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627835
2)定量分析:上述Poincarè散点图可反映逐搏之间一每搏的瞬间变化,但这种方法只能观察图形的特征,无法定量分析,2000年徐征提出4个量化指标。
1700627836
1700627837
首先设散点图集为Ω;AX,AY表示A点的X轴和Y轴的值。
1700627838
1700627839
①长轴(long axil, LA):在X=Y方向上的散点图区域内最长的两点间距离。
1700627840
1700627841
②短轴(short axile, SA)在X=Y方向上的散点图区域内最宽的两点间距离。
1700627842
1700627843
③夹角(angle of long-axile and short-axile, ALS)计算公式:
1700627844
1700627845
1700627846
1700627847
1700627848
④面积(SQ)散点图所包含的面积。
1700627849
1700627850
图1-8显示了散点图4个参数的具体形态。
1700627851
1700627852
1700627853
1700627854
1700627855
图1-8 Poincarè散点图的量化指标
1700627856
1700627857
LA:长轴;SA:短轴;ALS:夹角;SQ:面积
1700627858
1700627859
Poincarè散点图是HRV非线性分析方法中研究比较多的一种。正常人Poincarè散点图呈彗星状(comet-shaped),当散点图呈鱼雷状、短棒状(short bar-shaped)、三角状(triangular-shaped)或纸扇状(paper fan-shaped)时则表示HRV减小。Poincarè散点图,能动态地反映HRV的变化,使病理(如严重心衰)和某些非生理因素(如药物、剧烈运动等)的影响减小。
1700627860
1700627861
(三)心室晚电位(ventricular late potentials, VLP)
1700627862
1700627863
心室电不稳定可引起室性心律失常甚至猝死。因此,众多的研究均在试图寻找尽早捕捉到心室电活动信号的有效方法。信号平均心电图(signal-averaged electrocardiogram, SAECG)作为一种无创的、且能捕捉到心室电不稳定信息——心室晚电位的方法,近年来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1700627864
1700627865
VLP是局部心室肌延迟除极所引起的电活动,是心室肌损伤性碎裂电位的体表反映。VLP是出现在QRS终末部、ST段内的一种高频、低振幅、多型性的心电活动。它是心室某部小块心肌内延迟发生除极所产生的电活动。这种电信号非常微弱,一般在几十微伏以下,频率下限为25~100Hz,上限为300~500Hz,与肌电频谱部分重叠,加之环境电磁干扰,故常规心电图难以捕捉到。1961年Durrer等在研究缺血实验犬心肌兴奋时,每一次在动物心内膜下梗塞区的相应心外膜区记录到延迟电活动。Josephson等则于1978年第一次在病人的心内膜直接记录到碎裂的延迟电活动,并发现这种延迟的低振幅信号与室性心律失常有关。1980年,Hombach等第一个报道用SAECG记录延迟电位;次年,Mehra等开发了信号向量综合放大技术,能逐搏记录延迟电位。尔后,随着SAECG记录技术的不断完善,世界范围的VLP临床研究便日趋广泛、深入。
1700627866
1700627867
临床上记录VLP的方法主要有两种,即通过心室标测直接记录和自体表记录SAECG,前者是一种有创性技术,仅限于以研究为目的或在少数特殊临床情况时应用;后者为无创性方法,可作为病人的常规检查之用。晚近,尚有经食道电极记录VLP的报道,但其方法学未臻成熟。目前,SAECG仪的基本工作程序是:病人→前置放大→带通滤波→A/D转换→QRS波检测→建立模板→叠加平均→显示与记录。SAECG的记录方法通常采用Simson倡导的X、Y、Z双极导联进行叠加。电极位置为:X轴上第4肋间左右腋中线;Y轴上胸骨柄上缘和左上肢;Z轴上V2及后背相应位置;另设一无关电极。正极方向是左、下、前。一般先输入6~12个正常的心电周期到晚电位仪叠加器的记忆系统,组成辨识计算模板,以便在嗣后的叠加过程中剔除不正常的QRS波,如室性早搏及伴有室内差异传导的室上性早搏等,然后进行叠加。经叠加后的心电信息,在频率置于25~250Hz时进行高通滤波,以显著地削弱低频心电信息而允许高频心电信息不经减弱地通过。最后,把这种经过放大、叠加、滤波的心电信息记录下来,便是信息叠加心电图或称高分辨心电图。
1700627868
1700627869
VLP的识别:VLP起始于QRS终末部并延伸入ST段内,表现为低振幅、高频的碎裂波,其中有一个或几个尖搏。识别VLP时,务必注意以下几点:①确定VLP的终点——通常把基础噪声(位于ST段后半部,通常在1μV以下)作为参考标志。当低振幅高频波超逾基础噪声3倍时便为VLP与噪声的拐点,亦即VLP的终点;②确定VLP的起点——各家所用标准不一。在经过滤波的叠加心电图上,如果在QRS波与低振幅高频碎裂波之间有一段等电位存在,则VLP的起点不难确定,然此种情况并不多见。在大多数情况下,VLP是与QRS波终末部融合在一起而延伸入ST段内的。在这种情况下,有的学者把QRS终末部低于40μV处作为VLP的起点,有的则把低于25μV或20μV处作为起点;③测定VLP的时限——自VLP起点至终点的距离便是VLP的时限,它至少为10ms;④测定总QRS时限——指在经过滤波的综合导联叠加心电图上,自QRS起点至高频波的振幅超逾基础噪声3倍以上之处的时距;⑤测定标准QRS时限——指在未经滤波的X、Y、Z或综合导联上所测得的最长的QRS时限;⑥观察RMS40——即观察经过滤波的综合导联叠加心电图上的QRS波最后40ms内的振幅大小,如果振幅≤25μV,表明有VLP存在。
1700627870
1700627871
VLP的阳性标准至今未完全统一,但大多数学者认为Denes所订的标准较为适当,即除外束支传导阻滞,在滤波为40Hz的条件下,符合下述三项中的两项或三项者可确定为VLP阳性:①QRS-D≥120ms;②LAS≥40ms;③RMS≤20μV。晚近尚有采用频域分析法的报道,认为该方法可以揭示心电信号的频率成分和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经时域分析难以发现的异常心电信息。
1700627872
1700627873
VLP的临床意义:VLP与心律失常有着密切关系,许多报道指出,MI后90%以上发生持久性室速的患者有VLP阳性,提示VLP阳性的病人,心室内的电活动呈不稳定状态,有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可能,并因此认为,VLP可作为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乃至猝死的预测指标。尚有报道认为,VLP检测的阴性结果更具预测意义,即VLP阴性者,其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可能性很小。也有报道指出,VLP与室壁运动失调和左室功能障碍的严重程度有关,即室壁运动失调越严重、或左室射血分数越低,则VLP的阳性检出率就越高。
1700627874
1700627875
综上所述,VLP的临床意义在于:①是心室内折返的标志,可有助于解释部分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病机理;②是心室内折返的定位依据,可为手术切除折返组织提供指南;③可作为部分室性心律失常,尤其是室速、室颤的预测指标;④可作为一种鉴别不明原因性晕厥病人的诊断方法;⑤可作为某些抗心律失常药物疗效观察的辅助指标。
1700627876
1700627877
VLP的临床局限性:已知VLP与室性心律失常,尤其是室速、室颤关系密切,但并非所有的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都会出现VLP。像其他检测方法一样,VLP检测同样具有假阳性和假阴性的问题。其原因为:①信号平均时触发点的不稳定,可使电位低小;②信号太小,无法从噪声中提取;③VLP发生太早,埋藏在QRS波群内;④信号出现太短暂,恰好落在QRS波之后,有时可被滤掉;⑤计算机识别误差;⑥非折返性室性心律失常一般不会出现VLP。不少学者认为:临床评定VLP的意义,还需与其他检查如运动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和电生理检查作综合性判断。VLP阳性者,运动能诱发室早,动态心电图能记录到室速,电生理检查能诱发持续性室速,则VLP意义基本肯定。VLP阳性伴射血分数<0.4,则心律失常事件发生几率成倍增长,1年内猝死率可达36%。因此,VLP可作为初筛指标:①原因不明昏厥都应作SAECG,VLP阳性者应进一步作电生理检查;②心肌梗死、心肌疾病者SAECG宜列为常规检查,VLP阴性者日后发生心律失常的几率极小;③VLP阳性者具持续室速、室颤史,应接受预防性治疗,包括药物、消融和植入自动复律除颤器。可见SAECG将成为心律学中一项重要检查方法,在心原性猝死防治中起积极作用。
1700627878
1700627879
(四)QT离散度(QT disperse, QTd)
1700627880
1700627881
QT离散度(QTd)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预测心脏复极同步的新指标。其定义为常规12导联心电图中最长QT与最短QT之差,一般将QTd的正常值上限定为<50ms,目前认为其可以较好地预测心律失常和猝死的发生。在不同导联上QT间期不同这一现象早已被发现,但在很长时间内被归因于非同步记录引起测量误差。Campbell和Cowan等采用了12导联同步记录心电图仪后,才首先证明不是测量误差,而是一种规律性的现象,并提出了QTd的概念。Day等在1990年发现QTd增大与室性心律失常及猝死密切相关,并提出QTd可作为预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及猝死的指标。随后的大量研究明确了QTd的重要临床意义,至今QTd已作为心肌复极不均匀性和电不稳定性的一个重要指标。国内自1995年以来也迅速在全国形成一个新的研究热点。
1700627882
1700627883
1.QTd的电生理机制
1700627884
[
上一页 ]
[ :1.70062783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