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629787e+09
1700629787
1700629788 3.炎症与免疫反应
1700629789
1700629790 (1)炎性介质与细胞免疫反应:Hp感染后各种炎症细胞相继被激活和趋化,造成炎症反应。炎症细胞释放的炎性细胞因子、氧化自由基、水解酶、溶解酶造成胃黏膜的损伤。慢性Hp感染者在黏膜内尚可看到淋巴滤泡,其中有对Hp起特异性反应的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
1700629791
1700629792 (2)体液免疫反应:Hp可刺激固有层T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产生特异性抗体,参与体液免疫反应。Hp的菌体、鞭毛、尿素酶等可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这些抗体可激活补体系统,产生趋化因子,造成损伤。
1700629793
1700629794 (3)自身免疫反应:Hp感染后能诱发机体的自身免疫反应,Hp感染形成的抗体与人胃窦部抗原有交叉免疫反应,这可能与热休克蛋白和某些抗体有关。Hp诱导的自身免疫反应可能在胃黏膜全层炎症的发生上起一定的作用。
1700629795
1700629796 三、幽门螺杆菌与胃溃疡
1700629797
1700629798 (一)幽门螺杆菌与胃溃疡的关系
1700629799
1700629800 Hp在胃溃疡中的检出率在世界各地的报道有所不同在早期的研究中,只从胃窦黏膜取活组织检测Hp,势必影响Hp的检测结果,其Hp的检出率59%~86%。最近的研究报道,Hp在胃溃疡中的检出率有升高的趋势:一组对170例胃溃疡的研究显示Hp的检出率是92%;另一组在芬兰的10个不同医院的276例胃溃疡,其Hp检出率82%。Hp检出率在不同的研究组中尚存较大差异,其原因除与诊断方法不统一有关外,显然这些结果也表明在不同国家,Hp的感染率不同。
1700629801
1700629802 近来有研究表明,根除Hp后可加速胃溃疡的愈合和降低胃溃疡的复发率。芬兰的一个多中心胃溃疡协作组对Hp在胃溃疡愈合和复发中的重要性进行了一项前瞻性的长期随访研究,结果显示在Hp阳性者12周溃疡复合率为76%;而在Hp阴性者为92%。对溃疡愈合患者随访一年,结果发现Hp阳性者一年的复发率为7%;而Hp阴性者一年之内则无一例溃疡复发。该研究有力地证明了Hp的存在不仅影响胃溃疡的愈合,而且也影响胃溃疡的复发。
1700629803
1700629804 (二)幽门螺杆菌在胃溃疡发生中的致病机制
1700629805
1700629806 Hp是慢性胃炎的重要病因,如果Hp持续存在,可以引起肠上皮化生,腺体萎缩及异常增生。在十二指肠溃疡中胃窦炎明显,而在胃溃疡中则为全胃炎,且伴有肠上皮化生及胃体黏膜腺体的萎缩。Hp对胃黏膜的损伤是通过炎症反应造成的。Googwin的“漏屋顶”学说(“the leaking roof” concept)把发炎的胃黏膜比喻为“漏雨的屋顶”。Hp的致病因子包括尿素酶、蛋白酶、磷脂酶、过氧化物酶以及Hp的毒素等都可以激活中性粒细胞和噬酸细胞,从中性粒细胞中释放出自由基而引起炎症反应。由Hp造成的黏膜损伤在胃酸和胃蛋白酶的共同作用下而导致胃溃疡的形成。Hp本身可刺激胃酸的分泌,而高胃酸更促使溃疡的形成。
1700629807
1700629808 四、幽门螺杆菌与十二指肠溃疡
1700629809
1700629810 (一)幽门螺杆菌与十二指肠溃疡的关系
1700629811
1700629812 Hp感染人群发生十二指肠溃疡的危险性为非感染者的9倍以上。其次十二指肠溃疡患者有较高的幽门螺杆菌检出率,80%以上甚至100%的十二指肠溃疡患者中存在Hp感染,在无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病史的患者中,无Hp感染的溃疡非常少见。有证据表明只有Hp的某些菌株与溃疡的发生有关,而且其致溃疡能力与VacA、CagA等相关,从十二指肠溃疡患者体内分离出的Hp多为产毒菌株,即Ⅰ型Hp菌株。此外,根除Hp可以加速溃疡的愈合;Hp根除还可以使溃疡复发率显著降低。这是Hp在十二指肠溃疡致病中起病因作用的最有力证据。抗Hp药物可促进溃疡愈合,达到与H2受体拮抗剂相近甚至相同的疗效,部分难治性十二指肠溃疡经抗Hp治疗得以愈合。Hp根除后,十二指肠溃疡的复发率明显降低已被研究证实。对700例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的复发情况进行分析,未根除Hp者,1年内溃疡复发率达80%,而根除Hp者,则仅为4%,差异显著。
1700629813
1700629814 (二)幽门螺杆菌在十二指肠溃疡发生中的致病机制
1700629815
1700629816 目前Hp导致十二指肠溃疡的致病机制主要有以下四种假说。
1700629817
1700629818 1.胃上皮化生学说
1700629819
1700629820 Hp通过定植于十二指肠内的胃化生上皮,引起黏膜损伤并导致十二指肠溃疡形成。这一过程与Hp相关性胃炎的致病过程相似。
1700629821
1700629822 2.胃泌素—胃酸学说
1700629823
1700629824 Hp是通过胃泌素及胃酸分泌的作用而导致溃疡的产生。目前有几种假说:①Hp的尿素酶水解尿素产生氨,使胃窦局部pH值增高,破坏了胃酸对胃泌素分泌的反馈性抑制作用,导致胃窦部G细胞胃泌素释放的增加。②胃窦黏膜中,释放胃泌素的G细胞与释放生长激素(SS)的D细胞相邻,SS通过旁分泌的途径抑制G细胞释放胃泌素。研究发现,Hp感染者的胃窦黏膜内D细胞数量、SSmRNA/rRNA及SS的含量低于无Hp感染者,故认为Hp相关性高胃泌素血症可能是D细胞释放SS减少的结果。③Hp感染者胃黏膜内的G细胞数量并不增多,而黏膜内胃泌素含量增高,提示可能是胃黏膜内的G细胞对刺激的敏感性增高的结果。④研究发现,血浆基础胃泌素水平的提高与胃窦炎症有关,Hp可能通过胃窦炎症而增加胃泌素释放。⑤胆囊收缩素(CCK)具有通过反馈机制降低胃泌素释放的作用,而Hp可使CCK对G细胞释放胃泌素的反馈机制发生障碍。
1700629825
1700629826 3.介质冲洗学说
1700629827
1700629828 此理论认为十二指肠黏膜的损伤是由于从胃内排至十二指肠的炎症介质所造成。这些介质随胃液排入十二指肠。从而引起免疫反应和黏膜损伤,并导致十二指肠溃疡产生。但仅是从胃至十二指肠的介质本身可能不足以导致溃疡产生,胃酸等导致的黏膜损伤可能为Hp引起十二指肠溃疡的先决条件。
1700629829
1700629830 4.免疫损伤学说
1700629831
1700629832 Hp通过免疫机制导致溃疡的产生。此学说法认为黏膜损伤是未能根除Hp而引发的持续免疫反应的结果,Hp导致从急性炎症反应到体液及细胞免疫等一系列免疫反应,并导致黏膜损伤的发生。
1700629833
1700629834 五、幽门螺杆菌与胃癌
1700629835
1700629836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人群中具有较高感染率的Hp与胃癌的关系已受到广泛关注。目前多数研究认为,胃癌可能是Hp长期感染与其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慢性胃炎→胃黏膜化生→肠化生→异型增生→胃癌这一癌变模式中,Hp可能起着先导作用。现在世界卫生组织已将Hp列为Ⅰ类致癌原。Hp也是胃黏膜相关性淋巴样组织(MALT)淋巴瘤重要的致病因素。
[ 上一页 ]  [ :1.70062978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