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634727e+09
1700634727
1700634728 四、复苏后支持治疗
1700634729
1700634730 复苏后治疗,对改善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和多器官功能衰竭的早期病死率,以及脑损伤引起的病死率,有重要的意义。
1700634731
1700634732 复苏后治疗的起始目标是:①使心肺功能和全身灌注特别是脑灌注最优化;②将心脏骤停的院外病人CPR后转运到医院的急诊室(ED),并继续在有良好设施的ICU充分治疗,努力寻找引起心脏骤停的原因;③进行预防再发心脏骤停的治疗;④开始有关提高长期生存和神经功能恢复治疗;⑤改善复苏后预后。
1700634733
1700634734 复苏后治疗是进一步生命支持(ACLS)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病人仍有很高的病死率。最初72h的预后很难评估,也很难估计复苏存活者以后能否恢复正常生活。复苏后的阶段,医务人员应当:①优化血流动力学、呼吸和神经支持;②确认并治疗引起心脏骤停的可逆性病因;③监测体温,并考虑体温和代谢调节障碍的处理措施。
1700634735
1700634736 (一)自主循环恢复(ROSC)
1700634737
1700634738 复苏后治疗的主要目标是重建有效的器官和组织灌注。ROSC恢复后医务人员应考虑和处理引起心脏骤停的原因,及所有缺血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问题。复苏后可能出现明显的心肌损伤和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需要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大多数复苏后死亡发生在24h内,伴有昏迷的心脏骤停病人,存活出院后大约有20%一年后神经功能恢复。越来越多的令人兴奋的措施和良好的实践被证实可改善其自主循环恢复后病人的预后。
1700634739
1700634740 医生应该反复评估和处理生命体征异常或心律失常,并深入评估病人的病情可能出现的变化。确认并处理任何心脏的、电解质的、毒理学的、肺的和神经性的致心脏停止原因是很重要的。
1700634741
1700634742 (二)体温调节
1700634743
1700634744 1.诱导低体温
1700634745
1700634746 自发性低体温(允许性轻度低体温)和主动诱导的低体温对复苏后治疗均有作用。
1700634747
1700634748 2.心脏骤停后降低体温
1700634749
1700634750 降低体温能改善代谢终点。医务人员不应主动恢复那些血流动力学稳定的、心脏骤停复苏后自发性低体温(>33℃)。轻度低体温对病人的神经功能恢复有益,而且没有严重的并发症。复苏后昏迷且血流动力学稳定的病人,主动诱导低体温是有益的。因此,心脏骤停病人,ROSC恢复后无意识者,应降低体温至32~34℃,持续12~24h。
1700634751
1700634752 3.体温过高
1700634753
1700634754 复苏后体温高到正常以上,会出现氧供与氧耗失衡,从而损害脑功能。许多脑损伤的动物模型研究显示,在心脏骤停复苏时或复苏后,如果机体体温升高,会加剧损伤效应。因此,复苏后医务人员应监测病人的体温,避免出现体温过高。
1700634755
1700634756 (三)血糖控制
1700634757
1700634758 心脏骤停复苏后高血糖与神经功能损害有强烈相关性。
1700634759
1700634760 在昏迷病人,出现低血糖症状不常见,但临床医生也应密切注意监测,以防出现低血糖,同时监测并处理高血糖。危重病人控制血糖至正常水平能改善预后,医务人员应严格控制复苏后病人的血糖水平。
1700634761
1700634762 (四)器官特异性评估和支持
1700634763
1700634764 ROSC后,如果没有自主呼吸或自主呼吸很差,需要通过气管插管或其他高级气道进行机械通气。如果心率不稳、异常心律、血压异常、器官灌注异常时,血流动力学可能不稳定。临床医生应该预防、监测、处理低氧血症和低血压,因为这些情况可能引起器官功能恶化。临床医生应该确定复苏后器官功能的基本状况,必要时应做器官功能支持。
1700634765
1700634766 1.呼吸系统
1700634767
1700634768 ROSC后病人可能表现出呼吸功能障碍。有些病人可能需要依靠呼吸机来维持通气,并需要较高吸入氧浓度。医生还应根据病人的血气分析、呼吸频率、呼吸能力等调整呼吸机的通气参数。一旦病人的自主呼吸增强,就应减少呼吸支持,直到自主呼吸完全恢复而撤除呼吸机。如果病人需要持续吸入较高氧浓度,医生应该判断这是否是由心或肺引起的,并以此指导治疗。
1700634769
1700634770 通气支持的病人镇静多长时间存在争议,镇静剂与气管插管病人出现肺炎有一定相关性。目前尚没有足够资料要求心脏骤停的病人用或不用镇静剂或神经肌肉阻滞剂。使用神经肌肉阻滞剂尽量应用最少剂量,镇静剂对控制低氧产生的抽搐是必要的。如果应用镇静剂后仍然抽搐,应加用神经肌肉阻滞剂以加强镇静作用。
1700634771
1700634772 2.心血管系统
1700634773
1700634774 心脏骤停病人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和电除颤均会引起心肌顿抑和功能障碍。这种情况会持续数小时,但使用血管活性药可以改善。在心脏骤停和CPR期间的冠脉缺血或血流减少,导致全心普遍性缺血,出现心肌标志物水平增高。心肌标志物水平增高也可能表明心脏骤停是心肌梗死所致。心脏骤停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是很常见的,多器官功能衰竭所致的早期死亡与复苏后的最初24h持续低心输出量相关。
1700634775
1700634776 与脓毒症一样,心脏骤停也被认为是多器官缺血损伤和微循环功能障碍重要的启动因素。用扩容和血管活性药物作为目标导向治疗提高了脓毒症的存活率,存活的最大益处是由于改善了急性的血流动力学障碍,这一临床经验也可指导复苏后病人的临床处理。从脓毒症的目标导向治疗研究推测,心肺复苏后应当尽力维持氧含量和氧运输,改善多器官缺血损伤和微循环功能障碍。
[ 上一页 ]  [ :1.70063472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