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632122
MM的病因目前尚未完全明确。电离辐射、慢性抗原刺激、遗传因素、病毒感染等可能与MM发病有关。研究发现放射线职业人群的发病率显著高于正常人群,发病率高低与接受的放射线剂量成正相关,提示电离辐射可诱发此病。少数文献报告某些化学物质如石棉、砷、杀虫剂、石油、塑料、橡胶类长期接触可诱发此病。长期慢性抗原刺激者较易发生MM。
1700632123
1700632124
二、发病机制
1700632125
1700632126
浆细胞由B淋巴细胞发育、分化而来,是一个多步骤且涉及多个解剖部位的过程。目前认为多发性骨髓瘤细胞虽然主要表现B细胞—浆细胞特点,但起源却是较前B细胞更早的造血前体细胞的恶变。至于造血前体细胞发生恶变的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近年来也有学者认为MM细胞来源自分化晚期的B细胞。
1700632127
1700632128
(一)分子遗传学改变
1700632129
1700632130
众多证据表明MM的发生与癌基因有关,c-myc基因是具有螺旋—环—螺旋基本结构区的亮氨酸转录因子,调节肿瘤的生长和进展。研究发现马法兰耐药的MM患者常过度表达c-myc蛋白,c-myc失调刺激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β(PDGF-β)受体分子表达,并减少了PDGF-ββ(含两个β链的同型二聚体PDGF)的释放。MM中11q13的断裂点与IgH基因易位后,受IgH强启动子和增强子的控制,基因产物CyclinD1过度表达,研究发现MM患者t(4;14)的异常与CyclinD1表达有关。Cook等研究发现CyclinD1阳性的骨髓瘤患者生存率较高。磷酸化的Rb21蛋白具有抑癌活性,可下调IL-6的表达,Rb21基因失活或表达减少可能与MM的发病有关。研究发现超过40%的MM患者存在癌基因ras突变,骨髓瘤细胞中癌基因ras突变选择性上调cox-2表达,可导致黏附于细胞外基质蛋白的增高以及化疗药物的抵抗。
1700632131
1700632132
(二)感染人类疱疹病毒28(HHV28)
1700632133
1700632134
研究表明,HHV28特异性感染MM患者骨髓基质中的非肿瘤性树突状细胞,但还需进一步证实这种病毒在骨髓瘤发病中的作用。研究还发现,MM细胞表达CD45+、CD20-、PAX25-以及CD138+,这些均是EB病毒编码的RNA, 但缺乏EB病毒晚期表面膜蛋白。
1700632135
1700632136
(三)骨髓微环境影响
1700632137
1700632138
骨髓瘤细胞的生长、生存与骨髓微环境密切相关。骨髓瘤细胞通过黏附分子与骨髓基质细胞发生结合,诱导基质细胞分泌破骨细胞活化因子如IL-1、IL-6、TNF-β。此外,骨髓瘤细胞表面还表达高密度的CD38,CD38可以作为黏附受体引导浆细胞进入骨髓腔。破骨细胞具有支持原发性骨髓瘤生长的能力,而成纤维细胞激活蛋白影响肿瘤发生并选择性表达于上皮及间质细胞,促进骨髓瘤细胞的存活。
1700632139
1700632140
(四)黏附分子受体
1700632141
1700632142
黏附分子的异常表达可以促进骨髓瘤细胞与细胞外基质蛋白及骨髓基质细胞黏附。浆细胞上的CD38作为黏附受体与血管内皮细胞上表达的CD31配体结合,CD38、CD31的相互作用可能是浆细胞由内皮进入骨髓腔的机制之一。进入后又由CD44、CD138等介导与细胞外基质蛋白发生黏连,几乎所有的MM患者CD138均与胶原相结合,这可能是恶性浆细胞归巢于骨髓的重要原因之一。CD56是表达于大多数MM病人中的一种神经黏附分子,对于传统化疗患者而言,CD56表达阴性患者预后更差。研究表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I(IGF2I)可以诱导IL-6依赖的MM细胞增殖。
1700632143
1700632144
三、临床表现
1700632145
1700632146
MM起病缓慢,可数月至十多年无症状,早期易被误诊。MM的临床表现主要有贫血、骨痛、肾功能不全、感染、出血、神经系统症状、高钙血症、淀粉样变性等。
1700632147
1700632148
(一)骨痛、骨骼变形和病理骨折
1700632149
1700632150
骨髓瘤细胞分泌破骨细胞活性因子而激活破骨细胞,使骨质溶解、破坏,骨骼疼痛是最常见的早期出现的症状,约占70%疼痛程度轻重不一,早期常是轻度的、暂时的,随病程进展可以变为持续而严重,多为腰骶椎骨,、胸骨、肋骨疼痛,初起时疼痛可为阵发性或游走性,后渐加重而呈持续性,局部有压痛隆起或波动感,可伴发病理性骨折,经常在负重部位,常有几处骨折同时发生。除骨痛、病理性骨折外,还可出现骨骼肿物,常为多发性,常见部位是胸肋骨、锁骨、头颅骨、鼻骨、下颌骨等。
1700632151
1700632152
(二)贫血和出血倾向
1700632153
1700632154
贫血较常见,为首发症状,贫血程度不一,一般早期贫血轻,后期贫血严重。造成贫血的主要原因是骨髓中瘤细胞恶性增殖浸润,影响造血功能。血小板减少,出血多见,尤其是皮肤黏膜出血,严重者可见内脏及颅内出血。
1700632155
1700632156
(三)肝、脾、淋巴结肿大和其他
1700632157
1700632158
瘤细胞浸润、淀粉样变性引起,一般肝、脾轻度肿大,少数可有关节疼痛。
1700632159
1700632160
(四)继发感染
1700632161
1700632162
感染多见于细菌,亦可见真菌、病毒,最常见为细菌性肺炎、泌尿系感染、败血症,病毒性也可见。正常多克隆B细胞—浆细胞的增生、分化、成熟受阻,正常多克隆免疫球蛋白生成减少,异常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生成增多,缺乏免疫活性,机体免疫力下降,导致感染反复发生。
1700632163
1700632164
(五)肾功能损害
1700632165
1700632166
肾脏病变比较常见又具有特征性。仅分子量很小的轻链能被肾小球滤过,被肾小管重吸收。由于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及轻链生成过多,加重肾小管负担造成肾小管损害。50%~70%病人尿检有蛋白、红细胞、白细胞、管型,出现慢性肾功能衰竭、高磷酸血症、高钙血症、高尿酸血症,可形成尿酸结石。
1700632167
1700632168
(六)高黏滞综合征
1700632169
1700632170
常见症状有头晕、眼花、视力障碍,并可突发晕厥、意识障碍。高黏滞血症的发生和血中免疫球蛋白浓度和类型有关,多见于IgM型MM, 因IgM型分子量大、形状不对称并有聚集倾向。眼底检查可见视网膜静脉扩张呈结袋状扩张,伴有渗血、出血。
1700632171
[
上一页 ]
[ :1.70063212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