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710355e+09
1700710355 [19] 吴瑭:《温病条辨》,卷首,4页,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1994。
1700710356
1700710357 [20] 王士雄:《随息居霍乱论》,卷上,见《中国医学大成》,第4册,656页。
1700710358
1700710359 [21] 民国《法华乡志》,卷8《录异》,第1本,172页。
1700710360
1700710361 [22] 光绪《慈溪县志》,卷55《前事·祥异》,第4册,1201页。
1700710362
1700710363 [23] 民国《上海县续志》,卷28《杂记·祥异》,第4册,1698页。
1700710364
1700710365 [24] 姚廷遘:《历年记》,见《清代日记汇抄》,84~86页。
1700710366
1700710367 [25] 吴瑭:《温病条辨》,卷首,6页。
1700710368
1700710369 [26] 我们在上文论述伏邪说在清代仍不无影响,事实上已经暗示了疫气新感乃是主流的认识,其实,就是从我们以上所引的材料中,也不难看出这一点,比如,以上所举材料中,被人认为仍为伏邪所致的不过是温疟等少数的温病,而就主要的瘟疫言,吴瑭明确说是戾气所为,王士雄在指出冬寒内伏、至春夏不为温热病、亦可以为霍乱时,也特别说明:“特不多见,故从来无人道及。”(《随息居霍乱论》,卷上,见《中国医学大成》,第4册,656页)
1700710370
1700710371 [27] 周扬俊:《温热暑疫全书》,77页。
1700710372
1700710373 [28] 金德:《烂喉丹痧辑要·丹痧经验阐解总论》,见《陈修园医学七十二种》,第4册,1975页。
1700710374
1700710375 [29] 周扬俊:《温热暑疫全书》,80页。
1700710376
1700710377 [30] 甘熙:《白下琐言》,卷9,10b页。
1700710378
1700710379 [31] 参见余新忠:《咸同之际江南瘟疫探略——兼论战争与瘟疫之关系》,载《近代史研究》,2002(5)。
1700710380
1700710381 [32] 张凤逵原著、叶子雨增订:《增订伤暑全书》,卷上,见《珍本医书集成·内科类》,17~18页。
1700710382
1700710383 [33] 余治:《得一录》,卷6,49b~50a页。
1700710384
1700710385 [34] 周扬俊:《温热暑疫全书》,78~79页。
1700710386
1700710387 [35] 转录除周扬俊外,还可见于缪遵义:《温热朗照》,卷8,见《吴中医集·温病类》,290页;孔以立、龚绍林评:《重订医门普度温疫论》,卷下,见《中国医学大成》,第4册,102~103页等。至于征引则更是难以枚举。
1700710388
1700710389 [36] 同治《苏州府志》,卷24《公署》,第1册,57页。
1700710390
1700710391 [37] 《吴中医集·温病类》,420页。
1700710392
1700710393 [38] 嘉庆《新市镇续志》,卷4《杂记》,第24本,137页。
1700710394
1700710395 [39] 谢肇淛:《五杂俎》,卷6,178页,北京,中华书局,1959。
1700710396
1700710397 [40] 王士雄:《随息居霍乱论》,卷上,见《中国医学大成》,第4册,665页。
1700710398
1700710399 [41] 民国《象山县志》,卷10《风俗考》,第6册,1887页。
1700710400
1700710401 [42] 袁景澜:《吴郡岁华纪丽》,331页,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
1700710402
1700710403 [43] 同治《鄞县志》,卷43《人物传》,7a页。
1700710404
[ 上一页 ]  [ :1.70071035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