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630287e+09
1700630287 (二)个体因素
1700630288
1700630289 遗传性特异质体质或遗传因子的变异均可使某些人对一些药物的敏感性增加。例如一些与药物代谢有关的酶类(如P450同功酶)的遗传性多形性差异导致药物在某些个体中的代谢特殊,使药物变成有毒物质而引起肝损害,这种个体差异可能与常染色体隐性基因有关。如异烟肼在肝内经乙酰化后分解为异烟酸和乙酰肼,乙酰肼与肝内大分子共价结合造成肝细胞坏死。由于个体乙酰化酶数量和活性的差别,使得某些个体乙酰肼产生过多过快,而使其肝毒增大。药物或其他代谢物作为半抗原与肝特异蛋白结合成为抗原引起变态反应性炎症损伤。因此,过敏体质或有药物过敏史的患者,更易发生药物性肝炎。
1700630290
1700630291 (三)原发病对药物性肝损害产生的影响
1700630292
1700630293 有慢性肝病、肾功能不全、营养不良的患者均可增加机体对药物毒性的易感性。例如结核病患者中HBsAg阳性的携带者在应用抗结核药物治疗时发生肝损害的几率比无HBV感染者高3倍以上。
1700630294
1700630295 (四)性别和年龄对药物性肝损害产生的影响
1700630296
1700630297 药物性肝损害较多见于女性。老年人易发生药物性肝损害,其原因可能与微粒体酶系统活性降低,肝肾功能减退,以及随着年龄的增长疾病增多,用药的机会增多有关。例如氟氯西林引起的肝炎常出现在老年人中。新生儿肝内药物代谢酶系统发育不全,因此某些婴儿在使用维生素K、抗疟药和解热镇痛药后可能引起黄疸,甚至诱发核黄疸。
1700630298
1700630299 (五)疗程与剂量对药物性肝损害产生的影响
1700630300
1700630301 一般对肝细胞有直接毒性的药物与应用剂量有关。剂量越大疗程越长,肝损害也越重。如四氯化碳、黄药子引起肝损害的潜伏期及病情的轻重与药物的剂量相关,剂量越大,潜伏期越短,病情越重。多数患者在服黄药子总量达500~1500g后发病。
1700630302
1700630303 (六)其他
1700630304
1700630305 妊娠可加重肝脏的负担,在妊娠期使用某些药物可诱发肝脏脂肪变性。饮酒引起肝脏酶系统功能降低,造成酒精性肝损害。
1700630306
1700630307 三、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类型及诊断方法
1700630308
1700630309 药物性肝损害按其临床特征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型;按其损害部位又可分为肝细胞型、肝内淤胆型、混合型、肿瘤型和胆红素代谢障碍型等。
1700630310
1700630311 1.急性药物性肝损害
1700630312
1700630313 (1)肝细胞型 ①急性肝炎型:药物引起肝实质细胞的损害或坏死,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病理改变均与急性病毒性肝炎类似。②急性脂肪肝型:主要是药物引起肝细胞的脂肪变性,其临床表现类似妊娠急性脂肪肝。
1700630314
1700630315 (2)急性肝内淤胆型 药物引起胆汁分泌过程发生障碍,使胆汁不能到达十二指肠而反流入血液,临床上引起明显黄疸。临床表现类似于病毒性肝炎的胆汁淤积型或梗阻性黄疸。
1700630316
1700630317 (3)混合型 有许多药物引起的肝损害不易归类,病理上兼有肝实质损害和胆汁淤积的两种病理改变,因此称之为混合型。国际卫生组织所属医学科学国际组织委员会认为:当ALT上升至正常上限2倍以上时,ALT/ALP≥5,为“肝细胞型”;ALT/ALP≤2,为“肝内淤胆型”;ALT和ALP均升高,ALT/ALP在2~5之间,为混合型肝损害。
1700630318
1700630319 2.慢性药物性肝损害
1700630320
1700630321 医学科学国际组织委员会认为:如肝功能异常持续时间不超过3个月,为“急性肝损伤”;如肝功能异常持续时间超过3个月,为“慢性肝损伤”;而我国临床上一般以第一次发病,肝功能异常持续半年以内的肝损伤为急性,两次以上发病或肝功能异常持续半年以上者为慢性。
1700630322
1700630323 (1)慢性肝炎型 临床表现与病理改变均与肝炎病毒引起的慢性活动性肝炎相似。潜伏期较长,6个月~2年,起病缓慢,多在长期用药的情况下发生,有乏力、厌食、肝区疼痛、黄疸等症状,可有肝脏肿大、肝掌、蜘蛛痣等慢性肝病的体征,及关节痛、皮疹、闭经、多毛、痤疮等肝外系统表现。血清ALT升高,胆红素升高,凝血酶原时间延长,γ-球蛋白增高,IgG、IgM增高,此外尚能检测到自身抗体。多数病人停药后可恢复,再次用药症状迅速出现。
1700630324
1700630325 (2)慢性肝内淤胆型 氯丙嗪和磺胺类等还可引起慢性胆汁淤积,临床有长期黄疸的表现,肝、脾肿大,肝功能异常,血清ALP和胆固醇明显增高,结合性胆红素增高。
1700630326
1700630327 (3)慢性脂肪肝型 长期应用生长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门冬酰胺酶等可引起像长期饮酒所致的酒精性脂肪肝一样的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
1700630328
1700630329 (4)肝血管病变型 6-巯鸟嘌呤和口服避孕药可引起肝静脉血栓形成和肝静脉阻塞综合征。某些抗肿瘤药物可直接损伤血管壁引起血管周围肝细胞坏死,继而引起肝小静脉阻塞病。
1700630330
1700630331 (5)肝硬化 以上任何一型肝损害长期持续发展均可演变成为坏死后肝硬化、脂肪性肝硬化、胆汁性肝硬化或淤血性肝硬化等。
1700630332
1700630333 3.其他
1700630334
1700630335 (1)无症状性肝肿大 临床症状轻,但有肝脏肿大,轻度ALT和丙种球蛋白升高。病理组织学改变也很轻,仅有肝细胞肥大。
1700630336
[ 上一页 ]  [ :1.70063028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