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710814
1700710815
道光元年辛巳、二年壬午,夏秋大疫,民多骤死,乡村尤甚。其症吐泻转筋,即时毙命,针刺医药,百中仅活数人,问疾送殓,传染无已,甚有全家俱毙者。[66]
1700710816
1700710817
这显然有利于疫病的传染。
1700710818
1700710819
时人认识中谈及的一些习俗也对疫病流行不无影响。比如,以煤做燃料所产生的空气污染,会导致疫喉的多发。病人居住之所窗户紧闭,而且燃点香烛,使室内空气秽浊,就可能加重病人的病情并波及旁人。
1700710820
1700710821
此外,像随地吐痰、嫖妓等,也应该属于这类风俗习惯,不过由于它们无论在当时还是今天,无论在江南还是全国,都有一定的普遍性,而且在瘟疫成因中也不占非常重要的地位,故于此略而不论。
1700710822
1700710823
当然,趋吉避凶乃是人的天性,人们在同自然和社会环境的长期调适过程中形成的风俗习惯,必然存在着相当多非常有利于人们身体健康的内容,清代江南人的生活习俗无疑也有不少对避免和抑制瘟疫有利的因素,这一点,将在下一章有关清人卫生观的部分予以论述。这里要指出的是,当时之所以会产生这些现在看来不利的生活习俗,既存在环境和物力制约的因素,也与时人对瘟疫病因和传播方式缺乏正确的认识有关,同时社会体制的因素也不容忽视,比如,公共卫生制度的缺乏等。
1700710824
1700710825
[1] 参见顾婉生主编:《预防医学概论》,97~98页;李家庚、余新华等主编:《中医传染病学》,22~23页。
1700710826
1700710827
[2] 参见疫情年表。
1700710828
1700710829
[3] 参见余新忠:《嘉道之际江南大疫的前前后后——基于近世社会变迁的考察》,载《清史研究》,2001(2)。
1700710830
1700710831
[4] 参见李梦东主编:《传染病学》,第二至第六章各处。
1700710832
1700710833
[5] 参见马伯英:《中国医学文化史》,564页。
1700710834
1700710835
[6] 参见赵文林、谢淑君:《中国人口史》,420~421、424~42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1700710836
1700710837
[7] 参见竺可桢:《论江浙两省人口之密度》,载《东方杂志》,第23卷,第1号,98~104页。
1700710838
1700710839
[8] 参见李梦东主编:《传染病学》,104页。
1700710840
1700710841
[9] 民国《昆新两县续补合志》,卷1《祥异》,第1册,67页。
1700710842
1700710843
[10] 参见余新忠:《嘉道之际江南大疫的前前后后——基于近世社会变迁的考察》,载《清史研究》,2001(2)。
1700710844
1700710845
[11] 关于“五方致病论”可参见马伯英:《中国医学文化史》,551~554页;龚胜生:《中国古代长寿点区的地理分布及其环境背景的初步研究》,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7(3)。关于“五运六气说”可参见任应秋:《运气学说》,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马伯英:《中国医学文化史》,554~563页;范行准:《中国医学史略》,126~134页;陈乐平:《出入“命门”——中国医学文化学导论》,114~120页。
1700710846
1700710847
[12] 参见顾婉生主编:《预防医学概论》,105页。
1700710848
1700710849
[13] 参见竺可桢:《中国近五千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载《考古学报》,1972(1)。不过竺可桢认为在前一个寒冷期,中国要到1651年至1675年才开始寒冷,对此,于希贤在竺氏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探索,认为从1610年开始,中国已进入寒冷期。参见于希贤:《近四千年来中国地理环境几次突发变异及其后果的初步研究》,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5(2)。
1700710850
1700710851
[14] 参见光绪《宝山县志》,卷14《杂志·祥异》,第4册,1546~1563页;民国《宝山县续志》,卷17《杂志·祥异》,第3册,901~906页;光绪《南汇县志》,卷22《杂志·祥异》,第3册,1475~1484页;民国《南汇县续志》,卷22《杂志·祥异》,第2册,961~990页;民国《高淳县志》,卷12下《祥异》,第34本,183~187页;民国《萧山县志稿》,卷5《田赋门·水旱祥异》,第1册,第491~502页;民国《昌化县志》,卷15《祥异》,第3册,1080~1084页。
1700710852
1700710853
[15] 参见李梦东主编:《传染病学》,104页。
1700710854
1700710855
[16] 袁景澜:《吴郡岁华纪丽》,222页。
1700710856
1700710857
[17] 亢树滋:《市隐书屋文稿》,卷5,20a页,咸丰十一年刊本。
1700710858
1700710859
[18] 参见[美]安·奥思本:《丘陵与山地:清代长江下游地区的经济与生态互动》,见刘翠溶、尹懋可主编:《积渐所至:中国环境史论文集》,349~386页;陈桥驿:《历史上浙江省的山地垦殖与山林破坏》,载《中国社会科学》,1984(4);罗桂环、苏俭民:《中国历史时期的人口变迁与环境保护》,50~53、59~69页,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95;张芳:《清代南方山区的水土流失及其防治措施》,载《中国农史》,1998(2)。
1700710860
1700710861
[19] 王凤生:《浙西水利备考·序》,4页,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3。
1700710862
1700710863
[20] 凌介禧:《少茗文稿漫存》,见光绪《乌程县志》,卷35,28a~29a页。
[
上一页 ]
[ :1.70071081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