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633111e+09
1700633111
1700633112 (二)控制目标
1700633113
1700633114 见表5-7。
1700633115
1700633116 表5-7 糖尿病生化指标控制目标值
1700633117
1700633118
1700633119
1700633120
1700633121 四、病因及发病机制
1700633122
1700633123 (一)1型糖尿病
1700633124
1700633125 1.遗传学方面
1700633126
1700633127 多因素遗传,白人HLA DRW3、DRW及DR3、DR4频率增加;我国1型DM HLADR3频率也增加。澳大利亚发现了一个可激发1型DM的发病基因,定位于染色体29。美国ADA报告DM儿童的同胞中约10%可能在50岁左右发病。
1700633128
1700633129 目前通过全基因组扫描,发现至少20个T1DM易感基因位点,已知有VitD受体(VDR)基因、白细胞介素-6(IL-6)基因、IL-12β、淋巴酪氨酸磷酸酶(LYP)基因、PTPN22、小泛素样修饰分子(SUMO)-4基因、转录调控因子T-bet基因等。易感基因只能解释部分T1DM家族聚集性,易感基因只能赋予个体对该病的易感性,其发病率常依赖于多个基因的共同参与及环境因素的影响。
1700633130
1700633131 对家族资料基因组筛查表明,10个不同染色体上至少17个位点(染色体片段)与1型DM的遗传易感性有关。这些染色体片段10分摩尔大小。在对1型DM全基因组随机化标记的蛋白质组分分析中,通过已识别的蛋白基因的定位图,可以肯定地识别较大染色体片段上的有关基因,这比分子遗传学分析速度快且经济。
1700633132
1700633133 丹麦的Pociot提出非HLA基因对1型DM的重要性,认为非HLA基因综合作用相当于甚至超过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基因。在10个染色体上,至少已发现17个非MHC位点与1型DM易感性有关。
1700633134
1700633135 2.自身免疫
1700633136
1700633137 利用白细胞介素2(IL-2)和白细胞介素6(IL-6)细胞株检测1型DM患者单个核细胞体外诱生IL-2和IL-6的能力,见到IL-2水平显著降低,IL-6水平明显增高,说明免疫功能紊乱和淋巴细胞参与发病。此外,还可在患者血清中测得下述抗体:①胰岛细胞抗体(ICA); ②补体结合性ICA(CF-ICA); ③胰岛素抗体(AIA); ④胰岛素受体抗体;⑤谷氨酸脱羧酶(GAD)抗体,抗GAD与ICA、AIA三者同为直接B细胞免疫学标志。
1700633138
1700633139 英国剑桥大学Cooke医师报告CD4、CD8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均参与T1DM的病理进程。DM鼠的研究表明:致病性CD4细胞系Th1表型,CD4Th1淋巴细胞促进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反应,从而引起胰岛细胞的损害而导致DM。
1700633140
1700633141 3.病毒感染
1700633142
1700633143 腮腺炎、柯萨奇B4、风疹、水痘、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脑心肌炎及肠呼吸道病毒等均可引起胰岛感染,使胰岛细胞受损、坏死而引起1型DM, 各种病毒感染后至发病的潜伏期差异甚大。
1700633144
1700633145 4.近有报道黏附分子有对免疫活性细胞的归巢、迁移、刺激信号的传递作用,参与T1DM的发病。
1700633146
1700633147 (二)2型糖尿病
1700633148
1700633149 1.遗传因素
1700633150
1700633151 90%以上有遗传因素,可能发生在第11对染色体上,导致产生异常的胰岛细胞而合成异常的胰岛素原。已发现8个家系,其中3个有异常的胰岛素原,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基因,有不同的外显率,同卵孪生儿共显率达90%以上。
1700633152
1700633153 胰岛素作用的遗传缺陷所致的2型DM, 主要为胰岛素受体基因异常。其共同特点为:①明显的胰岛素抵抗;②糖尿病程度不重;③常伴黑棘皮病。
1700633154
1700633155 现就胰岛素受体基因突变的可能分子机制和其与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之间关系介绍如下。
1700633156
1700633157 (1)胰岛素受体基因突变的可能分子机制:胰岛素受体(INSR)是细胞表面的一种糖蛋白,由两个α亚单位和两个β亚单位所构成的异四聚体。编码人胰岛素受体的基因位于第19对染色体断臂的末端,为一系列重复的核苷酸序列,全长超过150kb。胰岛素与位于膜外的α亚单位结合后的信息,通过跨膜的β亚单位传到膜内,引起受体及其底物发生一系列的磷酸化反应而介导胰岛素生物效应的发挥。根据胰岛素受体功能的损伤机制可将胰岛素受体基因分为5种类型。
1700633158
1700633159 1)突变抑制受体的生物合成:这可能由于形成了成熟前链终止密码导致INSR基因完成全部或部分缺失,从而降低了mRNA的表达使INSR的生物合成受到抑制。
1700633160
[ 上一页 ]  [ :1.70063311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