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710305e+09
1700710305
1700710306 此外,时人还认为,若对卧床病人不能保持衣服、环境清洁,也亦致疫疠。如,有人指出:“夫疫以气相染耳,吾闻邑人多俗忌,卧病则衣积垢不敢一更,沴气郁蒸,触之成疾。”[41]
1700710307
1700710308 3.人口聚集或人烟稠密
1700710309
1700710310
1700710311 上文指出,当时有人将人气视为瘟疫的病原之一,不过他们是在人气导致了热气以及秽恶之气这一意义上而言的,实际上并不独立构成瘟疫的病原。虽然直接将人气视作瘟疫病原的人并不多,但时人普遍认识到,人口的聚集或人烟的稠密往往会导致环境卫生状况的恶化,最终促发瘟疫的流行。比如,时人在批评施粥厂时,常常说:“日候关筹,夜棲孤庙,风打盹,湿地权眠,秽气熏蒸,染成疾病,七害也……虮虱盈衣,垢腻满体,行者鼻掩,聚处秽薰,染成瘟疫,九害也。”[42]“聚数万众于一处,秽气熏蒸,以致疠疫。”[43]“施粥法虽自古,而其弊难言,远近不定、强弱不均,且人聚一处,易染疾疫。”[44]同时,还不时有人指出,人烟稠密之地,秽浊不堪,往往疾疫较多。比如,杜钟骏说:
1700710312
1700710313 白喉一症,年来盛行于通都大邑人烟繁盛之地,且有酿成疫气而传染者。而沪上尤为繁盛中之繁盛。[45]
1700710314
1700710315 曹心怡认为,沪上喉痧连续流行,原因之一就是人口繁密:“街衢之秽杂,水浆之污浊耳。骈肩摩毂,汗雾交流,渫井于河,浊潦横积,口鼻之所吸受,肠胃之所浸淫,贻害可胜言哉。”[46]
1700710316
1700710317 应该指出,虽然关于人口聚集易致疾的认识在清初甚至在明代就已出现,不过就笔者所见,将人口繁密与瘟疫相联系的认识则似乎要到乾隆晚期才出现,嘉道以后,渐趋盛行。
1700710318
1700710319 [1] 陈士铎:《石室秘录》,卷5,210页,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1。
1700710320
1700710321 [2] 郑光祖:《一斑录·杂述三》,9b页。
1700710322
1700710323 [3] 刘奎:《松峰说疫》,卷1,35页。
1700710324
1700710325 [4] 参见廖育群主编:《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纲·医学卷》,165~166页,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6。
1700710326
1700710327 [5] 陈道耕:《疫痧草》,卷上,见《吴中医集·温病类》,427页。
1700710328
1700710329 [6] 潘曾沂:《东津馆文集》,卷1,47a页,咸丰九年刊本。
1700710330
1700710331 [7] 毛祥麟:《墨余录》,卷11,183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1700710332
1700710333 [8] 道光《分湖小识》,卷6《别录》下《灾样》,第14本,233页。
1700710334
1700710335 [9] 石韫玉:《独学庐诗文稿·四稿》,卷2,26a~26b页,嘉道年间刊本。
1700710336
1700710337 [10] 光绪《松江府续志》,卷9《建置志》,第3册,924~925页。
1700710338
1700710339 [11] 徐珂:《清稗类钞》,第8册,3524~3525页,北京,中华书局,1984。
1700710340
1700710341 [12] 曹心怡:《疫痧正的·论因》,见《陈修园医学七十二种》,第4册,1999~2000页。
1700710342
1700710343 [13] 佚名:《急治喉症要法·劝少吸纸卷诸烟说》,见《陈修园医学七十二种》,第4册,1991~1992页。
1700710344
1700710345 [14] 参见史常永:《试论传染病学家吴又可及其戾气说》,载《医学史与保健组织》,1957(3),182页。
1700710346
1700710347 [15] 浙江省中医研究所:《〈温疫论〉评注》,258~259页。
1700710348
1700710349 [16] 范行准:《中国医学史略》,230~231页。
1700710350
1700710351 [17] 参见范行准:《中国医学史略》,231页。
1700710352
1700710353 [18] 缪遵义:《温热朗照》,卷2,见《吴中医集·温病类》,198页。
1700710354
[ 上一页 ]  [ :1.70071030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