控制得宜的重要参考。黑色焦点是滚筒式烘焙机最常见的火力过猛产物,不得不慎。
1700405775
1700405776
传统派烘焙技法以循序渐进式加温,就是为了避免灼伤豆表,温度过高前就要先予降火,否则等到发觉豆表有黑焦点再降火已太晚,因为烫伤已造成。物体受热时,表面不会立即烫伤,表面先把热力传导到中心更冷的部分,平均分散热力;如果持续加热,中心部分吸纳过多热力后,表面传导给中心的散热能力就会锐减,此时表面就很容易被烫伤。
1700405777
1700405778
大家都玩过手掌迅速划过烛火的游戏,就是这道理。刚开始几回,手掌不觉得热;但连续几次之后,就会有灼热感,因为手掌表面肌肤无法再把热力传导给不堪负荷的手心,此时唯一能做的就是把烛火弄小,或能减低灼烫感再多玩几回,否则就喊停。咖啡烘焙也一样。
1700405779
1700405780
烘焙师要有先知先觉的能耐,在豆表受伤出现黑焦点前,先行降火。一来适当延长烘焙时间,让绿原酸、奎宁酸和葫芦巴碱等涩苦物质有充分时间降解;二来让芳香物有充分时间聚合与发展。但也不能矫枉过正而全以小火烘焙,因为温度太低会造成焦糖化与梅纳反应不完全,香味出不来。而且,低温慢炒的豆子,容易使挥发性芳香物消散,豆相尤佳,不会有黑焦点,咖啡喝来较厚实且保鲜期较长,这是慢炒的优点。但缺点是,风味呆钝,香气疲弱没动感,喝来像是死豆一般。反之,一味暴力式大火快炒,很容易出现黑焦点,且绿原酸、奎宁酸和葫芦巴碱来不及分解,残留过多,会有尖锐的酸涩味和半生不熟的杂苦味。
1700405781
1700405782
玩烘焙就是玩火候控制的艺术,切忌走极端,过犹不及,唯有循序渐进分阶段执行的烘焙火力,咖啡香气才饱满,风味才有层次与动感。有以上认知,再来解析烘焙五大节奏:脱水阶段、催火阶段、一爆降火阶段、二爆微调阶段和出豆冷却阶段。
1700405783
[
上一页 ]
[ :1.70040573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