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710855e+09
1700710855 [16] 袁景澜:《吴郡岁华纪丽》,222页。
1700710856
1700710857 [17] 亢树滋:《市隐书屋文稿》,卷5,20a页,咸丰十一年刊本。
1700710858
1700710859 [18] 参见[美]安·奥思本:《丘陵与山地:清代长江下游地区的经济与生态互动》,见刘翠溶、尹懋可主编:《积渐所至:中国环境史论文集》,349~386页;陈桥驿:《历史上浙江省的山地垦殖与山林破坏》,载《中国社会科学》,1984(4);罗桂环、苏俭民:《中国历史时期的人口变迁与环境保护》,50~53、59~69页,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95;张芳:《清代南方山区的水土流失及其防治措施》,载《中国农史》,1998(2)。
1700710860
1700710861 [19] 王凤生:《浙西水利备考·序》,4页,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3。
1700710862
1700710863 [20] 凌介禧:《少茗文稿漫存》,见光绪《乌程县志》,卷35,28a~29a页。
1700710864
1700710865 [21] 嘉庆《于潜县志》,卷10《食货志》,14a页。
1700710866
1700710867 [22] 梅曾亮:《柏枧山房文集》,卷10,5b页,咸丰六年刊本。
1700710868
1700710869 [23] 苏州博物馆等编:《明清苏州工商业碑刻集》,71~73页。
1700710870
1700710871 [24] 民国《嘉定县续志》,卷3《赋役志·灾异》,第1册,224页。
1700710872
1700710873 [25] 比如光绪十四年(1888年)起,烂喉痧连续三年在沪上流行。杜钟骏在《白喉问答·小引》中也说:“白喉一症,年来盛行于通都大邑人烟繁盛之地,且有酿成疫气而传染者。而沪上尤为繁盛中之繁盛,冬春之交当乍寒乍热之时,此症纷纷发现。”转引自李庆坪:《我国白喉考略》,载《医学史与保健组织》,1957(2),101页。
1700710874
1700710875 [26] 比如在常州,清道事业要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才由商会创办。(《常州市卫生志》,283页,常州,常州卫生局,1989)
1700710876
1700710877 [27] [美]罗兹·墨菲:《上海:现代中国的钥匙》,190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1700710878
1700710879 [28] 不著撰人:《杭俗怡情碎锦》,21页,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3。
1700710880
1700710881 [29] 陈祖范:《司业文集》,卷2《昭文县浚河记》,见《四库存目集部》,第274册,161页。
1700710882
1700710883 [30] 薛福成:《庸庵文别集》,卷6,234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1700710884
1700710885 [31] 葛元煦:《沪游杂记》,卷1,见葛元煦等:《沪游杂记·淞南梦影录·沪游梦影》,2页。
1700710886
1700710887 [32] 潘曾沂:《东津馆文集》,卷2,12a~12b页。
1700710888
1700710889 [33] 傅树勤、欧阳勋译注:《陆羽茶经译注》,32页,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
1700710890
1700710891 [34] 王士雄:《随息居霍乱论》,卷上,见《中国医学大成》,第4册,654页。
1700710892
1700710893 [35] 参见张仲礼主编:《近代上海城市研究》,506页,上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1700710894
1700710895 [36] 参见刘吾惠编著:《上海近代史》上册,398~399页,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
1700710896
1700710897 [37] 奚铮:《无锡富安乡志》,卷28《杂著》,第22本下,948页。
1700710898
1700710899 [38] 比如顾婉生主编:《预防医学概论》,88页。
1700710900
1700710901 [39] 张国高:《看,江南乡村的环境!》,载《大众医学》,第4卷,第2期,79页,1950-06。
1700710902
1700710903 [40] 张国高:《看,江南乡村的环境!》,载《大众医学》,第4卷,第2期,80页,1950-06。
1700710904
[ 上一页 ]  [ :1.700710855e+09 ]  [ 下一页 ]