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632333
近年来GEP的研究取得较大进展,可反映MM某些染色体改变,发现细胞周期基因联合表达和上调与细胞遗传学异常相关联,准确检测-13q, 确定14q32异位,区分MM早期与晚期,用于进展期与缓解期分级,药物治疗机制的研究,确定新的分子治疗靶位,还有助于MM骨髓微环境的研究。
1700632334
1700632335
八、鉴别诊断
1700632336
1700632337
(一)反应性浆细胞增多症
1700632338
1700632339
常与细菌感染、病毒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肝脏疾病等伴发,骨髓中浆细胞增多,均为正常成熟浆细胞,血清免疫球蛋白无M蛋白,呈正常多克隆性增多,且水平升高有限,IgH克隆性重排阴性、浆细胞CD56阴性,临床上常有原发性疾病的表现,无MM相关的临床表现。
1700632340
1700632341
(二)意义未明的单克隆丙种球蛋白血症(MGUS)
1700632342
1700632343
MM早期易与MGUS混淆。MGUS具有以下特点:骨髓浆细胞<10%,形态正常,且浆细胞标记指数(PCL)<0.8%;M蛋白IgG<30g/L,IgA<20g/L,正常免疫球蛋白不减少;无溶骨性骨损和MM相关症状和体征。约1%MGUS患者数年后有可能进展为MM。
1700632344
1700632345
(三)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
1700632346
1700632347
原发性巨球蛋血症又名Waldenström(s)巨球蛋白血症,属浆细胞病范畴。血清中虽有大量单克隆免疫球蛋白IgM, 但骨髓中有淋巴样浆细胞增生、浸润而非骨髓瘤细胞,一般无溶骨性病变,高钙血症、肾功能不全少见。需与IgM型MM鉴别。
1700632348
1700632349
(四)原发性系统性淀粉样变性
1700632350
1700632351
淀粉样物(即免疫球蛋白的轻链)沉淀于组织器官中而引起。可有血清M蛋白和本—周氏蛋白尿,但骨髓中无骨髓瘤细胞,也无溶骨病变,无高钙血症、高黏滞综合征。
1700632352
1700632353
(五)重链病
1700632354
1700632355
血清中仅有单克隆免疫球蛋白重链存在,轻链缺如。无本—周蛋白尿,多无骨骼破坏等临床表现。
1700632356
1700632357
(六)骨转移癌
1700632358
1700632359
常有原发肿瘤,骨痛多在静止尤其是夜间时严重。一般血中无M成分,即使伴发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增多,其增高水平也有限。多伴有成骨表现,溶骨缺损周围骨密度增加,血清碱性磷酸酶升高。骨髓穿刺或活检可见成堆转移癌细胞,该细胞形态及分布与骨髓瘤细胞显著不同。
1700632360
1700632361
(七)骨结核病
1700632362
1700632363
骨结核骨痛多轻微,钝痛,休息时减轻,劳动后加重,不影响夜间睡眠。骨骼X线片显示受累椎体变窄,边缘不整齐,密度不均匀,常见死骨形成。
1700632364
1700632365
九、治 疗
1700632366
1700632367
多发性骨髓瘤(MM)的化疗始于20世纪60年代,此后30年中,马法兰(美法仑,melphalan)联合泼尼松〔MP, 马法兰8mg/(m2·d),d1~4,泼尼松60mg/(m2·d),d1~4〕一直是MM的标准治疗方案。直到1996年,才有研究证实,大剂量化疗加干细胞移植(SCT)可为患者带来益处。近5年来,对疾病发病机制认识的深入和一些新药的出现,使得MM的治疗发生了划时代的改变,患者的生存预后得到明显改善。目前MM的治疗目的、目标已发生变化,MM的治疗目的是使患者迅速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获得长期生存,最终目的“治愈”。治疗目标是在可耐受的情况下,尽早获得CR, 最大限度降低肿瘤负荷,减少重要脏器功能受损,以利后续治疗;通过必要的疗程和必要的巩固和维持治疗,提高疗效持续时间。
1700632368
1700632369
(一)化学治疗
1700632370
1700632371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MP方案被认为是年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标准治疗方案。80年代开始,多药联合化疗方案出现,如VAD(长春新碱、多柔比星、地塞米松)方案、M2方案(长春新碱、卡氮芥、美法仑、环磷酰胺、泼尼松)使有效率有所提高,但中位存活期并无显著延长。MP方案应用方便,适用于门诊和家庭用药,一般用于肿瘤负荷量较小的患者,但治疗效果不令人满意,有效率在30%~60%,中位生存期为21~30个月,完全缓解率(complete remission, CR)<5%。M2方案一般用于肿瘤负荷量较大的患者,起效快,该方案的有效率除个别报道略优于MP方案外,多数学者认为与MP方案比较,总有效率与中位生存期无显著差别。部分对MP方案无效者换用M2方案可能达到缓解。由于烷化剂对造血干细胞会造成伤害,故对于符合自体干细胞移植的患者,常用VAD方案作为移植前的诱导治疗。VAD方案对45%~66%难治性患者有效,对MP方案耐药患者,仍可取得较好疗效。但这个方案需要使用大剂量的糖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可增加感染等不良反应。
1700632372
1700632373
近年来,在MM的治疗上,认识到大剂量化、放疗并以自体干细胞移植(ASCT)作为支持,疗效显著优于传统化疗。目前认为对MM而言,获得CR才有可能长期生存,故对于年龄<65岁的MM患者,尽可能进行大剂量化、放疗,争取达到CR。对于68岁以上的患者,宜首选MP方案为基础的治疗方案,不宜大剂量化、放疗。50岁以下的患者,应积极行大剂量化、放疗联合造血干/祖细胞移植,对50~65岁的患者,则应根据具体情况斟酌处理。
1700632374
1700632375
(二)靶向治疗
1700632376
1700632377
多发性骨髓瘤的靶向治疗主要是针对骨髓微环境中MM细胞生长和生存的治疗方法。在治疗过程中不仅要杀伤肿瘤细胞,抑制其生长,诱导其凋亡;又要通过药物治疗,改变微环境,改变肿瘤细胞与微环境的接触方式,使骨髓瘤细胞无法在骨髓中生存而达到治疗MM的目的。目前活跃于临床治疗中的新药:
1700632378
1700632379
1.沙利度胺(反应停,thalomid, thal)
1700632380
1700632381
沙利度胺治疗MM的作用机制:①抗血管新生:通过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阻止肿瘤新生血管生成而起到抗肿瘤的作用。②免疫调节作用:通过抑制基质细胞对骨髓瘤细胞的黏附,降低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抑制肿瘤坏死因子,调节T淋巴细胞的作用而诱导瘤细胞凋亡。③对瘤细胞的直接作用:沙利度胺能抑制MM细胞DNA合成,抗肿瘤细胞增殖。用法为50~200mg/d,分2~3次口服。主要的副作用包括便秘、疲乏、嗜睡、深部静脉血栓形成和周围神经病变。本药可致畸胎,妊娠妇女禁用本药。沙利度胺单药治疗复发和难治性MM有效率约为30%左右,与地塞米松联合可提高有效率至63%。
1700632382
[
上一页 ]
[ :1.70063233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