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631888e+09
1700631888
1700631889 表4-13 慢性GVHD的症状和体征
1700631890
1700631891
1700631892
1700631893
1700631894 2.防治
1700631895
1700631896 慢性GVHD没有特异性的预防方法,由于急性GVHD是发展为慢性GVHD的高危因素,故预防慢性GVHD的主要方法是减少急性GVHD的发生和降低急性GVHD程度。药物预防方面选用CsA等神经钙蛋白抑制剂,能减少慢性GVHD的发生及严重程度。
1700631897
1700631898 慢性GVHD由于病变累及多个器官,而且伴血液学和免疫学功能障碍,因此慢性GVHD治疗较困难。慢性GVHD一旦明确诊断,选择治疗方案时需考虑以下危险因素:皮肤广泛累及、血小板减少、进展型慢性GVHD。强的松联合一种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calcineurin inhibitor, CNI),比如CsA或者FK506,被认为是一线治疗的标准方案,使用该方案,高危患者的3年生存率为52%。难治性慢性GVHD患者对激素为基础的一线治疗无效,应进行二线治疗。二线治疗无标准的治疗方案,在过去十年内尝试的治疗方法包括:①抑制T细胞活性、增殖或存活的免疫抑制剂,如MMF、雷帕霉素(rapamycin)、抗IL-2α受体单抗等;②抗细胞因子或抑制B细胞的药物,TNF-a拮抗剂(etanercept)、利妥昔单抗(rituximab)等;③紫外线A照射(PUVA)和体外光疗(ECP)。以上治疗方案作为挽救治疗的总有效率在30%~70%以上,完全缓解率可达5%~50%。
1700631899
1700631900 (三)肝静脉窦阻塞综合征(SOS)
1700631901
1700631902 1.诊断
1700631903
1700631904 肝静脉窦阻塞综合征(sinusoidal obstruction syndrome, SOS)又称肝静脉阻塞病(venoocclusive syndrome, VOD),是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出现的一种严重早期并发症,其发生率为6%~54%死亡率为3%~67%居移植相关死亡的第3位。临床诊断标准为移植后21d内胆红素超过,34μmo1/L且至少有,以下3条中的2条:①肝肿大(通常疼痛);②腹水;③体重增加超过原有的5%。实验室辅助检查有肝组织活检和肝静脉压测定,但易引起出血;其他非侵袭性检查包括影像学检查如超声、彩色多普勒、磁共振;血液学检查如检测TNF-α、IL-2、透明质酸(HA)、CA-125、纤溶酶原活化物抑制剂-1(PAI-1)等升高,AT-Ⅲ、蛋白C、vwF切割蛋白酶ADAMTS13活性降低。
1700631905
1700631906 2.防治
1700631907
1700631908 避免主要的危险因子仍然是预防SOS的最成功的方法,如患有急性肝炎的患者推迟移植期,降低细胞毒药物的剂量及分次TBI, 还可选择CD34阳性干细胞移植等。其他可能有效的预防方法有低剂量肝素、前列腺素E1、己酮可可碱(一种TNF-α阻滞剂)、熊去氧胆酸等。也可用新鲜冰冻血浆预防SOS, 有报道使用新鲜冰冻血浆加肝素预防,SOS的发生率为5.9%,而未预防及单用肝素的分别为15.7%与20%。
1700631909
1700631910 目前治疗SOS患者血管阻塞的主要策略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的应用。但是t-PA易致出血,不能用于肝衰竭的患者。同样在高危患者,前列腺素E(PGE1)的毒性远远大于它所带来的治疗效应。去纤苷(defibrotide)是一种单链多聚脱氧核糖核苷的钠盐,近年来研究证实其对SOS的治疗有效,且毒性小,不影响全身凝血活性。2002年美国一项多中心的临床研究报道了87例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重症SOS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的患者应用去纤苷,用量为5~6mg/(kg·d),用药的中位时间为15d, 结果36%患者获得完全缓解,研究显示去纤苷无明显毒副作用,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SOS药物。有报道应用血浆置换可以消除炎症因子及一些促凝成分,从而缓解肝衰竭。经颈静脉肝内门脉系统分流术也可用于SOS的治疗,但临床经验有限。
1700631911
1700631912 (四)植入综合征(ES)
1700631913
1700631914 1.诊断
1700631915
1700631916 植入综合征(engraftment syndrome, ES)是发生于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中性粒细胞恢复过程中,以发热、皮疹和非心源性肺水肿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又称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capillary leak syndrome, CLS)。早期报道通常局限于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最近报道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中,尤其采用非清髓性预处理方案的患者中也经常发生。Spitzer推荐下列诊断标准:主要诊断标准为:①体温≥38.3℃,无确定的感染原;②非药物所致的红斑性皮疹,累及全身皮肤25%以上;③表现为弥漫性肺浸润的非心源性肺水肿及缺氧症状。次要诊断标准为:①肝功能异常,总胆红素≥34μmol/L或转氨酶水平≥基值2倍以上;②肾功能不全,肌酐≥基值2倍以上;③体重增加≥基础体重的2.5%;④不能用其他原因解释的一过性脑病。确诊ES需要3条主要诊断标准或2条主要标准加1条或1条以上次要标准。
1700631917
1700631918 2.治疗
1700631919
1700631920 目前还没有治疗ES的标准方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轻度ES(如一过性低热、局限性皮疹)可以不处理,在造血完全恢复和停用细胞因子、抗生素后能自行缓解。皮质激素对进展性或全身性ES效果显著,能够降低持续时间及减轻疾病程度。也有学者应用C1酯酶抑制剂阻断补体激活途径,获得了较好的疗效。另外降低血容量、改善血管通透性的药物可能增加CsA及FK506的肾毒性,应慎用,尤其是袢利尿剂;多巴胺常用于改善肾血流灌注;ES患者一旦发生呼吸衰竭,往往需要机械通气支持。
1700631921
1700631922 (五)移植相关血栓性微血管病(TA-TMA)
1700631923
1700631924 1.诊断
1700631925
1700631926 移植相关血栓性微血管病(transplant associated-thrombotic microangiopathy, TA-TMA)是指发生于移植后,以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消耗性血小板减少以及脏器功能不全为临床特征,包括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和溶血尿毒症综合征(HUS)在内的一组疾病的总称。TA-TMA于1980年被首次报道。TA-TMA的发生率,各文献报道很不一致,约在0~94%之间。国际工作组定义的TA-TMA诊断标准为:①外周血破碎红细胞(schistocyte)>4%;②新发生的、或持续的血小板减少症;③突发性乳酸脱氢酶(LDH)持续升高;④血红蛋白降低,或需要输血;⑤血清结合球蛋白降低。临床可以观察到两种类型的TA-TMA: ①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CNI)肾毒性(或神经毒性)相关的微血管溶血性贫血(MHA); ②与CNI毒性无关的TMA, 包括HUS和多因素暴发性TMA。
1700631927
1700631928 2.治疗
1700631929
1700631930 目前,TA-TMA尚无肯定的治疗措施。对于在应用CsA和(或)FK506过程中出现的TA-TMA, 应停用上述药物,换用硫唑嘌呤、抗T细胞抗体等其他免疫抑制剂,如同时存在GVHD, 可适当加大糖皮质激素的用量。血浆置换可用于TMA的治疗,但疗效欠佳,Sarkodee-Adoo等对11例患者应用此方法,2例有效,9例无效死亡。其他如内皮抗凋亡因子、TNF-α拮抗剂、一氧化氮(NO)以及去纤苷(defibrotide)治疗可能对阻断TA-TMA的发病机制有一定作用,但疗效尚不肯定。
1700631931
1700631932 (六)肺部非感染性并发症
1700631933
1700631934 1.特发性肺炎综合征(IPS)
1700631935
1700631936 (1)诊断 特发性肺炎综合征(idiopathic pneumonia syndrome, IPS)的发病率占清髓性移植后并发症的3%~15%,但死亡率高达60%多伴发于年龄>40岁、采用清髓性预处理、尤其是应用大剂量TBI、并发GVHD的患者。临床表现,类似CMV-间质性肺炎,但血CMV多为阴性,抗CMV治疗无效,而免疫抑制剂治疗有效;多伴有慢性GVHD的临床表现;肺功能主要表现为一氧化碳弥散(DLCO)下降,但也可伴有阻塞性通气功能受损及残气量增加。
1700631937
[ 上一页 ]  [ :1.70063188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