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569687
1700569688
要求患者对自己的现在及出院后的生活做出积极思考和具体计划,这要在医生、康复师的启发指导下进行。首先教会患者做出自己一天的生活计划及出院前怎样配合医生治疗争取早日康复的计划,如要求患者积极参加医院组织的各种活动,做出自己的读书计划等等。我们在康复病房中开展该项工作时,要求每个患者做出详细计划,包括一天的生活安排,怎样计划用钱(家里存放的零用金和自己定岗职业康复所得工资)。这些患者脖子上挂着钥匙,自己床头柜中有自己的零用金,他们都有自己的购物计划,并盘算着将来出院后怎样求职、就业。康复师常常将计划定得好的作为典型,召集其他患者对之学习讨论,这样做可起到很好效果。
1700569689
1700569690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如通过模拟表演,实际角色演练等生动活泼的形式使患者更容易接受。
1700569691
1700569692
4)组织患者自己管理自己,要求患者“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是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住院期间心理社会康复程序中最为重要的内容。
1700569693
1700569694
以往的精神病专科医院病房传统的、封闭式的管理模式是:患者住院是医护人员的服务对象,“患者角色”即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完全由护士包办代替。患者不仅没有了自己的事情(如铺床、叠被、扫地、更衣……)自己做的机会,同时,更重要的是剥夺了患者面对问题,处理,解决问题的机会。患者可以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用操心,一切日常生活内容都由工娱康复师(员)安排好。多年来这样做的结果是,渐渐地消退了患者面对切身问题进行思考的能力,使患者终日“吃饱了混天黑”甚至有的患者不仅不知道年月日,更不知道到了春天应脱去棉衣(非器质性痴呆);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加剧了精神衰退进程及精神残疾的严重程度。
1700569695
1700569696
我们于1990~1992年在以慢性精神分裂症为主的某精神病医院的康复病房,对146名精神病患者(3个病区)进行了“患者自己的事自己做,自己管理自己”的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症的心理社会康复治疗的实践。这146名患者中,除去精神发育迟滞、癫痫人格障碍患者外,能确诊为慢性精神分裂症者138例。我们的主要实践内容如下:
1700569697
1700569698
患者要“自己管理自己”:医生护士长帮助组织,首先在3个病区成立了休养员委员会(对患者都称为休养员),并分工为生活委员、学习委员、文娱委员、治安纪律委员、监督委员和正副主任共7人组成,他们分别草拟出职责内容,由医生护士长审查批准后实施。休养员委员会制定出定期会议制度,成员间的批评自我批评制度等等,并从每个病室(4人或8人)选出宿舍长,制定出宿舍制度,包括遵守作息时间、打扫、保持清洁卫生等等。当休养员委员会的工作运转起来后,病房环境和工休关系以及休养员的精神面貌均发生了明显变化。首先是全体医护人员全体休养员都按照患者的作息时间有序地进行活动,除医生查房,护理做治疗之外,休养员的生活内容丰富多彩,学习委员负责组织休养员读报、看电视、定时讨论时事;文体委员安排患者户外体育锻炼,室内棋类、学唱歌活动等;生活委员负责对患者伙食监督,对患者进行饮食卫生宣传等等。“患者自己管理自己”是采用心理社会手段及方法对患者进行心理社会康复治疗,是慢性精神分裂症提高社会劳动技能的重要康复内容。
1700569699
1700569700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采用心理的、社会的干预手段,让患者恢复或学习自己的事情自己动手做,是慢性精神分裂症尽快恢复心理、社会劳动技能的又一种重要措施。休养员在医生、护士的心理社会干预下,在休养员委员会成员的组织、指导下,从清晨起床后自己主动刷牙、洗脸、叠好自己床铺、轮流打扫宿舍卫生,到做出自己的住院休养计划并提出对今后,未来的打算,计划好自己零用金的使用,上岗职业康复所获得的工资的支配等等。在住院的慢性精神分裂症中,实施“自己管理自己”“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是住院心理社会康复重要内容。实施这项工作的前题:医护人员需具备较深入的心理社会康复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巧妙地将药物维持性治疗与心理社会康复结合起来,需筛选患者,要排除那些重度残疾和严重精神衰退患者,才能取得较好效果。
1700569701
1700569702
5)慢性精神分裂症住院家庭教育治疗:多年工作中我们注意到,精神分裂症的家属对待患者的态度,在不同的疾病阶段有着鲜明的区别:疾病早期所有家人对患者都极度关心、热情,对疾病痊愈抱有信心;但当疾病进入慢性期阶段,家人态度变得冷漠与不关心,甚至很少来医院探视。即使患者出院,也多遭家人讨厌、冷遇。家属殊不知家庭对待患者的态度直接影响着患者的康复和预后,近10年来国内外不少学者对此给予了观察与研究。通过对患者家庭环境与家庭成员情感表达的评定得知:家庭环境差(住房拥挤、经济拮据、交通不便与复诊有困难者)其疾病波动、复发率高,家庭成员对患者态度冷漠、埋怨批评等都不利于患者康复。
1700569703
1700569704
我们在1990~1992年工作期间针对上述问题,对住院的15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家庭进行教育,作出教育计划,定期召开家庭成员座谈会,或为他们讲课。家庭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家庭获得精神疾病知识,最重要的是告诉他们,家庭成员对患者的态度直接影响着患者康复的科学道理,结果,参加者100%同意医生建议,并表示为了患者早日康复,他们愿意尽最大努力积极配合医院的治疗、康复举措。可见,有时家属表现的不利于患者康复的行为,只要我们的工作到位即可避免。
1700569705
1700569706
1700569707
1700569708
1700569709
精神分裂症的康复操作手册 二、城市社区慢性精神分裂症的心理社会康复治疗程序
1700569710
1700569711
心理社会康复本应在社区内进行,城市社区和农村相比,具有居住集中的优点,这给该项工作开展提供了条件。社区心理社会康复的对象是出院回到家庭或社会各单位的恢复期患者,多数是已至慢性期的精神分裂症患者。
1700569712
1700569713
笔者于1998年至2002年在北京市的某心理咨询站工作期间,对来站咨询的107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总结,以寻找他们最需要解决的问题。107例基本情况是:家庭经济状况属中等,其中慢性精神分裂症占总数92.5%;年龄35岁以下者60.7%;文化程度高中以上占81.3%;未婚及离异者占80.3%;无职业者89.7%。他们的主要家庭监护人是年迈的父亲母亲,家庭有固定收入,但均为父母的退休金,他们有条件进行药物维持性治疗;但无力支付昂贵的住院费,他们到咨询站来咨询的内容多为:病情不稳定怎样调整药物;能否帮助患者劳动就业。当谈及患者在家的主要精神表现时,多数家属称:非常懒散,生活需督促,不自觉服药,不能坚持上班,不会处理人际关系等。经残疾评定发现100%的精神分裂症存在不同程度的精神残疾。可见,本组患者的基本情况是年轻、有文化、未婚、无业,他们需要恢复社会劳动技能,他们需要就业,组织家庭。他们需要变成自食其立的劳动者。
1700569714
1700569715
根据上述患者实际需要,在北京某社区开展心理社会康复做了以下工作:
1700569716
1700569717
(一)组建社区工娱治疗站
1700569718
1700569719
设有专门的医生护士,为这些散居在家庭中的慢性精神分裂症进行维持治疗的药物调整,和家属一起讨论为患者制定家庭康复计划,让患者积极参加工疗站所组织的各项活动。笔者参与了某工疗站的工作,主要工作为定期为家属和患者组织学习会、讨论会和文娱活动等。城市社区工疗站,对慢性精神分裂症的心理社会康复的积极作用肯定,应该成为一种政府行为,要有固定的资金投入和固定的人员编制,否则难以得到持久性发展。
1700569720
1700569721
(二)对家庭成员的培养教育
1700569722
1700569723
在社区精神卫生工作中,对患者家庭成员的培养、教育极为重要。我们于1998年至2002年在北京某社区开展了对家庭成员的培养、教育工作:
1700569724
1700569725
1﹒将患者组成精神康复小组
1700569726
1700569727
由恢复期患者担任组长。他们做出小组活动计划,定期组织学习、文体活动和学习讨论会交流学习体会与康复经验,他们订阅《精神康复报》并将自己的康复日记、学习体会投稿,获得刊登,康复小组组长曾获免费参加全国性康复会议,发言介绍他的康复经验。
1700569728
1700569729
2﹒家庭康复师(员)的培训
1700569730
1700569731
依据家属要求及患者实际需要,确定了患者家属最需要的是得到精神疾病知识及家庭康复中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法,根据这一基本情况和患者及其家属的要求,先后为他们开办了“家庭康复师(员)培训班”初训和复训共两期。
1700569732
1700569733
(1)课程的设置:根据实际需要,为家庭康复师设置了“家庭教育十讲”系列课程,内容包括:
1700569734
1700569735
第一讲:精神疾病及其康复概论;
1700569736
[
上一页 ]
[ :1.70056968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