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56827e+09
1700568270
1700568271
1700568272
1700568273
1700568274 精神分裂症的康复操作手册 (五)药物经济学
1700568275
1700568276 长期维持治疗的药费必然是医生和患者都很关心的一个问题,因此为了合理用药,不仅要关注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还应该关注药物经济学问题。成本-效果分析(cost‐ef fectiveness)是药物临床经济评价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
1700568277
1700568278 当医生面对那些经济困难而又自己负担费用的患者时,考虑到患者长期治疗的承受能力,可能会选用较为便宜的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然而药物经济学分析显示尽管第二代抗精神病药价格昂贵,但与第一代抗精神病药比较有可能通过预防复发、减少住院时间,从而降低总体医疗费用和精神分裂症带来的经济负担。有报道奥氮平与氟哌啶醇相比,由于改善了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并不增加而是降低了维持治疗阶段总的医疗费用,即使是与利培酮相比,也同样如此(Foster等,1999)。有关用利培酮的成本-效果分析也有类似的见解,也就是说与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相比并不增加费用,还有可能通过减少再住院从而降低总体医疗费用(Foster等,1998)。氯氮平在欧美的价格十分昂贵,但初步的成本-效果分析也显示氯氮平在治疗难治性患者时,其临床优势(改善精神症状、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可减少住院费用,尤其是维持治疗时间超过2年以后更能显出长远的经济效益(Fitton等,1993)。
1700568279
1700568280 然而也有学者提出异议,认为目前的药物经济学研究存在方法学上的缺陷,如样本过小、设计不佳,而且多数这些研究都是在美国进行的,在不同的卫生体制的情况下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美国的情况可能不一定适用于欧洲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国情(Hamann等,2003)。
1700568281
1700568282
1700568283
1700568284
1700568285 精神分裂症的康复操作手册 (六)与心理社会治疗的结合
1700568286
1700568287 在维持治疗期,除了药物治疗还应结合心理社会治疗。在其他章节中将具体讨论如何进行心理社会治疗,在此仅指出,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的引入,进一步改善了心理社会治疗的有效性。第二代抗精神病药在减少EPS等副反应的同时,对阴性、认知症状的改善,使得患者能更好地接受心理社会治疗,从而更好地改善社交和职业功能。Rosenheck等(1998)比较了氯氮平和氟哌啶醇对患者参加心理社会治疗的影响,结果发现氯氮平治疗的患者更易于参加心理社会治疗,并进一步改善了生活质量。
1700568288
1700568289
1700568290
1700568291
1700568292 精神分裂症的康复操作手册 二、用药方法
1700568293
1700568294 (一)剂量
1700568295
1700568296 第二节里已讨论过在巩固期时应采用与急性期相同的剂量,巩固治疗至少6个月后方能进入维持治疗期。而当提到维持治疗的剂量时,最常想到的就是“减药”这个词。在门诊医生常听到稳定的患者抱怨药物副反应并要求减药,诸如“大夫,我老犯困,上不了班,减点药行吗?”而病情波动的患者也常会听到医生对他们的责问,如“你又自己减药了吧?”由此可以看出,进入维持治疗期后,药物副作用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药可以减轻副作用,但是也会引起不同程度的病情波动,严重时则导致再住院。能否减药以及如何减药是医生和患者都关心的问题。
1700568297
1700568298 有很多研究致力于解决这个问题。在第一代抗精神病药最初应用时,更多关注的是预防复发的效果。但随着药物的广泛应用,人们开始注意到长期治疗带来的风险,尤其是TD,累积剂量越高,TD的风险也就越高。为此学者们进行了第一代抗精神病减量策略的研究。包括两种方法:持续低剂量治疗和间断治疗。两种方式都能够减少药物的累积剂量。
1700568299
1700568300
1700568301
1700568302
1700568303 精神分裂症的康复操作手册 1﹒持续低剂量治疗
1700568304
1700568305 持续低剂量治疗是持续治疗,但采用的剂量比急性期治疗剂量低。这也是临床上最常用的方法。回顾一项较为经典的低剂量研究可能有助于理解这种方法的优缺点。Kane等(1983)研究了氟奋乃静癸酸酯(FD)低剂量(1.25~5mg/2周)和标准剂量(12.5~50mg/2周)对于复发及社会适应的效应,以及在副反应方面的差别。其研究对象是完全缓解或几乎完全缓解的患者。复发1次者并不出组,而是给予合并治疗,一旦症状控制则仍恢复原来的治疗,复发2次后才出组。共126例患者观察1年,结果显示低剂量组复发率(56%)明显高于标准剂量组(7%)。但低剂量组中仅11%需要住院,大部分复发者经合并用药后迅速缓解并且不需要住院,而标准剂量组则无人需再住院。低剂量组的运动障碍更少,社会适应更好。
1700568306
1700568307 Schooler(1993)的综述中提到其他一些学者进行了类似研究(Goldstein等1978;Kane等,1983,1985,1986;Marder等,1984,1987;Johnson等,1987;Hogarty等,1988),也都采用了长效制剂以保证依从性,低剂量通常为标准剂量的1/5、1/4或1/2不等,观察时间至少1年。结果也类似,发现低剂量虽然减少了副反应,同时也有利于社会功能的恢复,但是都不同程度地增加了复发的风险。尽管低剂量导致的复发通过及时处理可能并非一定需要再住院,但也有一部分患者遭遇到严重的后果。
1700568308
1700568309 因此可以看出,持续低剂量治疗有助于减少副反应及改善社会功能,但使复发风险增高。而且最低有效剂量的确定也有一定困难,因为患者通常是处于临床稳定期,不能依据临床反应来调整剂量,如果剂量过低,在复发前可能一直也显现不出来。
1700568310
1700568311 那么低剂量的方法是否可行呢?最理想的目标当然是找出哪些患者适于低剂量。由于低剂量组中也有部分患者不复发,仔细探讨这些患者的特点有助于探索具有预测价值的药物代谢因素、心理社会因素,但显然并非易事。如果不能预测哪些患者适合低剂量,那只能权衡减量的利弊,对于一些确实需要减少药量的患者,可在密切观察的基础上加以考虑。一旦患者出现复发的先兆症状或是已经复发了,应及时处理,以避免严重的后果。对于复发先兆症状的监测,将在下面的间断治疗中详细讨论。
1700568312
1700568313 如何进行减量呢?首先应该已经巩固治疗至少6个月。减量的幅度也是经验性的,1989年一次国际大会上推荐巩固期过后可逐渐减药,每6个月减低20%,直至最小维持剂量。而目前临床上的减药速度常较快。至于多低的剂量才合适,也就是确定所谓的最低有效剂量,在实际工作中也是摸索性的。考虑到剂量的减低伴随的是复发风险的增高,也许采用最大耐受剂量更为安全。
1700568314
1700568315 还应注意的是,上述研究针对的多是完全缓解或几乎完全缓解的患者,然而临床上有很多患者虽然经过系统治疗仍有精神病性症状,那么这些患者可能就不适于减量。此外,在这些研究中,入组的患者多为中等剂量,相当于氟奋乃静癸酸酯肌内注射25mg/2周,对于使用较高剂量患者的减量效果未曾调查。
1700568316
1700568317
1700568318
1700568319
[ 上一页 ]  [ :1.7005682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